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安瑟尔姆·费尔巴哈

2021-02-27 19:09:57 百科
安瑟尔姆·费尔巴哈

安瑟尔姆·费尔巴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安瑟尔姆·费尔巴哈
  • 外文名:Anselm Feuerbach
  • 国籍:德国
  • 民族:德意志人
  • 出生地:德国施佩耶尔
  • 出生日期:1829-09-12
  • 逝世日期:1880-01-04
  • 职业:画家
  • 毕业院校:杜塞道夫艺术学院
  • 信仰:新教
  • 代表作品:伊菲革涅亚,会饮篇,阿玛戎之战

生平

安瑟尔姆·费尔巴哈1829年9月12日生于德国施佩耶尔一户着名的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法学家,外祖父是作家,父亲是弗赖堡的考古学教授,叔父是大哲学家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他本人的名字也来源于中世纪义大利的神学家安瑟伦。家庭氛围使得安瑟尔姆·费尔巴哈很早就决定成为一名艺术家。15岁时他告别文理中学,1845年4月去杜塞道夫艺术学院研习绘画。热情与天赋使得他很快成为一位不错的肖像画家。18岁离开校园,游学欧洲名城,临摹大师真迹:1848年6月到慕尼黑,1850年10月到安特卫普,1851年7月到巴黎。
藉助巴登公爵的资助,1855年5月安瑟尔姆·费尔巴哈抵达威尼斯,自此长期居住在义大利。1856年10月到罗马,1860年结识了模特Anna Risi(暱称娜娜),成为画家灵感的来源。1862年认识沙克侯爵阿道夫·腓特烈,绘製第一版的《伊菲革涅亚》,以娜娜为模特。1865年与娜娜分手。1869年完成《柏拉图·会饮篇》。1872年8月在维也纳执教。1873年完成《阿玛戎之战》。1876年留下遗言,同年返回义大利。1880年1月4日病逝于威尼斯。

作品

伊菲革涅亚

【作品名称】伊菲革涅亚(德语:Iphigenie)
伊菲革涅亚伊菲革涅亚
【创作时间】1862
【材质技法】布面油画
【画面尺幅】未知
【主题分类】神话
【收藏机构】德国黑森州立达姆施塔特博物馆

阿玛戎之战

【作品名称】阿玛戎之战(德语:Die Amazonenschlacht)
阿玛戎之战阿玛戎之战
【创作时间】1870-1873
【材质技法】布面油画
【画面尺幅】高4.05米,宽6.93米
【主题分类】神话
【签名题记】AFeuerbach. R. 73 - AFeuerbach. R. 73
【收藏机构】德国纽伦堡日尔曼国家博物馆

会饮篇

【作品名称】柏拉图之会饮篇 第二版(德语:Das Gastmahl. Nach Platon. 2. Fassung)
柏拉图之会饮篇 第二版柏拉图之会饮篇 第二版
【创作时间】1871-1874
【材质技法】布面油画
【画面尺幅】高4米,宽7.5米
【主题分类】历史
【收藏机构】德国柏林老国家艺术画廊

自画像

【作品名称】自画像(德语:Selbstbildnis)
1873年自画像1873年自画像
【作品别名】1873年自画像
【创作时间】1873
【材质技法】布面油画
【画面尺幅】高0.62米,宽0.50米
【主题分类】肖像
【签名题记】A.s.i.R.73
【收藏机构】德国柏林老国家艺术画廊
费尔巴哈热衷于在自画像中摆出高傲而远离大众的姿势,这不仅出于虚荣,还隐含着被只是精英接受的渴望。画家绘製次像时值44岁,刚刚完成2幅人生代表作:同为第二版的《会饮篇》和《阿玛戎之战》。无领上衣十分简朴,显示出一种自製,像学者多过艺术家。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家的影响显着:注重头部运动的刻画、简洁的背景和灰调子。

海滨

【作品名称】海滨(德语:Am Meer)
海滨海滨
【作品别名】现代伊菲革涅亚(德语:Moderne Iphigenie)
【创作时间】1875
【材质技法】布面油画
【画面尺幅】高1.97米,宽1.135米
【主题分类】人物
【收藏机构】德国杜塞道夫艺术宫博物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