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道区;于2005年1月1日更名为麦积区,是甘肃省天水市的一个区;位于甘肃东南部,秦岭北麓,黄河中游,是甘肃省用天水市的东大门,地处陕、甘、川之要冲。全区总面积3452平方公里,57.52万人口,分布着11个民族。全区设11镇、11乡、4个街道办事处,有476个行政村。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7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14678万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北道区
- 别名:麦积区
- 行政区类别:管辖区
- 所属地区:甘肃省天水市
- 下辖地区:11镇、11乡、4个街道办事处,
- 政府驻地:北道区
- 地理位置:甘肃东南部
- 面积:3452平方公里
- 人口:57.52万
历史沿革
北道区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渭河和藉河孕育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画八卦、建书契、制礼仪、教佃渔,肇启了古老的东方文明。春秋秦武公(公元前688年)始设定邽县,秦统一后,改名为上邽,这是我国有史可考的最早设定的县制行政单位,至今已有2691年的历史。自这里始置 县以来,历代王朝都很重视这块“风水宝地”,在境内置县设道,制州建厅,突显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视之为陇右重地。汉朝设定望垣县、罕县、绵诸道;魏晋后为上 县;唐、宋、元属成纪县;明、清归秦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设县,定名天水县。
1949年8月天水县解放后,县城(今秦城区)析置为天水市,县城以外农村为天水县。天水市、天水县俱隶属甘肃省天水专区。1958年12月,天水县併入天水市。1961年12月,县、市分设,天水县县治临时设在今秦城区,1962年7月迁至北道埠。1984年9月天水市辖区扩大,境内中部5乡(马跑泉、社棠、二十里舖、甘泉、麦积)及北道镇组建北道区,其余仍为天水县。区、县均隶属天水市(时天水市由原县级市升副地级市,辖秦城区、北道区及天水县)。1985年4月,北道区撤销,属地仍归天水县。1985年7月,天水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原天水县,设立北道区。
自然地理
天水市北道区位于甘肃省及天水市的东南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城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地处东经105°25′~106°43′,北纬34°06′~34°48′之间,东西长123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最窄处不足5公里,全区总面积3452平方公里。

北道属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从南向北依次减少。年均日照2090小时,每天平均5.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日照地域间差别大,北部山区较多,东南部林区较少。太阳辐射总量在2395~2703MJ/M2,全年无霜期170多天。
北道地跨长江、黄河流域,以秦岭为分水岭,岭北为黄河支流渭河水系,流域面积218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6%。渭河在境内长181公里,较大支流有藉河、葫芦河、牛头河、东柯河、东岔河等。岭南为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37.4%。嘉陵江水系在境内主要支流有红崖河、花庙河和白家河。
自然资源
北道区是甘肃及天水的东大门,是出甘入陕的必经之地,也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非常突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一、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北道区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粮食、经济作物尤其以林果和蔬菜生产优势最为显着。花牛牌苹果、麦积牌葡萄、元龙花椒、立远板栗、伯阳鲜桃、新阳杏子、甘泉大樱桃以及猕猴桃、核桃、木耳、生漆、食用菌等优质乾鲜土特产品和蒜苔等蔬菜畅销全国。特别是花牛牌苹果醇香宜人,曾获曼谷国际博览会金奖,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农产品;麦积牌葡萄被中国农产品保鲜工程协会,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第一届全国保鲜葡萄优质产品奖,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被市政府命名为天水名牌农产品。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6%,林种共28科,224属,675种,其中白皮松、粗榧、玉兰、杜仲、白檀、铁橡、银杏、金钱槭等珍稀树种分布较多。珍稀动物牛羚、大鲵、猕猴、金猫、水獭、林麝、鬣羚、红腹锦鸡、鸳鸯等常出没于山谷丛林间。有中药材247种,主要有党参、当归、川芎、天麻、大黄、茴香等。北道区矿产资源丰富,现有矿产地98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6种,主要有铅、锌、金、钼、粘土、石灰石、钾长石、矿泉水、地热水等,尤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最大。
二、加工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北道是老工业基地,区内有部省市属企业95家,区属企业76家,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市级工业示範小区3个,现已形成机械製造、轻工食品、建材化工三大行业为主导、10多个门类的地方工业体系,奔马香菸、风动工具、长城果汁、东风农机、汉唐陶艺等一批名优产品,在国内外、省内外享有盛誉,风动、星火、锻压的工具机製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水高新技术工业园、天水农业高科技示範园、二十铺工业示範区等一批园区的创办,为北道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工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使北道的工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工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大。
一、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北道区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粮食、经济作物尤其以林果和蔬菜生产优势最为显着。花牛牌苹果、麦积牌葡萄、元龙花椒、立远板栗、伯阳鲜桃、新阳杏子、甘泉大樱桃以及猕猴桃、核桃、木耳、生漆、食用菌等优质乾鲜土特产品和蒜苔等蔬菜畅销全国。特别是花牛牌苹果醇香宜人,曾获曼谷国际博览会金奖,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农产品;麦积牌葡萄被中国农产品保鲜工程协会,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第一届全国保鲜葡萄优质产品奖,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被市政府命名为天水名牌农产品。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2.6%,林种共28科,224属,675种,其中白皮松、粗榧、玉兰、杜仲、白檀、铁橡、银杏、金钱槭等珍稀树种分布较多。珍稀动物牛羚、大鲵、猕猴、金猫、水獭、林麝、鬣羚、红腹锦鸡、鸳鸯等常出没于山谷丛林间。有中药材247种,主要有党参、当归、川芎、天麻、大黄、茴香等。北道区矿产资源丰富,现有矿产地98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6种,主要有铅、锌、金、钼、粘土、石灰石、钾长石、矿泉水、地热水等,尤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最大。
二、加工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北道是老工业基地,区内有部省市属企业95家,区属企业76家,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市级工业示範小区3个,现已形成机械製造、轻工食品、建材化工三大行业为主导、10多个门类的地方工业体系,奔马香菸、风动工具、长城果汁、东风农机、汉唐陶艺等一批名优产品,在国内外、省内外享有盛誉,风动、星火、锻压的工具机製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水高新技术工业园、天水农业高科技示範园、二十铺工业示範区等一批园区的创办,为北道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工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使北道的工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工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大。
旅游资源丰富;北道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澱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已发现和挖掘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以及寺院多达84处,自然风景点12处。其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文始祖伏羲画八卦、肇启古老东方文明的圣地卦台山享誉海内外,天水历史上的“秦州八景”中,有六处在北道。观光旅游景点集秀峰、密林、溪水、珍禽、异兽、奇葩于一体,麦积烟雨、仙人送灯、净土松涛、石门夜月、香积积雪、曲溪燕舞、玉兰花香、东柯积翠等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四、劳动力资源充足。北道区总人口为57.52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为36.1万人,占总人口的62.76%,城乡剩余劳动力多,这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展劳务输出提供了可靠保证。
四、劳动力资源充足。北道区总人口为57.52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为36.1万人,占总人口的62.76%,城乡剩余劳动力多,这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展劳务输出提供了可靠保证。

经济发展
北道区坚持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牢牢把握加快发展主题,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机遇意识,最佳化发展环境,加强保证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加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定增长。截止2002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72亿元,较上年增长9.05%,其中一产增加值2.89亿元,增长6.5%;二产增加值9.79亿元,增长2.16%;三产增加值8.04亿元,增长20.5%。

城市建设
近年来,北道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强化城市经营观念,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外环路北道段、泉湖路、天河路、天北快速干道、潘集路、渭滨北路的竣工通车,极大地扩展了城市面积;新建东部果品蔬菜批发市场、桥南陶瓷建材市场、马跑泉供销社综合市场、三十甸子市场、天鑫建材家具批发市场、桥南仿古一条街、花鸟鱼虫市场等专业市场发展较快,商品交换日趋活跃;公安交警大楼,文化馆大楼,铁路货运中心、粮食大厦、工会大厦等多处旧城改造相继完成,城区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积极启动集中供热工程,完成前进路住宅小区及桥北集中供热工程,桥南集中供热启动实施,2003年启动实施的渭河二号大桥、渭河北堤改造、二马路步行一条街、商埠路、埠南路拓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彻底改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档次。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紧紧抓住天水发展大城市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产业支撑的原则,顺利完成了花牛、渭南、东岔、麦积等7乡的撤乡建镇工作,使全区建制镇达到11个,同时,通过盘活土地存量,多方位争投资、上项目使建制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极大地带动了全区小城镇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以“创优、创卫”为中心,以治理“八乱”和实施“五化”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改善 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城市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市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北道已成为一个道路宽敞、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外环路北道段、泉湖路、天河路、天北快速干道、潘集路、渭滨北路的竣工通车,极大地扩展了城市面积;新建东部果品蔬菜批发市场、桥南陶瓷建材市场、马跑泉供销社综合市场、三十甸子市场、天鑫建材家具批发市场、桥南仿古一条街、花鸟鱼虫市场等专业市场发展较快,商品交换日趋活跃;公安交警大楼,文化馆大楼,铁路货运中心、粮食大厦、工会大厦等多处旧城改造相继完成,城区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积极启动集中供热工程,完成前进路住宅小区及桥北集中供热工程,桥南集中供热启动实施,2003年启动实施的渭河二号大桥、渭河北堤改造、二马路步行一条街、商埠路、埠南路拓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彻底改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档次。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紧紧抓住天水发展大城市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产业支撑的原则,顺利完成了花牛、渭南、东岔、麦积等7乡的撤乡建镇工作,使全区建制镇达到11个,同时,通过盘活土地存量,多方位争投资、上项目使建制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极大地带动了全区小城镇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以“创优、创卫”为中心,以治理“八乱”和实施“五化”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改善 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城市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市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北道已成为一个道路宽敞、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