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基础及套用》是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基本介绍
- 书名:通信技术基础及套用
- ISBN:9787302320388
- 定价:35.00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6-4
- 装帧:平装
图书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是通信及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通信系统及通信网的构成、确定信号分析、随机过程、模拟通信系统、数位讯号的基带传输、数位讯号的频带传输、信源和信源编码、信道、信道编码、扩频通信、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製技术以及通信网的基础知识。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引言 2
1.2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构成 2
1.2.1概述 2
1.2.2信源、信宿和信号 3
1.2.3信源编解码设备 3
1.2.4信道及信道编解码设备 4
1.2.5交换设备 4
第2章确定信号分析 6
2.1引言 7
2.2确定信号的分类 7
2.3周期信号的傅立叶级数分析 7
2.4傅立叶变换 9
2.5单位冲激函式的傅立叶变换 10
2.6功率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11
2.7能量谱密度与功率谱密度 14
2.8确定信号的相关函式 16
2.9卷积 18
2.10确定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19
2.11希尔伯特变换 22
2.12解析信号 23
2.13频带信号与带通系统 25
第3章随机过程 29
3.1引言 30
3.2随机过程的统计(机率)特性 30
3.3平稳随机过程 32
3.4高斯随机过程(正态) 34
3.5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5
3.6高斯白噪声 37
3.7窄带平稳随机过程 39
3.8匹配滤波器 41
3.9循环平稳随机过程 44
习题 45
第4章模拟通信系统 47
4.1引言 48
4.2幅度调製 48
4.2.1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 49
4.2.2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幅度调製 55
4.2.3单边带调幅 59
4.2.4残留边带调幅 62
4.3角度调製 64
4.3.1调频及调相信号 65
4.3.2角度调製信号的频谱特性 67
4.3.3角度调製器与解调器 68
4.4线性调製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2
4.4.1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3
4.4.2单边带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4
4.4.3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5
4.5角度调製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7
4.5.1角度调製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80
4.5.2频率调製的门限效应 80
4.5.3预加垂滤波与去加重滤波 80
4.6频分复用及其套用实例 82
4.7超外差接收机 84
习题 86
第5章数位讯号的基带传输 90
5.1引言 91
5.1.1数字基带信号及数字基带传输 91
5.1.2信息量单位、信息速率及码元速率、误比特率及误符率、频带利用率 92
5.2数字基带信号波形及其功率谱密度 93
5.2.1数字脉冲幅度调製 93
5.2.2常用的数字PAM信号波形(码型) 94
5.2.3数字PAM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计算 99
5.2.4常用线路码型 105
5.3在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 109
5.3.1利用低通滤波的接收 110
5.3.2利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 115
5.4数字PAM信号通过限带基带信道的传输 118
5.4.1数字PAM基带传输及码间干扰 119
5.4.2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的奈奎斯特準则 121
5.5在理想限带及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PAM信号的最佳基带传输 121
5.6眼图 123
5.7信道均衡 124
5.8符号同步 127
习题 128
第6章数位讯号的频带传输 131
6.1引言 132
6.2二进制数位讯号的正弦型载波调製 133
6.2.1二进制通断键控 133
6.2.2二进制移频键控 142
6.2.3二进制移相键控 147
6.2.42PSK的载波同步 150
6.2.5差分移相键控 152
6.3四相移相键控 154
6.4M进制数字调製 158
6.4.1数字调製信号的矢量表示 159
6.4.2加性白高斯噪声干扰下M进制确定信号的最佳接收 165
6.4.3M进制振幅键控 166
6.5恆包络连续相位调製 171
6.5.1最小移频键控 171
6.5.2高斯最小移频键控 172
习题 173
第7章信源和信源编码 175
7.1引言 176
7.2信源的分类及其统计特性描述 176
7.3信息熵H(X) 179
7.4互信息I(X;Y) 185
7.5无失真离散信源编码定理简介 187
7.6无失真离散信源编码 190
7.7连续信源的限失真编码 192
7.7.1模拟信号数位化基本原理 192
7.7.2採样 194
7.7.3标量量化 198
7.7.4脉冲编码调製 204
7.7.5时分复用 207
7.7.6矢量量化 208
7.8相关信源的限失真信源编码 209
7.8.1预测编码 209
7.8.2变换编码 211
习题 211
第8章信道 215
8.1引言 216
8.2信道的定义和分类 216
8.3通信信道实例 217
8.3.1恆参信道 217
8.3.2随参信道 218
8.4信道的数学模型 218
8.4.1连续信道模型 218
8.4.2离散信道模型 220
8.5恆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21
8.6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23
8.6.1随参信道的数学模型 223
8.6.2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24
8.6.3抗衰落措施 228
8.7信道容量 229
8.8信道编码定理 230
习题 229
第9章信道编码 232
9.1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233
9.2线性分组码 238
9.2.1基本概念 238
9.2.2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 239
9.2.3汉明码 243
9.3循环码 244
9.3.1基本概念 244
9.3.2多项式描述 246
9.3.3生成多项式与生成矩阵 248
9.3.4监督多项式与监督矩阵 252
9.4卷积码 254
9.4.1卷积码的编码 255
9.4.2卷积码的解码 258
习题 259
第10章扩频通信 262
10.1引言 263
10.2伪随机码 263
10.2.1定义 263
10.2.2最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m序列) 263
10.3正交码 269
10.4直接序列扩频 271
10.4.1直扩二相移相键控 271
10.4.2功率谱密度 273
10.4.3DS-BPSK的抗干扰性能 274
10.5多径分集接收:Rake接收 277
10.6扩频码的其他套用 278
10.6.1误码率的测量 278
10.6.2数字信息序列的扰码与解扰 278
10.6.3噪声发生器 279
10.6.4数字通信加密 280
10.6.5测量时延 280
习题 281
第11章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製技术 282
11.1引言 283
11.2OFDM多载波调製技术的基本原理 285
11.2.1BPSK-OFDM 285
11.2.2QAM-OFDM 287
第12章通信网的基础知识 292
12.1引言 293
12.2通信网的组成要素和性能要求 293
12.3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 295
12.3.1电路转接 295
12.3.2信息转接 296
12.3.3多址接入 297
12.4信令和协定 299
12.4.1电话信令 299
12.4.2数据网协定 300
12.5代表通信网发展方向的下一代网路 301
12.5.1NSN 301
12.5.2软交换 302
12.5.3IMS 303
12.6无线自组织网路 303
12.7结束语 304
参考文献 305
通信技术基础及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