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代新诗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源出于19世纪末叶法国兴起的象徵主义。1857年发表诗集《恶之花》的诗人波特莱尔被认为是象徵派文学的先驱。1886年让·莫雷亚斯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象徵主义宣言》,第一次提出“象徵主义”的名称。它的代表人物还有兰波、魏尔伦、马拉梅等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象徵派
- 时代:20、30年代
- 类型:新诗创作流派
- 基础:主观唯心主义
- 主体:颓废思想感情和对于病态的追求
- 起源:法国
- 代表作家:李金髮,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
题材
象徵派艺术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在题材上,它表现了世纪末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颓废的思想感情和对于病态的“心灵与官能的狂热”的追求;在艺术方法上,它发展了神秘主义哲学家提出的“对应论”的观点,把自然万物视为可以向人们发出各种信息的“象徵的森林”,强调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段来传达诗人内心的微妙世界。
发展
象徵派在20世纪初传入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五四”文学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小说月报》等杂誌,对象徵主义的文学思潮及创作有所介绍和评述。田汉发表有《恶魔诗人波陀雷尔(波特莱尔)的百年祭》(《少年中国》3卷4~5期),周无发表有《法兰西近世文学的趋势》(《少年中国》2卷4期),并译了魏尔兰的《秋歌》、《他哭泣在我心里》等诗。沈雁冰在《时事新报·学灯》撰文介绍象徵主义,还发表《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幺?》,认为象徵主义“是承接写实之后,到新浪漫主义一个过程”,“我们应并时走几条路”,所以应该提倡(《小说月报》11卷 2号)。
影响
象徵派对于新诗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有人认为新文学初期有些白话诗是“用西洋Symbolism的方法”写的(记者《书报介绍〈新青年〉杂誌》,《新潮》1卷2号)。曾留学法国的李金髮的《微雨》(1925)等诗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象徵主义新诗。他用欧化的句法和晦涩的语言表现颓废朦胧的思想和情调,被朱自清称为是把法国象徵派诗人的手法第一个介绍到中国诗里的诗人。此后取法于法国象徵派诗而进行新诗创作的,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姚蓬子等人。30年代《现代》杂誌发表的许多作品,也明显受西方象徵派诗的影响。抗战爆发后,这个流派的诗风逐渐衰落下去,一些诗人或走向现实主义,或吸收象徵主义方法写出更有创造性的诗篇。李金髮1942年即说:“象徵派诗出风头的时代已过去,自己亦没有以前写诗的兴趣了。”(《异国情调·卷头语》)
(孙玉石)
代表作家
主要人物有:李金髮,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