匡俗,读音kuāng sú,汉语辞彙,指匡正时俗或传说中的人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匡俗
- 拼音:kuāng sú
- 注音:ㄎㄨㄤ ㄙㄨˊ
- 意义:匡正时俗或传说中的人物
解释
1、匡正时俗。
2、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 殷 、 周 之际,又传为 周武王 时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 南障山 。故世称 南障山 为 庐山 、 匡山 、 匡庐 ,尊 匡俗 为 匡 神。
出处
1、《魏书·逸士传序》:“比夫迈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
2、丰子恺 《庐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经在这里隐居。”参见“匡神”。
典故
匡俗与庐山。"庐山'之名始见于<<史记·河渠书>>。 书中有"太史公日,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之记载。但司马迁仅述而不释,扦没有详加解释"庐山"之名的由来。因此,引出了种种有关"庐山"来由的神话传说,使后人至今不能识清"庐山真面目"。
1、匡俗,据周景式《庐山记》记载,字子孝,西周威烈王时(公元前四世纪)人。 "生而神灵"。威烈王幕其才学,屡派使者征请辅佐朝廷,固辞不就,躲避到庐山深谷老林中,求仙学道, "时人敬事之"。 有关匡俗身世与生平的记载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匡俗为庐俗。《豫章旧志》中称匡俗为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为东野王,在与鄙阳令吴芮一起轴佐汉王刘邦定天下时丧生。刘邙建汉后,为表彰其功德,而封匡俗于鸟阳(今鄱阳县西北),人称越庐君。因好道术,寓隐庐山。
3、匡俗为殷周之际人。慧远《庐山记》中谓匡俗为殷周之际人,与奚道仙人同游庐山,隐居此地。成仙后"唯庐独存",故将他住处冠之姓氏,叫做"匡庐'或庐",山因名"庐山",或渭越庐君兄弟七人弃官学道山中, "故世谓之庐山",或谓匡俗在山升仙后,世称:"庐君",故山取号而名"庐山"。
这三种说法都把庐山的得名与匡俗挂上钩,联繫在一起,说明道教与庐山很有渊源关係。我们从另一则有关庐山得名的传闻中也可得到证明。 据《九微志》所记,在周武王时,有一位叫方辅的先生,与道家创始人者子(即李耳)-道骑着白驴入山炼丹,得道成仙,留下一座空庐。人们便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又因方辅先生名辅,故又称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