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

2021-03-01 20:49:58 百科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

内容简介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共13 章,内容包括免疫系统、抗原、抗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複合体、 免疫应答、免疫调节、抗感染免疫、免疫病理、免疫防治、免疫学技术、抗原抗体製备技术等。在内容设定上,既传承传统教材的编写体系,又体现“反映前沿进展,联繫技术、工程实践”的编写原则,适度增加免疫学技术的相关内容。採用纸质教材配套数字课程的出版形式;数字课程内容包括知识拓展、发现之路、套用案例、动画、自测题、教学课件和参考文献等数字资源。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製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工作者及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教材目录

前辅文
1 绪论
1.1 免疫学基本概念及免疫的功能
1.1.1 免疫及免疫学基本概念
1.1.2 免疫的基本功能
1.1.3 免疫应答的类型
1.2 免疫学发展简史
1.2.1 经验免疫学时期(17—19 世纪)
1.2.2 实验免疫学时期(19 世纪中叶—20 世纪中叶)
1.2.3 现代免疫学时期(20 世纪中叶至今)
1.3 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3.1 免疫学与生命科学
1.3.2 免疫学的套用
1.3.3 免疫学与生物技术产业
2 免疫系统
2.1 免疫器官
2.1.1 中枢免疫器官
2.1.2 外周免疫器官
2.2 免疫细胞
2.2.1 淋巴细胞
2.2.2 抗原提呈细胞
2.2.3 其他免疫细胞
2.3 免疫分子
2.3.1 膜结合型免疫分子
2.3.2 分泌型免疫分子
3 抗原
3.1 抗原的概念及性质
3.1.1 抗原的异物性
3.1.2 抗原的特异性
3.1.3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3.2 抗原表位
3.2.1 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
3.2.2 T 细胞表位和B 细胞表位
3.2.3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3.3 抗原的分类
3.3.1 根据化学性质不同分类
3.3.2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係分类
3.3.3 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 细胞参与分类
3.3.4 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3.3.5 其他分类
4 抗体
4.1 抗体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4.1.1 抗体的基本结构
4.1.2 抗体的功能
4.2 抗体的分类与多样性
4.2.1 抗体的分类
4.2.2 抗体的多样性
4.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4.3.1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
4.3.2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特点
5 细胞因子
5.1 细胞因子的分类
5.1.1 白细胞介素
5.1.2 集落刺激因子
5.1.3 干扰素
5.1.4 肿瘤坏死因子/ 淋巴毒素
5.1.5 生长因子
5.1.6 趋化因子
5.2 细胞因子受体
5.2.1 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5.2.2 细胞因子受体中的共用链
5.2.3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5.3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
5.3.1 介导和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5.3.2 介导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5.3.3 刺激造血
5.4 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套用
5.4.1 细胞因子的检测
5.4.2 细胞因子的套用
6 主要组织相容性複合体(MHC)
6.1 MHC 的分子结构
6.1.1 MHC 分子的共性
6.1.2 MHC Ⅰ类分子的结构
6.1.3 MHC Ⅱ类分子的结构
6.1.4 MHC 与多肽结合的结构基础
6.2 MHC 的基因簇及特徵
6.2.1 MHC 的基因簇
6.2.2 MHC 分子表达的调控
6.3 MHC 的多样性与生物学意义
6.3.1 MHC 分子的多样性
6.3.2 MHC 的单倍体遗传和连锁不平衡
6.3.3 MHC 分子多样性的生物学意义
7 免疫应答
7.1 固有免疫应答
7.1.1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7.1.2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7.1.3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係
7.2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7.2.1 抗原提呈细胞
7.2.2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7.2.3 MHC 分子的交叉提呈
7.2.4 其他抗原提呈
7.3 适应性免疫应答
7.3.1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7.3.2 T 细胞的活化
7.3.3 T 细胞克隆性增殖与分化
7.3.4 细胞免疫的应答效应
7.3.5 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
7.3.6 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
7.3.7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和效应
7.4 补体与免疫应答
7.4.1 补体系统概述
7.4.2 补体系统的激活
7.4.3 补体活化的调控
7.4.4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7.5 免疫耐受
7.5.1 免疫耐受概述
7.5.2 免疫耐受的诱导或形成条件
7.5.3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7.5.4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8 免疫调节
8.1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8.1.1 MHC 基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1.2 非MHC 基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2 免疫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2.1 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2.2 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2.3 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2.4 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2.5 受体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2.6 独特型网路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3 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3.1 巨噬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3.2 DC 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3.3 NK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3.4 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3.5 B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8.4 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路的整体免疫调节
8.4.1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8.4.2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8.5 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8.5.1 MHC 基因多态性的免疫调节
8.5.2 抗原受体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
9 抗感染免疫
9.1 抗细菌感染免疫
9.1.1 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9.1.2 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9.2 抗病毒感染免疫
9.2.1 抗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
9.2.2 抗病毒感染的适应性免疫
9.3 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9.3.1 抗寄生虫感染的固有免疫
9.3.2 抗寄生虫感染的适应性免疫
10 免疫病理
10.1 超敏反应
10.1.1 Ⅰ型超敏反应
10.1.2 Ⅱ型超敏反应
10.1.3 Ⅲ型超敏反应
10.1.4 Ⅳ型超敏反应
10.2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10.2.1 自身免疫的发生与生理作用
10.2.2 自身免疫病及其分类
10.2.3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与典型疾病
10.2.4 自身抗体及临床意义
10.3 免疫缺陷病
10.3.1 免疫缺陷病分类
10.3.2 免疫缺陷病的特点
10.4 肿瘤免疫
10.4.1 肿瘤抗原
10.4.2 肿瘤免疫机制
10.4.3 肿瘤免疫诊断和治疗
10.5 移植免疫
10.5.1 移植及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0.5.2 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0.5.3 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防治
11 免疫防治
11.1 免疫预防
11.1.1 免疫预防概况
11.1.2 免疫预防分类
11.1.3 疫苗概述
11.1.4 疫苗的发展
11.1.5 疫苗的套用及前景
11.2 免疫治疗
11.2.1 免疫治疗分类
11.2.2 分子免疫治疗
11.2.3 细胞免疫治疗
11.2.4 免疫调节剂
12 免疫学技术
12.1 血清学检测技术
12.1.1 免疫沉澱试验检测技术
12.1.2 免疫凝集试验检测技术
12.1.3 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技术
12.1.4 中和试验检测技术
12.2 免疫电泳技术
12.2.1 微量免疫电泳技术
12.2.2 对流免疫电泳技术
12.2.3 火箭免疫电泳技术
12.2.4 交叉免疫电泳技术
12.2.5 亲和免疫电泳技术
12.2.6 免疫印迹技术
12.3 免疫标记技术
12.3.1 免疫酶标记技术
12.3.2 免疫萤光标记技术
12.3.3 生物素- 亲和素标记技术
12.3.4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12.3.5 放射免疫标记技术
12.4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2.4.1 免疫萤光组织化学技术
12.4.2 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
12.4.3 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2.4.4 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
12.4.5 双重或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2.5 免疫细胞分析技术
12.5.1 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12.5.2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204__
12.5.3 免疫複合物的检测方法
12.6 其他免疫学技术
12.6.1 免疫沉澱技术
12.6.2 免疫共沉澱技术
12.6.3 染色质免疫沉澱技术
12.6.4 RNA 免疫沉澱
12.6.5 免疫PCR 技术
13 抗原、抗体製备技术
13.1 抗原製备技术
13.1.1 天然抗原的製备与套用
13.1.2 人工抗原的製备与套用
13.2 疫苗製备技术
13.2.1 疫苗製备概述
13.2.2 疫苗的基本製备技术
13.2.3 传统疫苗的製备与套用
13.2.4 基因工程疫苗的製备与套用
13.3 抗体製备技术
13.3.1 多克隆抗体的製备
13.3.2 单克隆抗体的製备
13.3.3 基因工程抗体的製备
13.3.4 抗体的大规模製备
附录 名词缩略语简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