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滇螈

2021-06-19 06:24:14 百科
滇螈

滇螈

滇螈 h . wolterstorffi ( boulenger ) ; dian - pond triton体较大,雄螈全长92毫米~110毫米,雌螈127毫米~148毫米。头后部高起,两侧无脊棱,吻端较窄、唇褶显着、犁骨齿列呈“∧”形。皮肤光滑无痣粒,躯干略侧扁,背脊明显隆起,四肢细弱而较长,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几相遇;内、外掌突小而显,指4,趾5。均较细扁而无缘。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滇螈
  • 拉丁学名:Hypselotriron wolterstorffi (Boulenger)
  • 别称:Yunnan Lake Newt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两栖纲
  • :有尾目
  • :蝾螈科
  • :滇螈属
  • :滇螈
拉丁名:Hypselotriron wolterstorffi (Boulenger)
滇螈
英文名:Yunnan Lake Newt
膜尾与头体儿等长,尾肌发达而宽厚,鳍褶薄而窄。体背面棕黑色,背脊至尾后端有橘红或橘黄色,有的体侧有之;眼后下方有1枚橘红色圆斑腹面色斑变异大,肛周围至尾缘橘红色。成体具鳃孔或鳃迹,生活于海拔1900米的滇池四周长有水草的浅水处,以水栖为主。产卵在水草上,渔民捕鱼时常可捕到滇螈。分布于云南(昆明、宜良)。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两栖纲
Amphibia
目:
有尾目
Caudata
科:
蝾螈科
Salamandridae
属:
滇螈属
Hypselotriron
种:
滇螈
H. wolterstorffi
,体略侧扁而肥硕。吻端略窄,头后部稍高;唇褶发达;舌卵圆,与口腔黏膜相连,边缘游离;犁骨齿列呈“A”形。躯干部背脊隆起而不成嵴棱状;四肢细弱;尾肌宽厚。皮肤较粗糙,全身满布小痣粒及小疣粒,枕部有“V”形隆起。生活时通身背面黑色,眼后下方桔红色点通常存在,脊纹桔红色,尾背腹鳍褶及尾尖红色,少数尾部末端黑色。雌螈全长可达136mm左右。栖于滇池周围及其附近的小水塘、水沟及鱼塘稻田中。有童体形,绝大多数个体有鳃孔、外鳃或鳃迹。由于其产卵场遭破坏,本种可能面临绝迹的危险。仅分布于昆明(滇池)。
滇螈是中国特有的两栖类,是云南省二级保护珍稀动物,生活于云南高原淡水湖泊滇池。已于20世纪70年代末绝迹。绝迹原因主要是“围湖造田”,湖水严重污染,大搞建筑设施,水生生物严重减少以及外来引种,使它们的栖息环境、食物、繁殖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最后绝种。它的绝种却为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特别是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教训。更多还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