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以半导体与多孔材料的微结构及性质,正电子湮没谱学为研究方向。
主要教学研究项目有:湖北省教改项目:“大学物理习题指导多媒体课件製作”主持;湖北省教改项目:“大学物理多媒体课件製作”参加;湖北省教改项目:“基础物理学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参加;武汉大学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基础物理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参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马莉
- 职业: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人物经历
1970.6-1974.9 武汉大学物理系,工作。
1974.9-1977.10 武汉大学物理系,本科。
1977.10-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大学物理》《普通物理实验》
研究方向
半导体与多孔材料的微结构及性质,正电子湮没谱学。
主要贡献
培养研究生:已培养硕士生5名。
教学研究项目:
湖北省教改项目:“大学物理习题指导多媒体课件製作”主持
湖北省教改项目:“大学物理多媒体课件製作”参加
湖北省教改项目:“基础物理学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参加
武汉大学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基础物理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参加
科学研究主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沸石中半导体纳米糰簇材料的正电子谱学的研究”20万 项目负责人 顺利结题
2、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磷化铟中子嬗变研究机理”1万 项目负责人 顺利结题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Ⅲ-Ⅴ族半导体缺陷结构、电荷态及亚稳态的正电子研究”9.5万 参加 顺利结题
4、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金属-聚合物高性能磁性材料的套用” 30万 参加 顺利结题
5、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新型医用光电子探测器的研製及套用”10万 参加 顺利结题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有高慢化效率和寿命测量功能的正电子束研究”40万 参加 在研
主要发表文章及出版的教材:
1、CdSe半导体团簇在Y型沸石中的製备极其研究
黄长虹,朱玉婵,马 莉,王建波,王少阶 功能材料,Vol.36,No.11,1676 (2005)
2、CdSe纳米糰簇的製备及透射电镜的研究
马 莉,黄长虹,王建波,王少阶 材料导报Vol.18,No.5,103(2004)
3、用正电子研究谱学研究稀土在NaY沸石上的分散
朱 俊,马 莉,王少阶,罗锡辉 化学学报Vol.62,No.8,1024-10289(2004)
4、慢正电子束注入多孔硅材料的Monte Carlo模拟
梁 波,马 莉,黄长虹 武汉大学学报Vol.49,No.3,373(2003)
5、 Growing process of CdS nanoclusters in zeolite Y studied by positron annihilation
H.Peng,S.M.Liu, L. ma, Z.J.Lin,S.J.Wang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Vol. 224,274(2001)
6、Reaction of Positronium with Proton in Ultra-stabe Y Zeolite Studied by positrons
ZHU Jun, MA Li,WANG Shao-Jie,Chin.Phys.Lett. Vol.17,No.2 (2000) 134-136
7、Synthesis,Growing Processe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dS Nanoclustrs in Y-Zeolite by Positron Annihilation
Peng Hao,Ma li,Wang Shao-ji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Vol.5 No.4,(2000)
8、Y型沸石中组装CdSe纳米糰簇的实验研究
彭 浩,马 莉,林兆军,刘舒曼,王少阶 武汉大学学报Vol.46,No.3,327(2000)
9、 导体中子嬗变掺杂中的诱生缺陷
文湘鄂,马 莉,李世清半导体光电 Vol.20,No.3,182 (1999)
10、USY沸石中的正电子湮没
马 莉,陈志权,王少阶 核技术 Vol.21,No.6,334 (1998)
11、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USY沸石的‘二次孔’结构
马 莉,陈志权,王少阶,彭治林 物理学报 Vol.46,No.11,2267 (1997)
12、《大学物理学习辅导》主编之一 2002.10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3、《大学物理习题集》主编之一 2002.10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4、《简明基础物理学》(第三卷)主编之一 2000.3 武汉大学出版社
获奖记录
1、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用正电子微探针研究先进材料纳米尺度结构”。
2、 武汉大学“万得莱”跨世纪人才奖。
3、 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更新教材,改革教学内容,促进公共物理课教学”。
4、 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面向21世纪基础物理学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
5、 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理科非物理类《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