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是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训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画》批准立项的高职高专教育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内容之一。《高等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生物化学》以湘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主编单位,组织中南大学、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院校长期从事本、专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共同编写而成,可供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医学美容、医学检验、妇幼卫生及相关专业三年制大专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物质代谢、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及临床生物化学理论等,下篇为生物化学实验。考虑各使用单位的不同专业与学时数不一,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章节可按照具体情况取捨。
基本介绍
- 书名:高等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生物化学
-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页数:289页
- 开本:16
- 品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作者:王学铭
-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10714693
内容简介
《高等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生物化学》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上篇 生物化学理论
第一章 绪论
一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二 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
第二章 蛋白质的化学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係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第五节 蛋白质的分类
习题
第三章 核酸的化学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DNA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RNA的化学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习题
第四章 维生素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维生素缺乏病的原因
习题
第五章 酶
第一节 酶的含义及作用特点
第二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三节 酶的结构与催化活性
第四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五节 酶在医学上的套用
习题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方式
第二节 呼吸催化链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第四节 线料体外NADH的氧化
第五节 微粒体氧化体系
习题
第七章 糖代谢
第八章 脂类代谢
第九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第十章 核苷酸代谢
第十一章 核酸代谢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第十三章 生物膜与细胞信息传递
第十四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十五章 肝的生物化学
第十六章 水和无机盐代谢
第十七章 酸硷平衡
下篇 生物化学实验
第一章 绪论
一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二 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
第二章 蛋白质的化学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係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第五节 蛋白质的分类
习题
第三章 核酸的化学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DNA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RNA的化学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习题
第四章 维生素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维生素缺乏病的原因
习题
第五章 酶
第一节 酶的含义及作用特点
第二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三节 酶的结构与催化活性
第四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五节 酶在医学上的套用
习题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方式
第二节 呼吸催化链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第四节 线料体外NADH的氧化
第五节 微粒体氧化体系
习题
第七章 糖代谢
第八章 脂类代谢
第九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第十章 核苷酸代谢
第十一章 核酸代谢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第十三章 生物膜与细胞信息传递
第十四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十五章 肝的生物化学
第十六章 水和无机盐代谢
第十七章 酸硷平衡
下篇 生物化学实验
文摘
生物化学(bioehemistry),也称生命的化学,它是以生物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套用化学的理论、技术及物理学、免疫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生命本质的科学。医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主要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人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以期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化学机制,为诊断、防治疾病做出贡献。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期,它是生物化学的初级阶段,主要致力于生物体物质组成与化学结构的分析,如对脂类、糖类及蛋白质组成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与测定,并发现了核酸、各种维生素、酶及辅酶辅基,对生物体各种成分进行鉴定与测定,为生物化学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生物化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发现了人体营养必需胺基酸、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在酶的催化功能中的作用,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等。尤其是对酶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引进了放射性核素示蹤法结合其他仪器分析方法初步阐明各种物质代谢途径,如糖代谢的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B一氧化、肝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等物质代谢过程。同时在营养生化、临床生化与检验技术方面也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阶段体内各种主要物质代谢转变的酶催化途径已基本搞清,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认为是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3.机能生物化学阶段
即分子生物学发展时期。自从1953年Watson与crick建立I)NA双螺旋模型,胰岛素、胺基酸测序以及许多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测定,使生物化学研究产生飞跃,进入了结构与功能研究阶段,即研究DNA、RNA、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脂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阶段。尤其是对複製、转录与翻译过程以及遗传密码的破译,为分子遗传学、遗传工程的兴起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并为最终揭示生命本质创造了有利条件。2003年4月在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之下,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DNA 30亿对核苷酸序列测定,破译了人类3.4-3.5个基因的奥秘,更是生物化学发展到全新阶段的结果,并把子生物学推到生命科学的高峰。二、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
(1)研究物质组成及其结构、性质与功能 现已知人体含水55%-67%,蛋白质15%-18%,脂类10%-15%,无机盐3%-4%及糖类1%-2%等。它们除组成蛋白质、脂类及糖类三大有机物质外,还构成核酸及多种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维生素、激素、胺基酸、肽类、核苷酸以及其他生物活性分子等。以人体蛋白质为例,估计在10万种以上,其中相当部分以生物高分子形式存在,结构複杂,种类甚多,是体现各种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物质,如繁殖、遗传、神经传导、肌肉收缩都与生物高分子特有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期,它是生物化学的初级阶段,主要致力于生物体物质组成与化学结构的分析,如对脂类、糖类及蛋白质组成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与测定,并发现了核酸、各种维生素、酶及辅酶辅基,对生物体各种成分进行鉴定与测定,为生物化学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生物化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发现了人体营养必需胺基酸、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在酶的催化功能中的作用,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等。尤其是对酶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引进了放射性核素示蹤法结合其他仪器分析方法初步阐明各种物质代谢途径,如糖代谢的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B一氧化、肝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等物质代谢过程。同时在营养生化、临床生化与检验技术方面也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阶段体内各种主要物质代谢转变的酶催化途径已基本搞清,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认为是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3.机能生物化学阶段
即分子生物学发展时期。自从1953年Watson与crick建立I)NA双螺旋模型,胰岛素、胺基酸测序以及许多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测定,使生物化学研究产生飞跃,进入了结构与功能研究阶段,即研究DNA、RNA、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脂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阶段。尤其是对複製、转录与翻译过程以及遗传密码的破译,为分子遗传学、遗传工程的兴起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并为最终揭示生命本质创造了有利条件。2003年4月在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之下,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DNA 30亿对核苷酸序列测定,破译了人类3.4-3.5个基因的奥秘,更是生物化学发展到全新阶段的结果,并把子生物学推到生命科学的高峰。二、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
(1)研究物质组成及其结构、性质与功能 现已知人体含水55%-67%,蛋白质15%-18%,脂类10%-15%,无机盐3%-4%及糖类1%-2%等。它们除组成蛋白质、脂类及糖类三大有机物质外,还构成核酸及多种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维生素、激素、胺基酸、肽类、核苷酸以及其他生物活性分子等。以人体蛋白质为例,估计在10万种以上,其中相当部分以生物高分子形式存在,结构複杂,种类甚多,是体现各种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物质,如繁殖、遗传、神经传导、肌肉收缩都与生物高分子特有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序言
本书是高等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是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画》批准立项的"高职高专教育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内容之一(项目编号为Ⅲ29-2)。教育部在档案中指出"本次批准立项的项目是教育部组织的重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对推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湘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主编单位,组织中南大学、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院校长期从事本、专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共同编写而成,可供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医学美容、医学检验、妇幼卫生及相关专业三年制大专高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使用。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生物化学理论,共17章,内容涵盖生物化学基础理论(蛋白质的化学、核酸的化学、维生素、酶及生物氧化)、物质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核酸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生物膜与细胞信息传递)及临床生物化学理论(血液的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水与无机盐代谓十、酸硷平衡)等,下篇为生物化学实验。考虑各使用单位的不同专业与学时数不一,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章节可按照具体情况取捨。
本书由王学铭担任主编,编写第一章、第四章及第六章;马祥志任副主编,编写下篇生物化学实验。其他编写人员分别是黄富生,编写第八章、第九章、第十六章及第十七章;何国产,编写第十四章、第十五章;陈智敏,编写第二章、第五章;廖淑梅,编写第七章;唐建华,编写第十三章;李文凯,编写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王吉伟,与王学铭合编第三章、第十章。
鑒于编写人员分散各地,加之时间仓促,因此不免在内容安排与衔接和难易程度上存在某些不足,也限于主编学术水平而出现疏漏与缺点,望同道、读者提出宝贵批评意见,以期日后改进与提高。
本书以湘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主编单位,组织中南大学、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院校长期从事本、专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共同编写而成,可供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医学美容、医学检验、妇幼卫生及相关专业三年制大专高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使用。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生物化学理论,共17章,内容涵盖生物化学基础理论(蛋白质的化学、核酸的化学、维生素、酶及生物氧化)、物质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核酸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生物膜与细胞信息传递)及临床生物化学理论(血液的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水与无机盐代谓十、酸硷平衡)等,下篇为生物化学实验。考虑各使用单位的不同专业与学时数不一,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章节可按照具体情况取捨。
本书由王学铭担任主编,编写第一章、第四章及第六章;马祥志任副主编,编写下篇生物化学实验。其他编写人员分别是黄富生,编写第八章、第九章、第十六章及第十七章;何国产,编写第十四章、第十五章;陈智敏,编写第二章、第五章;廖淑梅,编写第七章;唐建华,编写第十三章;李文凯,编写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王吉伟,与王学铭合编第三章、第十章。
鑒于编写人员分散各地,加之时间仓促,因此不免在内容安排与衔接和难易程度上存在某些不足,也限于主编学术水平而出现疏漏与缺点,望同道、读者提出宝贵批评意见,以期日后改进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