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登楼寄王卿

2021-02-12 14:20:09 百科

登楼寄王卿

《登楼寄王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前两句略露心迹,后两句描述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这首诗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空灵而深婉,颇有诗味。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登楼寄王卿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韦应物
  •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登楼1寄王卿2
踏阁3攀林恨不同4,楚云沧海5思无穷。
数家6砧杵7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 楼:指滁州北楼。
  2. 王卿:诗人的朋友。卿:是对人的尊称或朋友间的亲切称呼。
  3. 阁:险峻处架木通行的小路。
  4. 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阁。
  5. 楚云沧海:指诗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滨。
  6. 数家:极言人烟寥落。
  7. 砧(zhēn)杵(chǔ):捣衣所用的工具。这里是砧杵声,指代秋声。

白话译文

登上楼阁观景,攀上丛林览胜,只恨当年和我一起携手登楼,相约上山的王卿已经远去多时,景同而人已无。
面对着苍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无限情思。秋风吹拂的山下,传来断断续续的砧杵声。极目远眺,荆榛树丛莽莽一片,一望无际,几乎塞满了全郡的每一处。

创作背景

诗人与王卿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诗人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开头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两句採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儘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蕩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读者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的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惟有这释写,才静隋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五代南唐李煜《捣练子》“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用“一郡”形容“荆榛”,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平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三、四两句写景,字字不离诗人的所见所闻,正好切合诗题中的“登楼”。然而,诗人又不只是在单纯地写景。砧杵声在诗词中往往是和离情连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凄凉的声音震动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又仿佛从迷迷潆漾的雨中荆榛的画面上,看到了自己离恨别绪引起的无边的惆怅迷惘的具体形象。因而。进入诗中的“砧杵”“荆榛”“寒雨”,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别伤离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所以,三、四句虽然字字作景语,实际上却又字字是情语;字字不离眼前的实景,而又字字紧扣住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採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了抒写离情的调子。在这两句的映照下,后面以景寓情的句子才不致被误认为单纯的写景。景中之情虽然含蓄,却并不隐晦。实笔具体写出对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寻味,又使前两句泛写的感情得以落实并得到加强。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九引刘辰翁:高视城邑,真复如此。开合野兴正浓,正是绝意。复增两联,即情味不复如此。
明代顾磷《须溪先生校点韦苏州集》朱墨本附引:登楼愁思,宛然下泪。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五:绝句四句皆时,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唐绝万首,唯韦苏州“踏阁攀林恨不同”及刘长卿“寥寥孤莺啼杏园”两首绝妙,盖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也。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八:韦时刺郡,而忆其友阁在林际,最为清幽。楚云沧海,天各一方,离思固自无极。又况听此砧杵,对此荆榛,不倍悽怆乎!此诗先叙情,后布景,是绝中后对法。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抄》卷四:章法倒叙,以三、四为一、二。言当寒雨、砧杵时,踏阁攀林,恨故人不在。山长水远,悠悠我思亦无穷耳。
清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绝处二句,正是闻见萧瑟时寄王卿本意。刘评谓“野兴正浓”,尽不识景象语。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凄凉欲绝。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先叙情,后布景,而情正在景中,愈难为怀。
近代诗人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下二句但写登楼闻见,而郡邑荒凉,怀人惆怅,俱在言外。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名门贵族,天宝十载(751)曾为玄宗宫廷侍卫三卫郎。安史乱后失官。后历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尚书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职.官终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他的诗歌以田园山水题材最为出名,也有不少反映民生,斥责贪吏、讽刺豪门的诗篇。韦应物艺术上深受陶渊明、王维的影响,形成一种闲淡简远的风格。后人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有《韦苏州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