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威廉(Wolfgang Wilhelm 1578-1653)成立杜塞道夫画廊。1615年委託鲁本斯绘製耶稣会安德肋教堂主祭坛画《最后的审判》,但在原址陈列不久就入藏画廊。
约翰·威廉(Johann Wilhelm 1658-1716)钟情佛兰德斯、荷兰和义大利绘画,尤重名家名作,仅鲁本斯便现存32幅。曾下令掮客,宁可把预算都花在一幅杰作上,也不要购入数幅质量中等的作品。夫人安娜·玛丽亚·路易萨·德·美第奇出身名门,作为陪嫁带来了拉斐尔的名作《卡尼吉亚尼圣家族》。
卡尔三世菲利普(Karl III. Philipp 1661-1742)成立曼海姆画廊。
1742年家族绝嗣,藏品运往慕尼黑,由普法尔茨-祖尔茨巴赫支继承。
普法尔茨-祖尔茨巴赫支
卡尔四世西奥多(Karl IV. Theodor 1724-1799)1742年继承普法尔茨-诺伊堡支,1777年继承巴伐利亚分支。他很喜欢尼德兰绘画,在慕尼黑宫廷花园骑楼建设宫廷画廊,大大地扩充了收藏规模,购入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的《圣家族》。1798年将曼海姆画廊的758幅画作移至慕尼黑,藏品包括老扬·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der ?ltere)和伦勃朗的《燔祭以撒》。
1799年家族绝嗣,藏品留在慕尼黑,由普法尔茨-茨魏布吕肯支继承。
普法尔茨-茨魏布吕肯支
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1722-1775)成立茨魏布吕肯画廊,以收藏法国绘画为主,曾买下约翰·克里斯蒂安·冯·曼里希(Johann Christian von Mannlich)的个人收藏。
马克西米利安四世(Maximilian IV. 1756-1825)1799年继承普法尔茨-祖尔茨巴赫支,把茨魏布吕肯画廊逾2000幅藏画移至慕尼黑,包括德国文艺复兴,佛兰德斯,荷兰和法国洛可可绘画,如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的《削芜菁的厨娘》,弗朗索瓦·布歇的《休憩的少女》。1802年还俗令发布后来自各大修道院的约1500幅画作收归国有,不乏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精良的木板油画和具有代表性的巴洛克绘画。同时在奥格斯堡、安斯巴赫、班贝格、维尔茨堡、纽伦堡和阿沙芬堡成立了首批分馆,开始分散保存藏画。1806年选侯国合併为巴伐利亚王国,马克西米利安四世改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 Joseph)。同年杜塞道夫画廊迁入慕尼黑。
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 1786-1868)从王储时期便收购了大量义大利绘画,如乔托,桑德罗·波提切利,多梅尼哥·基尔兰达约,佩鲁吉诺和拉斐尔,即位后开始系统收藏。他偏爱德国和义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现存314幅义大利画作中的97幅是他蒐集的,几乎全是精品。1827年以240000盾购入Boisserée的216幅科隆特藏,包括圣母画大师(Meister des Marienlebens),史蒂芬·洛赫纳(Stefan Lochner)和尼德兰早期绘画的代表作,如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的哥伦布教堂三联祭坛画《三王来朝》,老迪里克·鲍茨的《三王来朝》,汉斯·梅姆林的《圣母七喜》。1828年以80000盾购入士瓦本、弗兰肯和上德意志绘画,包括丢勒的《奥斯沃尔特·克雷尔肖像》和阿尔特多费尔的《多瑙河风光》。1838年出版第一部图录。
路德维希一世退位后只零星购入作品,1852年甚至拍卖了1000幅画,包括丢勒的《圣母子与圣安妮》(现存法国巴黎罗浮宫)。1875年弗兰茨·冯·雷波(Franz von Reber)担任馆长后老绘画陈列馆才重获重视,儘管大量购买作品的时期已经结束了,但是依然购入一些杰作,如达·文西的《石竹花圣母子》和格列柯的《基督除衣》。
二战
闭馆。藏品先库存于慕尼黑,形势严峻后在1942年移往外地,几乎未受损失。
战后
1946年起藏画在艺术之家(德文:Haus der Kunst)展出。1952至1957年展馆重建,1957年7月7日重张。1961年布置东厢,1963年维修西厢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