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双塔街北端。因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东塔、南塔、北塔。朝阳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成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图”(十六国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均曾都于龙城,因此朝阳有“三燕故都”之称)。“思燕佛图”为木构楼阁式塔,后毁于火灾。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塔
-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区内的双塔北端
- 俗称:东塔、南塔、北塔
-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区内的双塔北端,因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东塔、南塔、北塔。北塔因在城内北部,故名北塔。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机场6公里,距海港码头135公里。

建筑结构
北塔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现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塔剎等部分构成。其主体结构塔身上,四面砖雕密宗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精美异常,引人入胜。塔基每面长21米,高5.8米,以青砖迭砌而成,逐层略有内收。
佛祖真身舍利

建筑历史
根据在维修中勘探和调查结果,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成明皇后冯氏(孝庄皇太后)在东晋时期三燕龙城宫殿旧址的柱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图”(十六国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均曾定都于龙城,因此朝阳有“三燕故都”之称)。“思燕佛图”为土木结构楼阁式塔,东魏至北齐时期曾经修缮过一次,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整个“思燕佛图”建筑被大火烧毁。
隋文帝自幼在尼姑庵长大,启蒙教育是佛教,即位后隋文帝得到印度高僧一罐佛舍利,并于仁寿二年(602年),奉诏全国各州建塔,以安葬佛舍利。当时朝阳是军事重镇称为营州,也得到舍利。此塔是在北魏思燕佛图基础上建立的,为方形空心式十五级叠涩密檐式砖塔,称为宝安寺塔。
朝阳北塔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奉诏建开元寺塔,至天宝年间(742——756年)竣工。此次建塔,仅仅是对隋代创建的宝安寺塔进行维修,其最显着的特点是在塔檐束腰上装饰了仿木构建筑彩画,并在塔南侧第七层檐上用朱书写有“天宝”二字。并修饰一新。
辽太祖神册元年(916年),修葺柳城故城、建置霸州彰武军之际,对隋唐时代砖塔进行整修。塔檐束腰上仍效仿唐代,装饰了仿木构建筑彩画。辽兴宗重熙十年(1041年),在霸州升为兴中府之时,开始重修延昌寺塔,重熙十三年(1044年)竣工。经过此次维修、改造,改变了隋唐和辽初佛塔建筑风格,变成如今所见辽代风格的密檐式砖塔。
辽初和辽重熙十三年两度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塔。在隋、唐塔外面包砌一层辽砖,形成了现今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台基,隋唐砖塔为核心,辽塔为外表的朝阳北塔。其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历史,十分罕见,因此,现在称北塔为燕、北魏、隋、唐、辽“五世同堂”的关外第一塔。
1984年——199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200多万元,于1986年至1993年间对北塔进行了加固修缮工作。在维修中,为了便于了解北塔原貌,塔基座内留出迥廊,观众可观看原塔基的结构和登上塔基进入塔心室。
维修中发现了天宫、地宫,地宫位于塔基座中心,早期被盗,仅出土有石函、滑石瓶和一些瓷器,均是辽代遗物。1988年对天宫的发掘清理中出土了一千多件辽代佛教文物。其中灌顶玻璃瓶,鎏金银塔,金塔,经塔,舍利子,银菩提树,宝盖,白瓷盘等文物,都是稀世珍宝。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再现于世,是继1987年陕西法门寺后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轰动了海内外。同时出土的鎏金银塔、金银经塔和波斯玻璃瓶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其他如精美绝伦的金银器、华丽多彩的玛瑙器、绚丽夺目的玻璃器、晶莹剔透的水晶器和巧夺天工的玉石器等佛教文物更是全国罕见。地宫出土的辽代石经幢高大完美,被称为“东北第一幢”。
朝阳市区内北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