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採莲曲·乐府作採莲归

2021-03-17 19:08:19 百科

採莲曲·乐府作採莲归

《採莲曲·乐府作採莲归》是唐代王勃创作的诗词。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採莲曲·乐府作採莲归
  • 创作年代:唐代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王勃

原文

採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1)。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2)。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採莲今已暮(3)。
今已暮,摘莲花。
今渠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
何如江上採莲花(4)。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重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5)。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莲丝。
故情何处所,新物徒华滋。
不惜南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6)。
採莲歌有节,採莲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7)。
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8)。

注释

(1)採莲归:採莲归来。芙蓉衣:荷花作的衣服。绣着芙蓉花的上衣。绿水湿透芙蓉衣也。秋风起浪:秋风掀起浪花。凫雁飞:凫水的大雁惊飞。
(2)桂棹:桂木製的船棹。棹,长的船桨。《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兰桡ráo:小舟的美称。木兰木的桨。桡,桨,楫。下:顺流而下。长浦:长长的江口。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製成的衣裙。玉腕:洁白温润如玉的手腕。亦借指手。轻橹:轻快的船橹。橹,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叶屿:树叶遮蔽的岛屿。花潭:开满花朵的潭水。极望:远望,尽目力所及。平:平静。平坦。尽平。江讴:江南的讴歌。旧指江浙一带的民间歌曲。越吹:越地的吹奏乐。相思苦:相思的愁苦。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3)相思苦:相思的愁苦。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佳期:佳人期会。《楚辞·九歌·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后用以指男女约会的日期。驻:驻留。驻停。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征夫:远征之夫婿。征战之人。从役之人;出征的士兵。犹未还:还没有归还。犹,还。尚且。江南:长江之南地区。採莲:採集莲蓬莲子。今已暮:今天已经天晚。
(4)今渠:今日的渠辈。今日的人。渠,<</FONT>吴方言>他。那必:哪里必须。犹何必。尽:都是。尽数。倡家:吟唱礼歌人之家。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后指娼妓之家。说明她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征夫。官道:大道。国家级公路。把:<</FONT>方言>把控,把玩。把持。手执。桑叶:桑树也。可养蚕。也不会像採桑女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有等待之苦。何如:何似,比……怎幺样。不如。如何,怎幺样。用于询问。採莲花:採摘莲花。莲花,莲华。即荷花,莲的花,较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FONT>双关>恋惜之花也。寄情与莲花也。
(5)复:又。再。花叶:莲花和莲叶。喻美女和郎君。何:何其。多幺。重叠: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形容多。茂密也。喻紧密相拥也。叶翠:莲叶翠绿。本羞眉:原本就羞煞蛾眉。花红:莲花绯红。强如颊:强似美人的嫩红面颊。荷花开得那幺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
(6)佳人:美好的人。指君子贤人。妻子称自己的丈夫。后指美女。兹zī:此。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别离时:分别离开的时刻。牵花:牵扯莲花。怜:怜惜。恋惜。相恋。共蒂:共生一蒂的莲花。并蒂莲。折藕:折断莲藕。爱:爱戴。恋爱。莲丝:莲藕的粘丝。<</FONT>双关>恋爱的情思。故情:故旧的情意。原配故人的情意。何处所:在什幺处所。无有处所。新物:新生的事物。新人的物件。徒:徒然。空自。华滋:华丽地滋生。润泽。形容容色丰美滋润。不惜:不顾惜;不吝惜。南津:南面的渡口。有说‘西津’。交佩:谓左右佩带。给郑交甫的佩带,指汉皋神女解佩赠郑交甫的故事。解:解下佩带。还羞:还羞愧于。北海:古代泛指北方最远僻之地。郡名。汉景帝中元二年置。治所营陵(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东汉改为北海国,移治剧(今寿光县东南)。光武侄兴曾封为北海王,故称北海。雁书:大雁捎带的书信。指书信。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
(7)有节:有节奏。夜未歇:夜晚没有停歇息止。正逢:正好逢遇。恰逢。浩蕩:水壮阔貌。广大旷远。又值:又恰值。又正好遇到。徘徊:往返迴旋;来回走动。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流连;留恋。
(8)莲浦夜相逢:有说‘徘徊莲浦夜相逢’。徘徊,往返迴旋;来回走动。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流连;留恋。莲浦,採莲的江口。夜相逢:(吴姬越女)夜里相互逢遇。吴姬:吴地的歌姬。吴国的姬妾。越女:越地的女子。越国的美女。多时指西施。何:何其,多幺。丰茸:丰满嫩柔。繁密茂盛。指繁茂的草木。茸,细柔的毛、发。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共问:共同询问。寒江:寒冷的江水。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征客:远征作客他乡的人。关山:关隘山岭。更几重:更有多少层。更替了几重。
沌意:这是一曲典型的魏晋大曲格式的诗歌。一解为艳,大曲的开篇,由楚国的艳曲充任。二至六解为主曲,由中原乐曲充任。七八解是大曲的趋和乱,由吴地歌曲或中原乐曲充任。

白话译文

採莲归去,荷花茂盛得像衣服一样盖满绿水,秋风吹起浪,野鸭大雁飞。划起莲舟到岸边,穿着丝罗裙,玉腕轻摇船桨。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相思苦,相会的日子留不住。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採莲现在又已日暮。现在已经日暮,採摘莲花,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城南大道採摘桑叶,哪比得上江上採莲花?莲花,有一片莲花,花叶是多幺茂密重叠。荷叶虽然翠绿,但比起双眉却为之羞涩失色,红艳的荷花勉强比得上美丽的双颊。思念的人不在这里,怅望别离的时候。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往日欢情无处寻找,眼前的荷花徒然茂盛。不在乎西津解佩以赠,还忧愁北海雁书太晚。採莲歌有节拍,採莲整夜没有停歇。正碰到江风浩蕩,又正值江月徘徊。月影慢慢移动,莲浦夜中相逢,吴姬越女如此之多。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讯息。

作品赏析

“採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採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採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採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採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採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採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儘是相思苦情。这目睹耳闻,使採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江南採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阴易逝,就像採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採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像,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今已暮,採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採莲花。”这第三层是写採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此为第四层,是写採莲女子在採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荷花开得那幺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辛、懊丧也与之俱来。“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这最后一层里是写採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长驻。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不再,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换景移了,而自己的那颗心却依旧没变。“不惜西津交佩解”,是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她与征夫的爱情至今也不后悔。而她对丈夫的迟迟不来信,却感到不满。她不忍心责备丈夫不给自己写信,只说“北海雁书迟”,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但採莲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可以说是採莲女子的内心独白。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幺光明、纯洁与善良。
“採莲歌有节,採莲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这是诗歌的结尾部分。前四句描写秋夜江畔莲塘的景象。明月当空照,清风吹拂着浩淼的江面,水波粼粼泛着银光。莲塘里传来阵阵歌声,採莲女们尚未歇息。最后四句,游客与众採莲女子相遇,目睹她们互相询问对方征夫的情况。这一群打扮得漂亮的採莲女子,正打点舟楫準备回家,儘管今宵良夜等待她们的却是空帏。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这首《採莲曲》说:“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蕩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性情之正。”这首《採莲曲》它的内容充实生动,言辞优美,是一首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诗篇。华美的言辞,浏亮的音节,复沓的旋律,在这里不但没有铺陈之嫌,反而更完美地表现了诗歌的内容。毛先舒在《诗辩坻》中评说:“王子安七言古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结尾的构思精巧,笔力独到,诗人既善于描绘典型形象,又巧于进行高度艺术概括,使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正如明张逊业在《校正王勃集序》中说:“论曰:‘王子安富丽径捷,称罕一时,赋与七言古诗,可谓独步。’”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