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崑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併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崑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崑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 时间:北宋
- 类型:反对以西崑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 内容: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
- 代表人物:欧阳修、苏轼
发展
第一阶段
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是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开首举“尊韩”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扬教化等,反对浮靡文风。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石介在《怪说》中抨击西崑体“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他们的诗文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在当时影响不大,存在重道轻文,忽视文章语言形式的倾向。除王禹偁外,他们的创作成就不高。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时期,是运动形成高潮阶段。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张改革文风,戒浮华,得到朝廷支持,于是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反对拟古和雕琢。尹洙摒弃骈文,致力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苏舜钦认为写作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梅尧臣论诗强调写诗要有感而发,重比兴。认为诗歌要写实,要对现实有所美刺,反对西崑派的浮艳诗风,主张语言要朴素,风格要平淡。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係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中有许多精闢的文论、诗论见解。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十分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要求作家要有细緻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艺术修养,主张为文要从不同内容出发採取不同表现形式,为文要文理自然,还要讲究章法。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意义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起因
一,改革政治的需要
二,文人们革除西崑体之浮靡文风的呼声日益强烈.
(二)在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欧阳修在散文,诗和史传的创作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如《泷冈阡表》,《醉翁亭记》,《明妃曲和王介甫》,《五代史伶官传序》等,这些诗文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内容和时代精神,都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为当时何后世提供了典範,也推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
(三)团结和造就了一批作家,组成了强大的诗文革新队伍.欧阳修对于提倡古文和反对五代以来浮靡文风的作家,如范仲淹,梅尧臣,苏舜钦等,都诚恳地结为至交,同时还大力奖掖后进,如曾巩,王安石,苏轼等,都经他擢拔而成为当时文坛新秀,从而建立了坚强的阵地.由于他善于团结多数作家共同进行斗争,终于使北宋诗文革新取得最后胜利.
苏轼
(一)在思想内容方面提出"述意"说,强调文必立意.意即思想内容,大至军国大事,小至个人生活,都包括其中,使文学真正成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
(二)在表现形式上强调"辞达".他认为作家创作时,不但要"使是物了然于心",要认真观察,研究描写对象,準确地掌握它的特徵,而且要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要具有熟练的艺术技巧,能準确,生动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写作时做到心手相应,自由挥洒.总之,"辞达"就是要求文章必须準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即"求物之妙".
(三)强调作家的灵感与兴会.他认为作家要有强烈的创作要求,"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这就是要求作家在创作是要有不能自已的激情,即先感于心,而后述之于手.
(四)在风格上,主张自然平易.苏轼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他在各体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他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