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晶片包含了RF射频晶片,基带晶片及微处理器的晶片组,相关设备通过北斗晶片,可以接受由北斗卫星发射的信号,从而完成定位导航的功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斗晶片
- 包含:RF射频晶片
- 晶片组:基带晶片及微处理器
- 功能:接收和发射北斗卫星信号
发展历史
国内做北斗晶片的企业也比较多,大家都看到市场前景好。但是晶片研发、流片、测试的前期投入很大,有的企业一直在亏损。
与发展了近30年的GPS相比,北斗的主要差距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天上的卫星、地上的地面站不够多。卫星数量不够,使得地面终端接收机能接收到的卫星数量少,要提高导航和定位精度,技术难度更大。地面站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地面站对卫星的姿态、轨道进行精确调整,使卫星的轨道更加稳定合理,有利于提高地面的信号质量。但我国的地面站基本都在境内,没有海外地面站,对卫星系统的儘快稳定运行十分不利。
二是国外的GPS基带晶片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在抗多径、加惯导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晶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实现了单晶片方案,在成本上优势非常明显。这些经验都是通过大量的测试和系统实际运行积累起来的。北斗也要经过若干年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类似的成熟度。
三是要实现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还需要建设地基增强系统,开展运营和服务。由于北斗的用户数量少,还没有运营商投资建设地基增强系统。
儘管北斗晶片发展的困难很大,但是做自己的北斗晶片的意义很大。首先,发展北斗产业,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晶片做支撑,否则既谈不上产业发展,也无法达到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斗晶片做得好坏,关係到整个北斗产业的发展。因此,北斗晶片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做好的问题。
北斗晶片对整个北斗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产值。晶片的1元产值,可以带动整机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产值。二是扩大整个市场的规模。晶片成本的稳步降低,将使北斗在越来越广阔的範围内获得套用,从而带动市场规模的扩大。三是促进我国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基于位置的广告、社交、安全等服务将成为移动网际网路的重要服务内容。把北斗的位置服务与车辆的信息服务相结合,将使车联网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套用
随着2000年10月31日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北斗晶片的套用也逐渐增多了起来。截止2013年,北斗在军用及民用领域均已开展套用,对GPS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如在军用领域,北斗二代军用终端已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而在更广泛的民用领域,三星已推出支持北斗卫星定位功能的手机,凯立德已推出支持北斗的车载导航仪,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国内以往由GPS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此改变。
目前,国产北斗晶片工艺水平跨入28纳米新时代,面向物联网和消费电子套用,又推出全面套用北斗三号新信号体制的晶片,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国产北斗晶片已实现规模化套用,累计销量突破8000万片,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机天线已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30%和90%。北斗高精度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地基增强技术和产品成体系输出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