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潜蚀

2021-06-03 12:12:40 百科
潜蚀

潜蚀

在渗流作用下单个土颗粒发生独立移动的现象,称潜蚀或管涌。潜蚀较普遍地发生在不均匀的砂层或砂卵(砾)石层中。组粒物质从粗粒骨架孔隙中被渗流携走。使土层的孔隙和孔隙度增大,强度降低,发展下去会呈现“架空结构”甚至造成地面塌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潜蚀
  • 外文名:underground erosion,suffosion
  • 学科:水利工程
  • 领域:工程技术
  • 别称:管涌
  • 危害:造成地面塌陷

简介

潜蚀(subsurface erosion )是指水流沿土层的垂直节理、劈理、裂隙或洞穴进入地下,复向沟谷流出,形成地下流水通道所发生的机械侵蚀和溶蚀作用。

作用

潜蚀可使土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强度降低,形成地下洞穴,导致滑坡和塌陷,破坏地面建筑物基础和地下构筑物。

分类

潜蚀可分两类:
①机械潜蚀。即在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下,土体受到沖刷,其中细颗粒被沖走,使土的结构破坏。
②化学潜蚀。即水溶解土或岩石中的易溶盐分,使土或岩石的颗粒间的胶结破坏,结合力削弱,结构鬆动。机械潜蚀和化学潜蚀一般是同时进行的。
如果地下水渗流产生的动水压力小于土颗粒的有效重度,即渗流水力坡度小于临界水利坡度,虽然不会发生流砂,但是土中细小颗粒仍有可能穿过粗颗粒之间的孔隙被渗流携带而走。时间长了,将在土中形成管状空洞,使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加,这种现象称之为机械潜蚀。

要求

土体中潜蚀的产生需具有适宜的颗粒级配及足够的水动力条件。一般当土层的不均匀係数d90/d10>10时,两相互接触的土层渗透係数之比k1/k2>2时,渗透水流的水力坡度(I)大于5时,均易产生潜蚀。

发展

在黄土地区和喀斯特地区易发生潜蚀作用。在此类地区修建工程时,应对地基採取加固措施,建造隔水屏障,增长渗流途径,减少水力坡度,以防止潜蚀发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