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性别女性主义,又译性别女性主义,在西方是最新、最前沿的女权主义思想,目前中国对其研究很少,属于最新研究领域。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
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
待。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
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
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
视同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不分性别女性主义
- 又名:性别女性主义
理论背景
随着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女权主义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有人了解,有人参与,更有人反对、仇恨女权主义,有的人对女权主义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在公众对女权主义思想的误解中,有一种是这样的:为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者,人们必须起码是女人,且最好要不喜欢男人,并对男人感到厌恶、甚至憎‘限,视男人为“敌人”。随着过去由纯妇女组成的觉悟提高群体逐渐解散,男女混合的群体四处蜂拥而起,许多妇女确信,关键不是具体的男人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社会,是男权社会。这是一个陷入这种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它为不分性别的女性主义提供部分的应验。
不分性别女性主义早在第二次浪潮运动时已经产生。为了壮大女权主义的力量,哈丁曾经说过不能以是不是男人为条件来决定这个人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如果是这样,那幺女权主义者就拒绝了那些想加盟女权主义的男人。正如马克思主义者不一定要由家庭出身来决定一样,女权主义者也不应该以肉体性别来决定。某些资本家通过学习和战斗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男性也可以通过学习女权主义的理论和参与女权主义的运动而成为女权主义者。1986年哈里·布罗德撰写的《支持女权主义的男人运动:博爱、自由、平等》奏响了不分性别女性主义的乐章。以后,杰克·卡梅尔和罗伯特·布赖等人分别撰写不同的文章,阐发对不分性别的女权主义的观点。
理论要点
“男人如何参与女性主义?”布罗德认为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中的顺序不是偶然排列,而是蕴涵着概念方案的。资产阶级首先解决自由的问题,只有获得自由后才可能实现平等的社会,在平等社会中,人们开始产生所有男人皆兄弟的博爱之情。这个口号把妇女给遗漏掉了,所以资产阶级革命在实践中排除了或者限制了妇女的参与,也没有对男权社会进行革命。男权社会的特徵就是男人统治、男人认同、以男人为中心。男人统治就是说在这种社会中存在巨大的权力分化,导致男人占有大部分的经济财富、比妇女行使更多的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威。男人认同就是强调凡是被认为是好的、令人嚮往的、受偏爱的和规範的文化观念都与男人相关联。男人是自我,女人是他者;男人强大,女人弱小;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情感的。最后,以男人为中心就是说在这种社会受到集中注意的是男人和男人的所作所为,即从事体育活动、发动战争、股票投资等等。男权社会的后果就是女人受到男人的剥削,即使某些妇女在男权社会中表现得极为出色,但是这样的妇女是例外而不是规则。因此,女权主义想推翻男权社会的思想也是合理的。
布罗德是一个赞成女性主义思想的人,他在《博爱、平等、自由》一文中把“自由、平等、博爱”的顺序颠倒过来,优先考虑男人之间的博爱,把它作为一个指导原则来支持女权主义的事业。男人不是敌人,他们也想结束性别歧视的制度,但是男权制仅凭他是男人就授予了他们某些好处,他们无法在男女混合的群体中坦白承认自己得到了好处。因此,男人反对男权社会的方式与女人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他把“博爱”定义为让男人一起来忏悔的健康的纽带。男人不是天生为恶的家伙,他们以及他们的男子气概特徵也同样是被伤害妇女之男权剥削社会所扭曲的产物,男人能够实现女性主义者所提议的社会变革。所以,男人儘管缺少妇女所体验过的个人经验,但他们也可以成为女权主义者。儘管男人没有体验过那些自己不想要的胎儿在体内生长所导致的创伤,但他们能够对限制妇女生殖自由的法律体系进行改革。女权主义的“个人的东西就是政治的东西”口号大有问题,政治是公共的,强调立场而不是死扣个人体验。不能把政治还原为生物,由生物来决定政治,更不能用新的性别歧视代替旧的性别歧视。
影响
不分性别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另类声音,为女性主义的发展开闢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