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2021-06-06 08:46:20 百科

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 外文名:Haih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 创立于:1988年3月
  • 隶属: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简介

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是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下属正处级事业单位,隶属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该中心原名为“海河流域水质监测研究中心”,1988年3月经水电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以(88)海水人字第2号文批准成立。1991年,根据水利部“关于加强流域机构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通知”(水文[1991]8号),更名为“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是水利系统第一批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考核的单位之一,1994年获得国家级计量认证(网点)合格证,并成立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漳卫南运河分中心(山东德州)、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引滦工程分中心(河北唐山)、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海河下游分中心(天津)和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漳河上游分中心(河北邯郸)。1999年、2004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分别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网点)换证考核。2005年,中心取得了事业单位独立法人资格,下设四个正科级科室,为:综合管理室、水质分析室、生态分析室和质量控制室。2008年,中心多名职工参加汶川地震抗灾,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2014年,荣获“天津市青年文明号”;2017年,共青团中央、水利部等22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命名2015—2016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的决定》(中青联发〔2017〕5号),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
该中心是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调查及评价的重要技术和管理单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拥有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离子色谱、连续流动分析仪、原子萤光、原子吸收、生物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该中心一半以上人员具备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结构涵盖分析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生物学等专业,具有丰富的水质、水生态监测和科研实践经验。现已开展的监测项目包括水(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等)、底质和土壤、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等3大类149个参数。中心曾经承担或正在承担的项目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牵头单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水专项子课题)、水利部公益性项目(子课题)、水利部“948”项目(牵头单位)、水资源项目、中美合作交流项目、水利部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等,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近十几年来,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开展了交流和合作。

机构职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採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有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的,应当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本单位承担海河流域省界水体和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水环境质量公报,并将结果上报给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贯彻执行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布的水质监测规範、规程、规定和标準,并根据海河流域的特点,组织制订和修订有关的技术规定;组织制订海河流域水质监测站网规划,负责站网的协调与调整,是流域中心下属分中心的业务主管部门。
另外,根据水利部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与分工的要求,对流域内各省(市、区)水利部门的水质数据质量进行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并组织技术培训;围绕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重点任务,组织区域性水环境质量的专题研究,根据需要承担流域内某些特殊项目的测试,组织水质监测技术的试验研究,交流推广先进的水质、水生态分析监测方法和技术。

工作任务

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主要承担海河流域内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8个省(市、区)省界、重要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区、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敏感区域、污染事件调查、巡查巡测等监测任务。目前,该中心及分中心对海河流域70个省界断面、55个重要水源地、230个重要水功能区以及565个地下水站点水质开展监测工作,为实行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