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于公元577年灭北齐,隋文帝于公元581年代北周。为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犯边,周静帝于公元579年,对原北齐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筑,西自雁门,东至碣石。此长城称为北周长城。
一、周筑长城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577)二月,灭北齐。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二月,代北周。北周控制北方全部边疆只有四年,因防御突厥入侵,也修筑了长城。
北周灭北齐,齐定州刺史范阳王高绍义(高洋子)奔突厥,突厥他钵可汗助之。武帝宣政元年(578)四月庚申二十三,他钵可汗寇周幽州(北京),杀掠吏民,柱国刘雄率兵拒战,兵败死之。第二年,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579)五月,突厥又寇并州(山西太原)。六月,周“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通鉴注》,“修齐所筑长城也。”
于翼,字文若,代人,太师燕公于谨之子,尚太祖宇文泰女平原公主,拜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平县公。美风仪,有识度,素有才干。大象二年(580)征拜大司徒,除幽定蔚恆等州诸镇军事。时缘边长城残坏,亭障不立,突厥屡为寇掠,燕代之间士农失业,朝廷患之,诏巡视长城,立亭障,审画修筑。于是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扼其险沖,鹹得其要害。宦迹所至,布信推诚,人人感悦。翼威名宿着,兼明斥堠,突厥不敢犯塞,百姓安之,乃除幽州大总管,进位上柱国,封任国公,卒謚曰穆。
二、周长城在今山西段较北齐长城偏南
大象二年(580)周嫁千金公主(宇文泰子赵王宇文招女)与突厥东面可汗摄图,又遣建威县侯贺若谊赂他钵可汗,以求高绍义。佗钵伪与绍义猎于南境,使谊执绍义归长安。
北周长城完全建在北齐北长城线上,只有山西段,西起雁门,在战国赵肃侯北长城线上,比北齐北长城偏南。至于于翼对北齐长城的“创新改旧,鹹得其要害,”是指什幺改旧,只查到明《宣府镇志》载:“大象二年(580)筑蔚州城”,其他恐怕查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