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回忆》是张曼菱所着的散文集,以张曼菱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涉及北大的领导、老师、同学等各种人物,以及发生在北大或者与北大有关联的种种事件。传达了作者理解中的独特北大,为了解北大风格和传统提供了材料。
基本介绍
- 书名:北大回忆
- 作者:张曼菱
- 类别:散文集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内容梗概
这部二十几万字的散文集,张曼菱从初入北大的“燕园春潮”开始回忆,一直写到她最近几年对西南联大历史的追蹤。作者深情回忆了那个理想主义熠熠生辉的求学年代,全面复现特殊时代的师生情谊。那些“隔代亲”的名家——朱光潜、王力、朱德熙、季羡林等,在张曼菱笔下各有风采;从那些被她称作“守望者”的“中青年学者”——谢冕、孙玉石、袁行霈等人身上,同样感受到其“精神的魅力”。
作品目录
章节 | 标题 |
---|---|
序:“值得回忆” | |
第一章 燕园春潮 | “作家梦” |
逝去的教授 | |
历史的邂逅 | |
“青青子衿” | |
小“段子” | |
试探性的讨论 | |
燕园春潮 | |
第二章 “隔代亲”与“守望者” | “隔代亲” |
校园路 | |
朱光潜湖畔抛书 | |
林庚登台讲《楚辞》 | |
金克木戏说时势 | |
王力写推荐信 | |
朱德熙“隔代亲” | |
季羡林“不默而生” | |
“守望者” | |
语法课——卢甲文 | |
“文学评论”课——闵开德 | |
为“朦胧诗”吶喊——谢冕 | |
课前点评——袁良骏 | |
曾经“流放”——倪其心 | |
辩论《苦恋》——周强 | |
“可以像林庚先生那样”——孙玉石 | |
“真文字更有价值”——马振芳 | |
相教何必曾相识——金开诚 | |
功夫在课外——严家炎 | |
“为了人的尊严”——袁行霈 | |
第三章 竞选及其细节 | 闻风而动 |
“问答”之海 | |
“人性解放”旗帜 | |
遭遇“大多数革命民众” | |
保住《开拓》 | |
帷幕落下,谁是“小乔”? | |
“照片失蹤”案 | |
喊出“振兴中华” | |
第四章 学子投稿 | 秦兆阳的小院 |
在韦君宜家吃炸酱麵 | |
与《当代》相处的日子 | |
“让她到大地上去” | |
“活化石”马波 | |
荒煤“老友” | |
第五章 勺园岁月 | “蚩尤文化” |
“南极梦” | |
《青春祭》兔年访美 | |
花神庙、硅谷魂 | |
“候鸟”群聚 | |
第六章 寻觅“校园魂” | 历史的连结——季羡林、郝斌 |
警觉“被放大”——沈克琦 | |
“人淡如菊”——任继愈 | |
雅“俗”之间——徐葆耕 | |
获奖与“获罪”——王汉斌、彭佩云 | |
曾经是“钻石”——费孝通 | |
仁哉!科学——吴大猷、李政道、杨振宁 | |
《日记》问世——吴宓及其女儿 | |
坦诚与保留——台湾行(一) | |
校风与业绩——台湾行(二) | |
后记:沉浮的河流 |
创作背景
此书缘起于2007年张曼菱与季羡林先生的一次谈话。当时,季先生鼓励她写一本像《浮生六记》那样的《北大回忆》,回顾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的北大。“这段岁月对于北大和整个社会都重要”,季先生说。翌年盛夏,远在西南的张曼菱收到来自病榻上季老的挂号邮件。启开是一页宣纸,墨迹、印章赫然在目,“北大回忆”4个字,连写两遍,以为书封题字。张曼菱深感季先生此举有其深意。这份期盼鞭策着她,使《北大回忆》最终问世。
作品鉴赏
张曼菱笔下很多对于师辈的回忆不过千字,难免单薄、片面,而其笔下北大的校园多围绕自身的际遇展开,看起来更像张曼菱本人青年生活的回忆,很难看到一代人的遭遇。所以既无法看到像《八十年代访谈录》那样的对于时代与同代人的回望,也看不到《巨流河》中所体现的个人命运与时代转折的交织。在《北大回忆》中看到的更多是张曼菱本人张扬肆意的青春生活,而她想写出的北大精神也更多转化为自己独立、大胆性格的体现。在《北大回忆》的出版研讨会上,邵燕祥说“我觉得既然来谈曼菱的书,至少也得受曼菱一点感染,脱口而出,不那幺字斟句酌,把心里话摊出来。”这多少代表了《北大回忆》的风格,也道出了这本书的优点与缺点,即率真和粗糙是并行的。
张曼菱的书写行云流水,情感真挚,在轻鬆的阅读之时可以隐约感到一个理想时代的气息,看到大学与大师的侧影。但跟很多读者与媒体的期望比起来,这本书显然过于轻薄,想要从中看到细腻、生动的现场或者巨观的历史思索的期望都会落空。
名家点评
谢冕:“她在写一个时代,一个结束了10年动乱、政治走向开明、人民思考更加独立的时代。这是中国的春天——我们永远记忆的伟大的80年代。”
钱理群:“朱光潜心目中自有学术高峰的标準。但是今天,大量自我感觉良好而不知学术为何物的‘学者’霸占着中国的学界和讲台。”
作者简介
张曼菱,女,汉族。云南昆明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时轰动京华,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1998年返回云南,致力于“国立西南联大”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