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号驱逐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的驱逐舰。为吹雪型(特型)第22号舰(III型2号舰)。在日本海军中继神风型驱逐舰“响”后,第二艘使用“响”作为舰名的舰船。由于战时的活跃表现而被形容为“不死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响号驱逐舰
- 服役时间:1932年6月16日
- 国家:日本(后补偿给苏联)
- 类型:驱逐舰
- 安眠场所:海参崴附近
- 下水:1933年3月31日
- 除籍:1945年10月5日
- 製造:舞鹤工作部
舰历
响于1930年2月21日动工,1933年3月31日竣工,建成后编入第六驱逐队。
响级驱逐舰

1934年11月起与同级驱逐舰“晓”、“雷”、“电”共同组成第六驱逐队。并于1940年11月编入第一舰队第一水雷战队正式参战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起负责金兰湾周边巡逻,支援林加延湾登入。
1942年2月起护航爪哇岛作战船队,参加巴达维亚海战和攻占菲律宾。5月转属北方部队。
1942年6月12日进攻基斯卡岛作战中在基斯卡湾受到美国海军一架PBY卡特琳娜飞机的轰炸,近失弹造成舰首断裂,前部主炮周围出现进水危险,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修后才成功阻止进水。之后在僚舰“晓”的护航下以5节航速撤退。在6月27日返回大凑。到10月为止,一直在大凑,横须贺维修。维修结束后响一直担任着航母的护航任务。
1943年2月,再次护航“大鹰”4次往返于横须贺与特鲁克。4月编入第一舰队第十一水雷战队,在日本内海西部接收训练;5月再次编入北方部队,在千岛方面负责反潜水艇。7月参加第一次,第二次基斯卡岛撤退作战。8月参加上海与拉包尔间的T2号运输行动。12月将陆军部队从特鲁克环礁运输至库萨伊岛,12月20日转属联合舰队后,负责护航航空母舰飞鹰、龙凤前往吴市。
1944年1月至3月间负责护航航空母舰海鹰、千代田。4月10日进入吴港接受维修,5月3日离开吴港负责护航船队至马尼拉。同年5月10日编入第一机动舰队补给部队,5月14日姐妹舰”电“被美军潜艇击沉,响因此前往救援生还者,在目睹了电的沉没后,自此第六驱逐队仅余响一艘,同年6月25日第六驱逐队解散。
此后响就转属联合舰队附属。7月17日,入吴港。8月起负责从日本内地至台湾航行船队的护航工作。9月6日负责从护航船队高雄市到马尼拉。同年9月6日,在救援永治丸号的作业中遭到了美潜艇鱼雷的攻击,舰艏受损,出现战死者10名。在左营和马公进行紧急修理后返回基隆港,但由于恶劣天气船员中出现痢疾患者。发生如此状况的“响”之后依旧负责“护国丸”的护卫任务。11月7日终于决定返回日本本土时,响号上的痢疾感染爆发,不得不儘快返回佐世保,因此与护国丸分开。(离开响的护国丸号则被美潜艇鱼雷击沉)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响于横须贺维修,也因此没有参加雷伊泰湾海战。
1945年1月25日,编入第二舰队第二水雷战队第七驱逐队。3月29日,为了参加战列舰“大和”在沖绳的水上特攻作战离开吴港,舰长向船员们作战斗说明。上午9时,在周防滩附近触雷后无法航行,在驱逐舰“朝霜”护航下返回吴港。傍晚时,已能发挥8到9节航速,故决定独自返回吴港。“朝霜”随即离开。之后,第二水雷战队参加菊水作战,4月7日于坊之岬海战中破灭,仅剩初霜、冬月、雪风。“朝霜”也因在交战前动力发生故障落伍,受到美军飞机攻击而全员战死。本舰若不是在维修中,本也该参加这场海战。修理完成后,5月转移至舞鹤,6月回到新泻成为第七驱逐队司令舰。7月10日编入第一海上护卫舰队第一〇五战队,负责日本海船队护航,8月15日有和美军飞机交战的记录。
同为吹雪级驱逐舰的“潮”、“响”以及阳炎级的“雪风”是日本在开战前建造的82艘驱逐舰中唯独倖存到终战的三艘驱逐舰。
二战结束后,“响”解除武装后负责复员军人的运输,1947年7月5日于纳霍德卡(根据苏联资料是在大凑)作为赔偿舰引渡至苏联。7月7日返回海参崴,编入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第5舰队。
7月22日,“响”改名“Верный”,意为「真实的,能信赖的」,引渡至苏联后,曾经再次装备武装,从其他舰船推测“响”也装备了苏制的火炮,实际情况不明。
退役后,又改称为「Декабрист」,意为「十二月党人」并作为练习舰使用到1953年。
1954年8月4日作为海军航空队的靶舰被击沉处分,长眠于海参崴的卡拉姆吉纳岛(Карамзина)。个别资料称该舰被击沉处分的时间为1970年代,可能为误传。
此外,舰名“Верный”也由隶属于第5舰队的30-bis级驱逐舰继承下来。此外以“响”命名的还有海上自卫队的海洋测量船“响”,不过取名“响”并不是来源于特型驱逐舰,而是来自日本的响滩。
苏联赔偿舰
1947年7月5日,在完成复员输送任务之后移交给苏联,移交之后舰名变更为“Верный”,其 意思为“可信赖的”。之后装上了苏联制的武器,根据苏德战争的经验总结而来的30项海军条例,装备的武器中包括130mm B-2LM双联装舰炮,85mm 85-K型高射炮1门,553mm 五连装鱼雷发射器2座,37mm 四连装B-11高射炮5门,432mm BMB-2反潜深水炸弹投掷器(反潜迫击炮)2座。在改造后,最大航速由38节降低到36节。
移交苏联后服役于苏联太平洋舰队第五舰队。1948年从一线退下,变为苏联的练习舰,同时更名为“Декабристы”(十二月党人)。1953年2月20日,因为装备老朽除名。70年代时,作为海军航空队的靶舰进行沉没处分。除名后其舰名由30bis型驱逐舰其中一艘继承。
安眠的场所位于海参崴附近的Остров Карамзина,在周边的潜水地点可以看到其沉睡的姿态。
历代舰长
舣装员长[编辑]
- 江口松郎 少佐:1932年11月15日 -
舰长[编辑]
- 江口松郎 中佐:1933年1月30日 -
- 江戸兵太郎 中佐:1934年8月1日 -
- 阪匡身 中佐:1935年11月21日 -
- 井上良雄 少佐:1936年12月1日 -
- 柴胜男 少佐:1937年7月13日 -
- 沟畠定一 少佐:1937年11月1日 -
- 冈本次郎 少佐:1938年12月1日 -
- 冈三知夫 少佐:1939年10月15日 -
- 林利作 少佐:1940年10月15日 -
- 石井励 少佐:1941年9月25日 -
- 工藤俊作 少佐:1942年8月13日 -
- 森卓次 少佐:1942年12月10日 -
- 福岛栄吉 中佐:1943年11月25日 -
- 薗田肇 少佐:1945年7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