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草乌,中药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野生种)或北乌头的块根。秋季茎叶枯萎时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乾燥。目前市场上所用的草乌多为野生品,我国北部地区主要取自毛茛科植物北乌头,南部地区则主要取自乌头的块根。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效。但该品含含乌头硷用之不当,极易引起中毒。此外,阴虚火旺、各种热证患者及孕妇禁服。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生草乌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毛茛目
- 科:毛茛科
- 属:乌头属
形态特徵
北乌头
块根圆锥形或胡萝蔔形,长2.5-5厘米,粗7-10厘米。茎高(65-)80-150厘米,无毛,等距离生叶,通常分枝。茎下部叶有长柄,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稍长柄或短柄;叶片纸质或近革质,五角形,长9-16厘米,宽10-20厘米,基部心形,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渐尖,近羽状分裂,小裂片披针形,侧全裂片斜扇形,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曲毛,背面无毛;叶柄长约为叶片的1/3-2/3,无毛。顶生总状花序具9-22朵花,通常与其下的腋生花序形成圆锥花序;轴和花梗无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苞片长圆形或线形;下部花梗长1.8-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线形或钻状线形,长3.5-5毫米,宽l毫米;萼片紫蓝色,外面有疏曲柔毛或几无毛,上萼片盔形或高盔形,高1.5-2.5厘米,有短或长喙,下缘长约1.8厘米,侧萼片长1.4-1.6(-2.7)厘米,下萼片长圆形;花瓣无毛,瓣片宽3-4毫米,唇长3-5毫米,距长l-4毫米,向后弯曲或近拳卷;雄蕊无毛,花丝全缘或有2小齿;心皮(4-)5枚,无毛。蓇葖直,长(0.8-)1.2-2厘米;种子长约2.5毫米,扁椭圆球形,沿棱具狭翅,只在一面生横膜翅。7-9月开花。 

乌头
块根倒圆锥形,长2-4厘米,粗1-1.6厘米。茎高60-150(-20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长柄;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长6-11厘米,宽9-15厘米,基部浅心形三裂达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有时倒卵状菱形或菱形,急尖,有时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裂片约2对,斜三角形,生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1-2.5厘米,疏被短柔毛。顶生总状花序长6-10(-25)厘米;轴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狭卵形至披针形;花梗长1.5-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长3-5(-10)毫米,宽0.5-0.8(-2)毫米;萼片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自基部至喙长1.7-2.2厘米,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无毛,瓣片长约1.1厘米,唇长约6毫米,微凹,距长(1-)2-2.5毫米,通常拳卷;雄蕊无毛或疏被短毛,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长1.5-1.8厘米;种子长3-3.2毫米,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9-10月开花。

生长环境
北乌头
在山西、河北及内蒙古南部生海拔1000-2400米山地草坡或疏林中,在内蒙古北部、吉林及黑龙江等地生海拔200-450米山坡或草甸上。
乌头
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带分布于海拔850-2150米,在湖南及江西分布于700-900米间,在沿海诸省分布于100-500米间;生山地草坡或灌丛中。
分布範围
北乌头
在我国分布于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在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
乌头
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东部、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辽宁南部。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採收加工
当年晚秋或次年早春採收,将地下部分挖出,剪去根头部洗净,晒乾。
药材产销
生草乌Radix Aconiti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一般自产自销。
化学成分
北乌头的块根含总生物硷 0.70~1.3%。乌头的块根含总生物硷为0.82~1.56%。北乌头及乌头均含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硷:中乌头硷(Mesaconitine),次乌头硷(Hy-paconitine),及乌头硷(Aconitine),一般以中乌头硷或次乌头硷为主要成分,据分析乌头块根中含中乌头硷及乌头硷 0.01~0.23%,含次乌头硷0.01~0.11%。此外,北乌头中还含有异乌头硷(Iso-aconitine)、素馨乌头硷(Jesaconitine);乌头中还含有塔拉弟胺(Talatisamine),川乌硷甲 (Chuan-Wu base A, C23H37O6N)及川乌硷乙(Chuan-Wu base B, C22H35O4N)。北草乌中尚含北草乌硷为一新生物硷。按上述的炮製方法加工的草乌,北草乌的生品总生物硷的含量为0.70~1.30%,炮製后大约降低10倍,为0.07~0.13%;而乌头生品的总生物硷的含量为0.80~1.50%,炮製后降低至0.08~0.15%。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北乌头 母根呈不规则圆锥形,略弯区,形如乌鸦头,长 2~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或茎痕;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皱缩有纵皱纹,有时具突起的支根;子根附生于其上,表面光滑而形较小。质坚硬,难折断,切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粉性,可见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气微,味辛辣麻舌(有毒, 尝时需注意)。 以个大、质坚实、断面色灰白者为佳。

2. 乌头 母根呈纺锤形至倒卵形,长2~5cm,直经1~2.5cm。表面灰褐色,有棕皱纹及突起的鬚根痕,上面有残留茎基。子根亦为纺锤形,表面较光滑,稍有细棕皱纹,上部一侧有与母根脱离后的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灰白色,形成层成环。
显微鉴别
1.北乌头 子根(直径1.5cm)的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黄色栓化细胞,皮层中有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个成群,类长方形或长圆形。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宽广,筛管群随处可见,形成层环常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圆形。木质部束中的导管1~4列或数个相聚,位于形成层内侧。母根的形成层外侧有韧皮纤维群。髓部较大,薄壁细胞中充满澱粉粒。
2.乌头 与上种相似,但皮层中石细胞稀少,类长方形。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 样品製备:乌头粉末2g,加10%碳酸钠湿润均匀,加苯冷浸过夜,滤取苯液并用2%盐酸提出苯中的生物硷;于酸水中加浓氨水则生物硷沉澱,用乙醚提取得总生物硷,点样。



吸附剂:用硷性氧化铝(pH9.5;上海五四农场化学试剂厂出品,过200目筛)加石膏及水(6:1:8),铺成薄板,120~140℃活化1小时。
展开剂:乙醚-石油醚(10:1),展距16cm。
显色剂:用碘蒸气熏,斑点均显棕色。
中药药性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
一般泡製后用。
用药禁忌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药理及临床
1. 草乌生药製剂、 乌头硷、次乌头硷对用电刺激鼠尾法或热板法引起的疼痛反应, 均有镇痛作用, 乌头总生物硷对因热引起的兔耳肿胀, 小鼠实验性腹膜炎均具有抗炎作用。 临床上将草乌製成每 2ml含总生物硷 2mg的注射液, 肌肉注射 或用制草乌与其它药物配伍,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腰腿痛、 神经疼痛等。
2. 乌头硷对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作用, 有痒、热感,然后抑制而呈局部麻醉作用。临床上用生草乌与他药製成酊剂用于表面麻醉; 或将生药配在膏药中外用, 有麻醉止痛作用。
3. 制草乌具有与附子相似的强心作用。
4. 未炮製的生草乌毒性很大, 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如下表:
半数致死量LD50(生药g/kg) | ||||
种类 | 口服 | 皮下注射 | 腹腔注射 | 静脉注射 |
北乌头 | 0.19 | 0.16 | ||
乌头 | 1.61 | 0.20 | 0.19~0.45 | 0.14~0.18 |
由于生草乌在人服用0.3g以上常可出现毒性, 因而一般均不内服, 内服者均为炮製品。 炮製后对小鼠的毒性可见明显的降低, 如北乌头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腹腔注射), 生用为0.19g/kg, 而炮製后则为6~10g/kg。
相关品种
在我国各地尚有用下列各种植物的块根当草乌用的,但一般均于产地套用

1. 黄草乌 Aconitum vilmorinianum Kom., 在云南及贵州部分地区作草乌用。 植物的茎缠绕; 叶片近肾形, 3全裂达基部至近基部, 裂片深裂, 末回裂片三角形或卵形;花序有花3~6, 花序轴及花梗密被淡黄色反曲柔毛。根呈长圆锥形, 长5~15cm, 直径1~2.5cm。 表面黑褐色。 有多数纵皱纹; 顶端可见茎基残痕, 末端细尖而稍弯曲。气无, 味苦麻。根的横切面, 后生皮层为一列不规则的黄色木栓细胞; 皮层有1~2列类长方形石细胞, 维管束5~7个散列。根部含生物硷约0.43%, 其中黄草乌硷甲(Vilmorianine A)有局部麻醉作用, 毒性较低; 还含黄草乌硷乙(Vilmorianine B)及另一种微量生物硷。
2. 多根乌头 A.karakolicum Rap., 在新疆作草乌用。 植物的茎直立; 叶三裂, 裂片细裂, 小裂片线形; 花序轴被贴伏的小柔毛 。 块根3~4个或更多呈链状合生, 长4~8cm, 直径0.5~1.5cm, 下端渐细; 表面棕褐色, 有纵皱纹。根横切面, 皮层极薄, 木质部束中导管1~3列, 形成层不明显。根部含生物硷达1.5%,其中乌头硷可达0.6%; 尚含準噶尔乌头硷 (Monoacetylsoongorine), 乙醯準噶尔乌头硷(Monoacetylsoongorine), 多根乌头定硷(Karacolidine), 乌头芬硷(Aconifine)等。
3. 瓜叶乌头 A. hemsleyanum Pritz. 在四川和湖北部分地区作草乌用。 植物的茎缠绕; 叶3深裂至距基部8mm以上处, 叶中央深裂片梯状菱形, 先端急尖至渐尖; 盔瓣高盔形。 根呈圆锥形, 长约5cm, 直径约1cm。 表面深棕色, 有纵皱纹及鬚根痕。 根横切麵皮层石细胞成群。 木质束排列呈五角形。 形成层不明显。
4. 圆锥序乌头 A. paniculigerum Nakai, 在吉林、辽宁作草乌用。 植物高可达1cm; 茎直立; 叶掌状3全 裂; 圆锥花序顶生, 花梗密被开展的柔毛; 盔瓣盔形, 前缘有一长喙。块根成对, 倒卵状三角形, 长1.5~2.5cm, 直径0.5~1.0cm。表面深褐色。 根横切面可见皮层石细胞密集, 韧皮部宽广, 形成层呈圆形。
5. 松潘乌头 A. sungpanense H.-M.,块根在陕西、青海、甘肃个别地区作草乌用。植物的茎缠绕;叶掌状分裂达基部;花序的毛贴伏,盔瓣盔形。根呈纺锤形,长4~5cm,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有深纵皱纹,鬚根多。断面髓部呈白色。横切面可见皮层近内皮层处有多数石细胞,方形或长方形,形成层呈五角形。
6. 在陕西太白山一带尚产一种太白乌头 A. taipeicum H.-M.,又名金牛七,各别地区也用以代乌头用。植物茎直立,高35~60cm,上部稍呈"之"字形;叶片五角形,3深裂至距基部2.5~5mm处;总状花序具花2~4,花序轴及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盔瓣盔形。根呈圆锥形,长2~3.5cm,直径0.5~1.3cm;表面灰褐色,有深纵皱纹及残存鬚根。断面呈黑色或深褐色,角质状。横切面可见皮层石细胞散列,长条形或纺锤形;形成层呈五角形。
中药提取物
乌头硷
英文名:Aconitine
别名:附子精
分子式:C34H47NO11
分子量:645.74
CAS 登录号:302-27-2
EINECS 登录号:206-121-7
一种二萜生物硷。存在于乌头属欧乌头、川乌、北草乌和华乌头等多种植物中。
无色透明晶体熔点204℃,比旋光度+19°(氯仿)。溶于氯仿、苯、乙醇等。乌头硷为酯类化合物,易水解失去一分子乙酸,毒性即降低,进一步水解除去一分子苯甲酸生成乌头胺,其毒性仅为乌头硷的1/2000~1/4000。
中药附子(乌头的侧根)经过炮製能降低毒性,可能与乌头硷被水解后毒性降低的性质有关。乌头硷对各种神经痛和痛风有镇痛作用,但由于其毒性太大,早已不作临床用药。
中医和民间广泛用各种草乌来散热止痛,治疗风湿顽痹,由于草乌中多含有乌头硷,使用时必须注意。乌头硷中毒剂量(口服)0.2毫克,致死量2.5毫克。
中医用绿豆或金银花解毒。
毒性:乌头硷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律不齐,心肌收缩减弱及心力衰竭。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
一般炮製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