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身为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52年,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原重庆建筑大学和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併组成新的重庆大学后,学院又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套用科学与技术测量学科和原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一起组建而成目前的土木工程学院,其办学力量、规模以及学术影响和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和测绘工程三个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和重庆市首批“优秀特色专业”,连续三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全国专业教育评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创办时间:1952
- 类别:公立大学
- 主要院系: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和测绘工程
简介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最早成立于1933年,1952年10月成立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0年,在原重庆大学、原重庆建筑大学和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併成为新的重庆大学后,与原重庆建筑大学测绘学科一起组建成新的土木工程学院。
在朱可善、吴慧弼、刘南科、白绍良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经过60多年的励精图治,沧桑砥砺,学院始终坚持“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院训,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思想,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地位,曾享有原建设部建筑老八校之首。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八。
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勘测工程系、基础教学系等3个教学系,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桥樑与道路工程研究所、工程建造研究所、地质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测绘工程研究所、建筑力学研究所和建筑图学研究所等9个科研所。
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勘测工程系、基础教学系等3个教学系,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桥樑与道路工程研究所、工程建造研究所、地质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测绘工程研究所、建筑力学研究所和建筑图学研究所等9个科研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220余人,重庆市学术学科带头人10名,重庆市教学名师1名,重庆市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2个。
岩土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和力学为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为建设部重点学科。
岩土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和力学为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为建设部重点学科。
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和力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力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及测绘科学与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拥有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山地城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学院在读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总计3000余人。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学院在读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总计3000余人。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把土木工程专业打造成为了国家的品牌专业,在国家先后四次的本科专业教育评估中,以优秀成绩和最高评估年限(8年)通过。
自学院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土木工程各层次毕业生20000余人,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历届毕业生人数居全国同类院校的首位。
我院历届毕业校友,保持着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能吃苦、敢担当的显着特点,以出色的业绩报效祖国,也为母校增光添彩。
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重大基础研究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并荣获数十项科技进步奖。
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重大基础研究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并荣获数十项科技进步奖。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规模
学院现有教师16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51人,讲师及以下职称91 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为84人;现有职工62人,其中实验室人员36人。总体上能满足学院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后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师资的要求。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42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4人、硕士研究生98人、本科生2285人。学院成立以来共为国家培养毕业生近万人。
学院现有七个实验室,除装备有能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各门实验课所需要的各种常规实验仪器、仪表、设备外,还拥有1986年经世界银行贷款装备的美国MTS电液伺服实验系统、美国HP3562动态信号分析系统、日本7V08及7V13测试数据採集及分析系统、英国INSTRON电液伺服材料实验系统(带岩石试样三轴仪),以及国产10000kN电液伺服长柱试验机和5000kN长柱试验机等较先进的试验设备,能满足学院各学科科学研究及培养研究生的需要。其中结构工程实验室为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学生计算机用机条件较好,建有专门的CAI计算中心为学生提供上机服务,学院还专门设有专供博士生、研究生及教师进行科研和学科建设现代化网路室,配有先进的微机和快速、方便的网路服务。
学院图书资料室现有各类图书、科技资料及图集近30000册,中外文期刊共162种,其中外文期刊34种,供学院师生查阅。
学院领导
【荣誉院长】杨永斌
【院长】杨庆山
【党委书记】华健民
【副院长】张川、阴可、夏洪流、谢强
【党委副书记】马骥
组织机构
总述
现设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路桥工程系、安装工程系、测绘工程系等五个系 。
成立建筑力学教研室、建筑图学教研室、防灾教研室及专业英语教研室等四个直属教研室,其中,建筑力学教研室由结构力学教学小组、理论力学教学小组、材料力学教学小组三个教学小组组成。
成立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及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两个实验中心。其中,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由结构工程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路桥工程实验室、施工实验室、测绘实验室、网路实验室、安装实验室组成;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实验中心由工程地质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建筑图学模型室、施工实验室、测绘工程实验室、CAI实验室组成。
建筑工程系
系主任:程睿 副系主任:杨忠平 康明
建筑工程系是学院最早成立的教学机构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迁,目前成为学院规模最大,承担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
建筑工程系现有在职专任教师115余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2人,占教师总数的62.6%;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建筑工程系拥有学缘结构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为主的师资队伍,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
截至2014年,建筑工程系下设相关专业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建筑工程系承担了3个大类系列课程建设项目,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重庆市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近年来教学成果显着,作为主持和主要参与者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10项;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建筑工程系历来十分重视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的出版教材,组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和有实践工程经历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全系共有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和高校土木工程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建筑工程系主要承担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每年招生规模约300人。自三年级开始,学生根据自愿选择专业方向,并按建筑工程、地下建筑与工程、路桥工程和安装工程四个课群组进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建筑工程系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探索多样化模式,与泓深学院联合培养的泓深土建班、学院设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班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将深入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多样化培养方式,实现国际间联合培养、行业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入结合,加快发展,力争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220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62人,博士生导师32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画入选6名,重庆市“巴渝学者”3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重庆市学术学科带头人9名,重庆市教学名师1名,重庆市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2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绪红(院士)、杨永斌(院士)
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七虎(院士)、郑颖人(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刘汉龙(教授)、周小平(教授)、杨庆山(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刘汉龙(教授)、周小平(教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刘汉龙(教授)、刘新荣(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画入选
李英民(教授)、刘新荣(教授)、周小平(教授 )、赵瑜(教授)、董银峰(副教授)、刘界鹏(研究员)
巴渝学者
周小平(教授)、李正良(教授)、李英民(教授)
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周小平(教授)
重庆市学术学科带头人
钱七虎(院士)、邓安福(教授)、吴德伦(教授 )、白绍良(教授)、黄宗明(教授)、李正良(教授)、李英民(教授)、刘新荣(教授)、杨佑发(教授)
重庆市教学名师
李正良(教授)
专业设定
土木工程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年,源自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建专业,199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专业,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和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併组成新的重庆大学后,经过对相关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专业。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作为新中国后首批建筑类专业院校中的主导专业,一直秉承“求真务实”的优良教育传统,已为国家培养毕业生逾两万名。在1995年至2013年间连续4次以“优秀”成绩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专业教育评估;2008年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2013年评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专业。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积澱深厚,在国内具有名列前茅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截至2014年,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岩土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连续多年在多种评测中列于A+或A++级,排名位列国内同类高校前茅。
二、专业方向齐全,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明显优势。土木工程专业现设有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道桥工程和安装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基本覆盖了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各相关领域。学院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原则,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质量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是国内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以引进和培养等多种方式构建的人才队伍为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现有在职专任教师160余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31~45岁的教师占比67.7%,从年龄构成上显示出强劲的可持续性;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83人具有博士学位,5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7人,占教师总数的53.0%;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合理,毕业于国外和国内其他高校的77名,占总数的40.9%,拥有这样一支年龄、学缘结构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为主的师资队伍,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
四、不断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成果丰富。截至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现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门,重庆市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重庆市共享精品课程2门;2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
截至2014年,土木工程学院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21项,到账科研经费1.1亿元,在系列国家/地方的标準、规範及规程编制、修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按大类学科招生,招生规模约330人/年。入学前两年进行基础课程学习,自三年级开始,学生根据自愿选择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研究、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等。
【特色课程】新生研讨课、土木工程概论
测绘工程
重庆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成立于1952年,原为重庆建筑大学基础部测量教研室,主要负责承担全校建筑、城规、工民建、给排水、暖通、工程管理、建筑材料等专业的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并通过多年积累,建造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实践技能的测绘学科队伍。于1992年通过挂靠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系土木水利工程施工专业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硕士点,招收测绘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并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于1994年,本学科开始招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在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高等建筑专科学校三校合併后,经院系调整,测绘学科併入到新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并成立了测绘工程系,学科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随后,测绘工程系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于2001年获得“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二级硕士学科授予点,2004年获得“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科授予点,通过依託土木工程学科和强有力的人才引进策略,不断加强测绘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测绘学科实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工程特色的测绘相关培养计画,已培养出了10名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主要针对测绘行业及其相关部门对高层次测绘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研究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及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技术课题的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空间信息採集、处理、表达与套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和工程建设、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等方面的测绘工作者,并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套用工作以及有关的科研、设计、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测绘学概论、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GPS原理及其套用、遥感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套用、地图学、工程测量学。
【特色课程】新生研讨课,现代测量技术套用
勘查技术与工程
重庆大学自建校至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调整,地质专业一直是我校实力较强的优势专业之一,其后,基础地质与工程地质长期作为土木建筑工程、採矿工程、环境工程等优势学科的重要支撑基础学科;期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大学)先后开办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工程地质专业;2000年三校合併组建新重庆大学后,地质工程重新即获準硕士点,并于2006年又成为重庆市唯一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即是基于此,在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大学)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重新恢复招生的专业,其历史传承较为悠久。 截至2014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依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与岩土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学科背景与办学实力较强;自恢复招生以来,积极开展专业建设,2011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硕士一级学科和基本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同时被评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专业。
重庆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历史传承悠久,依託相关学科实力较强。主要依託学科平台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山区岩土工程与现代结构工程学科、国家“985”工程山地城镇建设新与技术创新平台、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以及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实践教学平台,使得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小专业精英培养模式。截至2014年,该专业每年招收30名左右本科生,以“卓越工程师”作为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性、複合型”地质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突出创新实践能力与具备各类工程基础知识的複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已毕业学生来看,“複合型”培养能满足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出口(推免或考研攻读硕士学位及工程单位就业)需求。
三、师资力量雄厚。截至2014年,专业教师队伍22人,均是教育部山区岩土工程创新科研团队的研究骨干,也是“岩土工程系列课程重庆市级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其中20人为博士学位获得者,教授7人、副教授14人,12人具有国外访问学者或进修经历,14人具有执业工程师资格,能长期将学科前沿与科研、工程实践成果引入教学,能较好地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四、教学改革成果与教学资源建设优势凸显。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先后承担重庆市级和校级各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17项;主要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中,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门,重庆市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专业课程编写出版有“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等10余部;建设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室,以及与生产单位联合等建设实践教学基地13个;已经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和校级各类奖励22项。 本专业每年招收30名左右本科学生,致力于小专业精英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及地质学等基础理论及较系统的工程地质、勘察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具备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工程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创新性、複合型”的创新性、複合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各种建设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与检测、管理、评价、教育与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地质工程基础理论、相关各类工程基础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高层次、高素质、複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地质工程、土木工程
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测量、建筑製图与识图、矿物岩石学、普通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工程结构基础、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工程物探、工程钻探、基础工程、边坡支护结构设计、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计画、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
【特色课程】新生研讨课、专业概论、构造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 工程地质学
发展前景
1995年以来学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九五科研计画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8项,截至2014年,正在进行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其中王正霖教授完成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问题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三峡工程中,张永兴教授负责或参与完成了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锚固方案最佳化、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非线性力学分析研究、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岩体巨观参数研究、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岩体监测控制等一系列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学院另有多项成果获国家以及部、省级科研奖励。在白绍良教授被推选为国际混凝土协会抗震设计委员会中方委员以及几位教授、副教授完成了在国外的合作研究工作或博士后研究计画回国任教后,学院的国际联繫渠道进一步拓宽。学院教师出席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活动的人次逐年增加,研究工作正在进一步朝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推进。
作为“土木工程师的摇篮”,学院在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ICE学会”“建新学会”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艺术团”让学生展示他们多方面才华,“青年志愿者协会”走出校园,将爱心奉献给社会。已连续举办24年的大型系列活动“冬之声”则更是给了学生一个提高自我、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学院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委员会的评估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画,以适应“宽口径、厚基础、高能力”的要求。同时,对新併入我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借鉴国内着名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学计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学院努力适应社会发展,採取多项改革措施,以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如加强了多媒体教学和CAI课件的研究,对各门课程,均按其发展要求,作了改革,删去陈旧的内容,吸收现代科学知识,採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学院重视现代远程教育,正在争取2015年申报土木工程的远程招生资格,已着手进行前期的準备工作。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