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法体系中的意义理论》主要研究句子语义含量的语言概念化问题。《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功能语法体系中的意义理论》将语义概念化的不同问题置于相互作用的诸多範畴之集合中进行统一研究:(1)意义与言意;(2)语法语义的整合性;(3)语义不变体与语义原型;(4)语法意义的结构类型:(5)对立与非对立性差别:(6)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7)功能语法构建原则。
基本介绍
- 书名:功能语法体系中的意义理论
- 译者:杜桂枝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页数:518页
- 开本:16
- 品牌: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A.B.邦达尔科
- 类型:英语与其他外语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1220375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功能语法体系中的意义理论》提出的对待意义理论的普遍性问题的方法与语言学研究的传统相关。在《功能语法体系中的意义理论》中,对理论问题的探讨与对语言材料的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其中一个主要的论题是时间意义的语言概念化。所研究的体—时综合体包括体学语义场、时间限定性语义场、时间性语义场、趋向性语义场和时间顺序语义场。还从其他语义範畴中挑选了人称性和主体—述体—客体关係作为特别的研究对象。
作者简介
作者:(俄国)A.B.邦达尔科 译者:杜桂枝
A.B.邦达尔科(1930—),195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1954—1957年攻读副博士,师从于着名语法学家ю.C.马斯洛夫:1968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1970年获教授职称:1997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他从1957年开始在列宁格勒师範学院(现赫尔岑国立师範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71年进入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部(现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院),任语法理论研究室主任:多次获得国家奖,至今已发表二百七十多篇学术论着。A.B邦达尔科是彼得堡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俄语体学研究和功能语言学研究方面成果显着,特别是在功能语法和功能语义场理论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和思想,在世界语言学界享有很高声誉。杜桂枝,1996年获莫斯科大学博士,1997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任首都师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俄语教学》执行主编;杂誌编委;世界俄语学会监察委员会委员:普希金奖章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A.B.邦达尔科(1930—),195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1954—1957年攻读副博士,师从于着名语法学家ю.C.马斯洛夫:1968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1970年获教授职称:1997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他从1957年开始在列宁格勒师範学院(现赫尔岑国立师範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71年进入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部(现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院),任语法理论研究室主任:多次获得国家奖,至今已发表二百七十多篇学术论着。A.B邦达尔科是彼得堡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俄语体学研究和功能语言学研究方面成果显着,特别是在功能语法和功能语义场理论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和思想,在世界语言学界享有很高声誉。杜桂枝,1996年获莫斯科大学博士,1997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任首都师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俄语教学》执行主编;杂誌编委;世界俄语学会监察委员会委员:普希金奖章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关于语言内容与思维内容对应关係问题的历史溯源
第一章K.C.阿克萨科夫的理论
语言形式与“语言中体现的内容
语法中共性意义的思想
第二章A.A.波捷布尼亚的理论
语言内容与“语言外”内容
“语言的形式属性”:语言中的语法範畴与言语中的语法範畴
第三章19世纪末—20世纪前30年的研究
斯兰斯基阐释中的“语法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应关係
福尔图纳托夫关于“思维的符号”的观点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阐释中的“语言思维”概念和“语言外语义概念”
A.A.沙赫马托夫关于语法学範畴和心理学範畴的学说
A.M.彼什科夫斯基阐释中的意义的语法範畴化
第四章20世纪30—60年代的着作
谢尔巴的观点
梅夏尼诺夫的概念範畴理论
维诺格拉多夫的理论
第二部分语义的分层
第一章意义与言意
语义的层级
语言意义的思想核心与阐释成分
关于意义与言意对应关係问题的文献
第二章语法意义的意向性
关于“意向性”概念
意向性层面
语法意义在文学文本中的言意实现
意向性程度
第三部分不变性/可变性体系中的语义範畴化
第一章关于不变性问题
“不变体”概念
不变体的相对性
语法意义的结构类型
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语法範畴的体系性特徵
语法範畴及其与辞彙的关係:相关性特徵
对立与非对立性差异
语法範畴的必须性
範畴意义与非範畴意义
範畴间联繫
第三章不变体与原型
原型与可变性体系
原型性时间指示及其环境
感知性变体
第四部分功能语义场语法与範畴情景语法
第一章语法结构
原始概念
功能语义场体系
第二章範畴情景
问题的提出
主导性情景
语法学领域中对隋景的现有解释
第三章语言单位的功能
功能潜力与功能实现
功能与意义
词形层面的功能与句子层面的功能
功能潜力
第五部分体—时综合体
引言
з.科什米德和о.с马斯洛夫的思想
第一章体学
体学研究的主要流派
体的形式的範畴意义
体的个别意义
体学情景
“界限”语义
“出现新情景”特徵
“时间长度”语义
第二章时间限定性
範畴语义
时间非限定性的类型
时间限定性是一个功能语义场
第三章时间性
範畴语义
场结构
与“体”的语义的联繫:现在时与完成体
结论
第四章趋向性
範畴语义
趋向性是一个功能语义场
趋向性(体学一趋向性)情景
第五章时间顺序
範畴语义
时间顺序的表达手段
结论
第六部分人称与人称性
第一章人称的语义
初始概念
人称指示的类型
第二章人称性是一个功能语义场
语义场结构
主体人称和客体人称
第七部分主体—述体—客体关係
第一章态和态範畴
态範畴语义场
主动性/被动性
及物性/非及物性
第二章主体—述体—客体情景
初始概念
主体—述体—客体关係的多层面性:分析的难点
述体特徵载体
主体—述体—客体情景分析的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一部分关于语言内容与思维内容对应关係问题的历史溯源
第一章K.C.阿克萨科夫的理论
语言形式与“语言中体现的内容
语法中共性意义的思想
第二章A.A.波捷布尼亚的理论
语言内容与“语言外”内容
“语言的形式属性”:语言中的语法範畴与言语中的语法範畴
第三章19世纪末—20世纪前30年的研究
斯兰斯基阐释中的“语法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应关係
福尔图纳托夫关于“思维的符号”的观点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阐释中的“语言思维”概念和“语言外语义概念”
A.A.沙赫马托夫关于语法学範畴和心理学範畴的学说
A.M.彼什科夫斯基阐释中的意义的语法範畴化
第四章20世纪30—60年代的着作
谢尔巴的观点
梅夏尼诺夫的概念範畴理论
维诺格拉多夫的理论
第二部分语义的分层
第一章意义与言意
语义的层级
语言意义的思想核心与阐释成分
关于意义与言意对应关係问题的文献
第二章语法意义的意向性
关于“意向性”概念
意向性层面
语法意义在文学文本中的言意实现
意向性程度
第三部分不变性/可变性体系中的语义範畴化
第一章关于不变性问题
“不变体”概念
不变体的相对性
语法意义的结构类型
体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语法範畴的体系性特徵
语法範畴及其与辞彙的关係:相关性特徵
对立与非对立性差异
语法範畴的必须性
範畴意义与非範畴意义
範畴间联繫
第三章不变体与原型
原型与可变性体系
原型性时间指示及其环境
感知性变体
第四部分功能语义场语法与範畴情景语法
第一章语法结构
原始概念
功能语义场体系
第二章範畴情景
问题的提出
主导性情景
语法学领域中对隋景的现有解释
第三章语言单位的功能
功能潜力与功能实现
功能与意义
词形层面的功能与句子层面的功能
功能潜力
第五部分体—时综合体
引言
з.科什米德和о.с马斯洛夫的思想
第一章体学
体学研究的主要流派
体的形式的範畴意义
体的个别意义
体学情景
“界限”语义
“出现新情景”特徵
“时间长度”语义
第二章时间限定性
範畴语义
时间非限定性的类型
时间限定性是一个功能语义场
第三章时间性
範畴语义
场结构
与“体”的语义的联繫:现在时与完成体
结论
第四章趋向性
範畴语义
趋向性是一个功能语义场
趋向性(体学一趋向性)情景
第五章时间顺序
範畴语义
时间顺序的表达手段
结论
第六部分人称与人称性
第一章人称的语义
初始概念
人称指示的类型
第二章人称性是一个功能语义场
语义场结构
主体人称和客体人称
第七部分主体—述体—客体关係
第一章态和态範畴
态範畴语义场
主动性/被动性
及物性/非及物性
第二章主体—述体—客体情景
初始概念
主体—述体—客体关係的多层面性:分析的难点
述体特徵载体
主体—述体—客体情景分析的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