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丸原名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此书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集其毕生之经验,用50年的时间编着而成的。柴胡疏肝丸的主要功能是 调气疏肝,解郁散结,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疼痛,或纳少腹胀,经前痛经等症。主要用于治疗B型肝炎、胸胁内伤、术后粘连、经前期综合徵等。
基本介绍
- 药品名称:柴胡疏肝丸
- 是否处方药:非处方药
- 主要适用症:B型肝炎、胸胁内伤等
-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 是否纳入医保:未纳入
- 原名:柴胡疏肝散
基本信息
性状:丸剂。
功能主治:调气疏肝,解郁散结。用于肝气郁滞,胁肋疼痛,或纳少腹胀,经前痛经等。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不良反应和注意:
规格:丸剂:每丸9g。
生产厂家:
是否医保用药:非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非处方
其它:服药过程如出现舌红少苔、口燥咽乾、心烦失眠等阴虚证,则应停服。
用法用量
汤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饭前服,水泛丸,每次6~9克,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服药过程中如出现舌红少苔,口燥咽乾,心烦失眠等阴虚证,则应停服。
药理作用
1.镇痛,柴胡及香附的提取物能提高小鼠疼痛阈值,具有明显镇痛作用。
2.抗炎,柴胡、陈皮、香附、甘草均有抗炎作用,柴胡、陈皮及其所含成分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柴胡还有抗肉芽肿的作用。香附、甘草及其所含成分能抑制角叉菜胶等致炎物质所致的大鼠足趾肿。
3.解痉,枳壳、陈皮、白芍、甘草对胃肠平滑肌均有抑制作用,能解除平滑肌痉挛。
4.护肝利胆,柴胡、甘草对四氯化碳等所致的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使肝细胞的变化和坏死明显减轻,陈皮、柴胡尚有利胆作用,可增加胆汁排出量及胆汁内固体物质的排泄量。
5.增加脑、肝血流和心搏出量,柴胡疏肝散对家兔脑,肝阻抗血流图和心阻抗微分图的影响实验表明,柴胡疏肝散可使脑血管充盈度增加,搏动性血液供应增加,有利于改善脑循环,增加肝动脉血流量,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
适应症
1.B型肝炎,柴胡疏肝散加减,辨证治疗80例B型肝炎血清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其中慢迁肝25例,慢活肝55例),结果显效3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46. 25%;
2.胸胁内伤,用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因装卸,搬运重物所致胸胁内伤患者,平均服药6剂,全部治癒;
3.手术后肠粘连,柴胡疏肝散治疗手术后肠粘连,见效快而且无副作用,药后可使腹痛等症状明显改善,有的病例症状全部消除;
4.经前期综合徵,对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的70例经前期综合徵患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后,疗效较显着。另外,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妇女闭经、经期乳房胀痛等妇科病症均获良效;
5.其它,柴胡疏肝丸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斑替氏综合徵,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胆囊炎也有一定疗效。
方剂档案
现代临床中,常可看到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各种疾病,其常用剂量为:柴胡、陈皮(醋炒)各6克,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炙甘草3克。
本方有成药出售,价格也不太贵,患者可到药店购买,按照说明书服用即可。药店出售的柴胡疏肝丸还有一些其他配方(如国家药典中的柴胡疏肝丸,由25味中药组成,兼有消胀止痛、化食止吐等作用,其疏肝解郁的功效相对较弱一些),不过,最常见的还是《景岳全书》的方子。
注意事项
外观检查
药代动力
质量判 明代龚廷贤着《鲁府禁方》拈痛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