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是流域性大型计算机管理系统,系统建设分为计算机网路建设和套用软体开发建设,软体开发涉及资料库、地理信息(GIS)、人机互动界面三部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黄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
- 外文名:The Yellow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system
- 性质:流域性大型计算机管理系统
- 类别:资料库系统
内容摘要
黄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良好的设计方案是后期开发建设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系统设计方案;并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说明网路设计,软体开发方面所採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提出系统建设要考虑以后的可扩展性及开放性。 关键字:黄河 水环境 信息系统 设计

步骤
引言
目前,黄河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已建成水质监测站点400余处,其中黄委直接管理的常规水质站点62处,省界水质站点55处,监测因子98项。如此大量的监测数据,若依靠人工完成信息评述,不仅自动化程度低,上传速度慢,还会因为人为因素增多,使数据资源的可信度和利用率受到限制,导致水环境信息时效性差、效率低,準确性不能满足要求等。随着国家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黄河流域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採用信息管理现代化技术已是当务之急。根据当前工作需求,採用现代信息网路技术,开发建设黄河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流域监测资料计算机化管理、水环境质量信息网上发布、水环境质量信息总体评价等功能,彻底改变落后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为流域今后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需求分析及建设目标
需求分析是系统设计的关键,是系统开发之前必要的技术环节,也是软体开发人员与系统运行操作人员在方案设计时期的技术沟通。针对项目的实际需求,在项目需求分析阶段,系统设计人员要十分了解项目解决的实际问题。
黄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为流域水体监测管理服务。根据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运行方式特点,系统对监测资料进行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信息查询、数据查询、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信息发布、水环境质量整体评述等,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此外,黄河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还应留有接口,为以后省界水体监测、自动监测、流域水量调度等网上运行,提供必要的系统环境支持。
根据系统总体需求,系统的支持环境应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系统的"硬体支持环境",二是系统的"软体支持环境"。"硬体支持环境"是满足系统运行的必要的计算机网路系统:包括网路布线、计算机网路配置、外设、网路结构及通信协定等;"软体支持环境"是为满足系统功能要求的基本软体:包括软体开发平台和套用软体等方面。从黄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整个系统的建立应满足这两个方面的环境需求。
设计原则
按照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统一规划,并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做到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目标,边建设边发挥效益。系统建设要考虑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1. 网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着先进、开放、结构合理、可扩展性强、安全可靠的原则,黄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网路的设计主要考虑:网路拓扑结构、网路协定选择、数据传输速率、设备选型及数据安全保障等几个方面,同时网路管理、远程接入、网路间互联及Intranet/ Internet技术套用方式等也需要认真考虑。
2. 软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要求系统具有完善的资料库结构、方便灵活的操作界面、面向对象的技术开发、多样的输出效果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实用性和兼容性。系统软体设计採用当今主流开发软体,实施系统的前端开发和后端开发。
网路设计
1. 网路拓扑结构
拟建的网路系统为典型的企业广域网(Intranet),分区域网路(近程连结)和广域网(远程连线)两部分,区域网路选用 10/100Mbps交换式快速乙太网技术并以光导纤维电缆和双绞线布线组网。网路结构採用星型拓扑结构。整个网路採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技术以DDN(Digital Data Network,数字数据网)或微波专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沿黄7个基层监测站各自组成自己的区域网路(模式与局中心区域网路相同),并租用电信部门或水利通信网的传输线路与网路中心连线。为了保证特殊情况下的正常连通,系统採用远程拨号作为备用连线方式。网路结构拓扑简图如图1所示。
图中1#中心交换机为具有第三层交换功能的100/10Mbps自适应交换机,放置于网路中心机房内。中心交换机附加光纤模组,引出3条多模光纤分别与2#、3#交换机及黄委网路交换机相连;2#交换机放置于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所,连线该资源域的PDC和BDC及客户机;3#交换机放置于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并连线该资源域的PDC和BDC及客户机。1#交换机与2#交换机之间、1#交换机与3#交换机之间採用多摸光纤连线,形成中心区域网路的主干,传输速率为100Mbps。各资源域通过五类非禁止双绞线(UTP-5)以100Mbps与交换机相连。沿黄基层监测站分别组成自己的区域网路(10Mbps)并採用DDN方式或通过微波通信网、公众信息网以远程拨号方式连入网路中心。
2. 网路作业系统
网路作业系统选用Windows Server2000中文版,添加Backoffice Server包括IIS、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Proxy Server、Frontpage等组件。客户端作业系统选用Windows2000 Professional、 Windows NT workstation4.0、Windows98等版本。採用KILL for NT/2000Server网路版、Norton2000、KV300、RAV等防病毒软体对计算机病毒进行联合防治。选用Microsoft公司的System Management Server 2.0和Cisco Works2000进行网路管理。鑒于数据的安全性,起用数据备份系统Legato NetWorker,使数据备份到存储设备。
软体设计
1. 开发工具选择
软体开发工具对软体的开发至关重要。目前,各类开发工具软体种类繁多,程式语言也多种多样,结合系统需求,拟选用Windows98或Windows2000作为系统平台,Sybase作为资料库语言,PowerBuilder作为前端开发工具,Visual Basic、Visual C++作为开发语言,Mapinfo prosever作为动态显示和GIS的支持,根据需要选配工具软体、防病毒软体、多媒体处理软体等。开发手段主要为计算机开发技术、多媒体製作技术、水质监测管理技术、水力学技术、系统动力学技术等。
2. 子系统设计
系统由六大子系统组成,即资料库子系统、流域概况检索子系统、图形显示子系统、黄河水体监测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
⑴ 资料库设计 资料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资料库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库结构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其安全性。资料库内容主要分四个子库: 水质资料库;法规、条例资料库;入河排污口资料库;地理信息资料库。
水质资料库包括断面信息表、地表水质数据表、底质数据表、地下水数据表、评价标準数据表、饮用水质数据表、简报(包括月报、年报)数据表、水质评价结果数据表、饮用水源情况(取水口位置、供水厂名称、取水量、时间等)。
法规、条例资料库内容包括有关水环境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标準,如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地面水环境质量标準、渔业用水标準、饮用水标準、农田灌溉用水标準、污水排放标準等。
入河排污口资料库包括:排污口信息表、污染物监测表、污染物调查表、社会经济情况表、取水口信息表等;有社会经济情况数据:各相关城市的位置、人口、工业产值、农业产值、用水量、排污量、排污周期、污染物处理情况等。
地理信息资料库包括主要区段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人口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农业产值分布图、污染源分布图、水质状况图、水系、水质站网分布图、预测结果图等信息。
资料库的运行模式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运行模式:完成辖区水环境监测资料的入库、处理、信息发布、远程资料接收等工作。二是外部访问模式:非技术人员网上浏览。因此资料库的运行模式,内部运行按C/S结构设计,外部浏览按B/S结构设计。
用户许可权设计是为了维护资料库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解决数据操作的并发控制问题,必须为使用信息系统的用户设定对数据的操作许可权。系统规划了五种数据操作许可权:系统管理员、流域资料库管理员、监测站资料库管理员、特殊用户和一般用户。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许可权,除了拥有对数据的所有操作许可权(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外,还可以增加系统用户,即安排用户的数据操作许可权;流域资料库管理员主要负责流域数据的上下游对照检查、表面合理性审查,并可修改用户许可权;监测站资料库管理员主要负责对本站数据的录入、修改和删除,可以变更资料库中的数据记录,有权修改本站的密码,不经授权不得调阅其它站资料;特殊用户可对数据和评价结果进行查询;一般用户只能限于数据评价结果和简报的查询。据此,即可对不同部门的用户进行数据操作许可权的管理。进入水质资料库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进行不同许可权的操作。
索引档案设计,对于一般的资料库来说,数据的检索方式採用的是顺序检索,即给出查询条件后,从资料库中的第一条记录开始进行检索,直到查到满足条件的记录为止。这种检索方式在资料库记录不多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当资料库记录很多时,这种检索方式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长,用户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系统的反应,系统运行效率不高。为了提高检索效率,可以建立索引,建立索引后的查找方式是折半查找法,检索效率比顺序查找法高。
⑵ 流域水环境概况检索子系统设计 包括流域水环境历史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人文地理概貌、工农业发展状况、生态环境评价、监测历史、站点布设、主要乾、支流域污染河段、重点城市等。採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综合介绍,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主要设计内容有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区域社会经济概况、监测站网布设情况、入河排污口分布情况、水体功能现状、近期流域的水质污染现状等。
⑶ 图形显示子系统设计 图形显示子系统是为了扩展系统的服务功能,便于巨观了解水体污染现状,作用是结果显示清晰、直观。主要内容有:以图形的形式反映流域内各地的人口、资源、工农业产值、污染源状况、水质状况。包括流域各主要区段地形图、水系图、监测站网布设图、省界水体站网图、入河排污口分布图、水体功能区划图、水质数据变化图、工农业产值图、统计结果显示图、评价结果显示图、预测结果显示图、综合分析结果图等。主要表现形式有: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生成静态分布图和动态显示图、根据变化过程生成的趋势图和柱状图、根据不同项目所占比例而生成的饼状图等。
⑷ 省界水体监测子系统 省界水体监测子系统是根据省界水体监测的要求而建立的。省界水体监测子系统包括数据公证性审查、数据维护、信息查询、数据评价和信息发布各部分。
⑸ 模型库子系统设计 模型库子系统包括数据的合理性检查、质量控制措施结果检查、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区域水环境预测等模型。
⑹ 决策支持子系统设计 本部分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挂接。如"流域水体功能划分"、"污染物总量控制"、"水量调度对水质的影响"等课题正在研究之中,这些研究成果提交后,本系统开发人员可根据成果要求,实现计算机模型挂接,为流域水环境决策管理服务。
结语
黄河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充分体现出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既考虑当前的实用性,又考虑以后的可扩展性;既有一定规模,又兼顾投资效益比。在软体设计方面,採用当今大型主流软体,较好地解决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黄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后期开发,在环境监测管理方式方法上,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替代落后的人工管理,缩短了数据生成周期,提高了数据利用率,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