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伦家族是德意志的主要统治家族。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约在11世纪受封为索伦伯爵,第四代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家臣。12世纪末期,该家族在索伦前冠以“霍亨”(意为高贵的)字样。称为霍亨索伦家族。该家族是布兰登堡、普鲁士及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家族。现任的霍亨索伦家族首领为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霍亨索伦家族
- 始祖:布尔夏德一世
- 统治:布兰登堡、普鲁士及德意志
- 现任家族首领: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家族历史
起源
这个德意志家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1世纪,这个家族姓氏可能是取自德语zoumller,意为了望塔又或是城堡。怀疑其原意指的是士瓦本(德语:Schwaben 英语:Swabia)一带的城堡。
最早有关索伦的记载是在1061年,该地由索伦伯爵所统治,该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境内的赫辛根,据说来自于早期统治士瓦本公国的洪弗里德家族,腓特烈三世是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追随者。
索伦伯爵一览:
布尔夏德一世(1061年死于决斗)
腓特烈一世(逝世于1125年之前)
腓特烈二世(逝世于1145年)
腓特烈三世(1139年~1200年)
联姻
1185年腓特烈三世与纽伦堡伯爵康拉德二世联姻,因后者没有男性继承人,前者在1192年以后者女婿的身份成为纽伦堡-索伦伯爵腓特烈一世。自从那时起,家族名改称霍亨索伦,以区别于先前的索伦。
1200年腓特烈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割领地,长子腓特烈四世在1200年继承纽伦堡和索伦领地和爵位,后成为霍亨索伦-士瓦本系的先祖,该系信奉天主教;次子康拉德三世在1218年继承兄长的领地和爵位,康拉德是霍亨索伦-法兰克尼亚系的先祖,该系后来改宗新教。
法兰克尼亚系
12世纪至15世纪期间,霍亨索伦-法兰克尼亚系由于对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忠诚而得到不少领土赏赐。
1415年,法兰克尼亚系的腓特烈六世成为布兰登堡选帝侯,称选帝侯腓特烈一世。
进入16世纪之后,法兰克尼亚系支持宗教改革运动而且致力于通过联姻和购买的方式扩充领地。
1618年布兰登堡选帝侯通过继承得到普鲁士公国。
在“大选侯”腓特烈·威廉统治时期(1640~1688),布兰登堡-普鲁士日趋强盛,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改称腓特烈一世。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被推翻。
士瓦本系
士瓦本繫于1576年又形成霍亨索伦-黑兴根系和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
1849年,两系均臣服于普鲁士。
1869年霍亨索伦-黑兴根系断嗣。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的卡尔·安东,获霍亨索伦亲王称号。其长子利奥波德1870年成为西班牙王位候选人,利奥波德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问题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次子卡尔(又译查理)1866年起先后为罗马尼亚亲王、国王,称卡罗尔一世,1914年去世。
其侄斐迪南及其后裔统治罗马尼亚直至1947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历时期
选帝侯时代
布兰登堡选帝侯时代(Electors of Brandenburg)
公元1415年-1688年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415-1440
1415年,腓特烈一世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购得了布兰登堡地区,同时也被确立为布兰登堡的选帝侯,霍亨索伦家族的正式历史从此在这展开。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440-1471
腓特烈一世的长子。在位期间,又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购买了卢萨提亚地区(Lusatia),同时又从条顿骑士团(Teutonic Knight)手里购得了纽玛克(New Mark)。腓特烈二世并发展和建设了柏林市,使之成为了霍亨索伦家族的政治上的首都。
艾伯特-阿基里斯(Albrecht Achilles)1471-1486
腓特烈一世次子,腓特烈二世之弟。由于腓特烈二世死后无嗣,其继承了选帝侯的地位。在位期间,确立了选侯国的法律体系,并从法律上确定了霍亨索伦统治的正当性和不可剥夺性。
约翰-西塞罗(John Cicero)1486-1499
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又或是失误,很平静地度过了这其在位的13年。
约阿西姆一世(Joachim I)1499-1535
在位期间,其採取了很严厉的宗教政策,镇压境内的新教徒。同时开始引进罗马法系改造司法体系。
约阿西姆二世(Joachim I)1535-1571
和他的父亲不同,约阿西姆二世的宗教政策一百八十度转弯,开始支持马丁-路德针对天主教发起的宗教改革。并在1557年正式成为了路德教派的信徒。
约翰-格利戈(John Georg)1572-1598
在位期间继续发扬支持新教活动的政策。
约阿西姆-腓特烈(Joachim Friedrich)1598-1608
约翰-西杰斯蒙德(John Sigismund)1608-1619
虽然西杰斯蒙德的在位时间并不长,但是在他治下霍亨索伦家族获得了一次极大的飞跃。首先他在宗教上又做了改变,其该信了新教的另一个教派—卡尔文宗。不过同时他也并没有对路德宗採取什幺压制政策。这也成为了日后普鲁士宗教宽鬆政策的基础和开端。另一方面他致力于开疆拓土,通过购买和武力威胁,西杰斯蒙德在1614年兼併了克勒夫斯(Cleves),马克(Mark)和拉文斯堡(Ravensburg)。四年后,趁着波兰政治上的纷乱,使霍亨索伦家族取得了对普鲁士公国(Ducal Prussia)的继承权。虽然由骑士团建立的普鲁士和霍亨索伦有着些许远亲的关係,但是始终是两个独立的势力,至此两者开始汇合成了德意志日耳曼的一股强大的新力量。
格奥尔格-威廉(George Wilhelm)1619-1640
其在位期间遭遇了“三十年战争”,布兰登堡在战争时被瑞典王国占领。
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640-1688
也被称为“大选帝侯”(英文: The Great Elector 德文:Der Grosse Kurfürst)。任中开始创建了国家正式的军队体制,过去的僱佣兵体制被放弃。日后被称为“普鲁士军队之父”。在1657由于为了感谢霍亨索伦家族支持波兰对瑞典的战争,波兰正式同意普鲁士公国脱离波兰独立,双方在这一年签署了韦拉瓦一毕得哥煦条约。
普鲁士时代
普鲁士王国时代 (Kings of Prussia)
公元1701年-公元1871年
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三世及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
(英文:the Elector of Brandenburg and the king from Prussia德文:Der Kurfürst auf Brandenburg und Die könige von Prußen)
任内继续推进布兰登堡和普鲁士的正式合併进程。在1701年他争取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Emperor Leopold I)的支持,布兰登堡选帝侯国和普鲁士公国合併,并在皇帝的许可晋升为王国,至此普鲁士王国正式成立。
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713-1740
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要求所有的贵族子弟都必须在军中任职。由于其粗暴的个性曾经和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日后的腓特烈二世决裂。但无论如何,去世时留给了腓特烈二世一支8万人的精锐常备军,这和当时奥地利的军队数量相当,然而后者却比普鲁士大上十倍。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 Friedrich II) 1712-1786
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德国国父级的人物。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取得霸权。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任内被正式承认为“普鲁士王国国王”(英文:The king of the kingdom of Prussia 德文: Der König auf Prußen )
德意志时代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1888-1888
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已沙场奋战,参加过普法战争,战功显着。在1888年继位,但是由于急染破伤寒只当了99天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威廉二世(Wilhelm II)1888-1918
由于父亲的猝死,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继位为帝。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将朝中权臣俾斯麦扫地出门,找藉口将其赶出了首相府,把国家大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军事上他依旧採取穷兵黩武的政策,不仅大力扩充建设陆军,同时也扩建海军舰队以抗衡英国。
威廉二世完全相信科学技术的兴起能够增强国家的实力。因此,他非常乐于为科学领域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出钱出力。1911年,威廉二世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威廉皇帝学会,以后又陆续成立了一系列以威廉皇帝命名的专业学科研究所。科技的发达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强心剂。而随之带来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导致了他和英法等国的剧烈矛盾。
终于,在1914年塞拉耶佛事件后,德和奥地利作为同盟国向英法俄三国协约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了4年血腥惨烈的战争后,德国彻底战败。国内的不满情绪沸腾,终于酿成了革命的风暴。1918年9月8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亡荷兰,余生也就在此度过,写过两部自传。
威廉二世也就成为了霍亨索伦家族的末代君王,为其数世纪的辉煌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