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1906年11月2日-1976年3月17日),出生于义大利米兰,义大利电影导演、编剧、製片人。
1936年,担任导演让·雷诺瓦的助理,步入影视行业。1942年,拍摄其个人第一部剧情片《沉沦》。1944年,因参与反抗德国法西斯政府短暂入狱。1948年,编导剧情片《大地在波动》,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人物之一。1951年,编导古装剧情片《战国妖姬》。1957年,编导爱情片《白夜》。1960年,他编导的剧情片《洛可兄弟》获得第2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63年,他编导的古装片《豹》获得第16届坎城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1965年,他编导的剧情片《北斗七星》获得第3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69年,编导剧情片《纳粹狂魔》。1971年,他编导的剧情片《魂断威尼斯》获得第24届坎城国际电影节25周年奖。1973年,凭藉古装片《路德维希》获得第17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1974年,执导剧情片《家族的肖像》。1976年,执导古装片《无辜的人》;3月17日,维斯康蒂离世,享年70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卢奇诺·维斯康蒂
- 外文名:Luchino Visconti,Luchino Visconti di Modrone
- 别名:卢齐诺·维斯康蒂,鲁奇诺·维斯康蒂,卢基诺·维斯康蒂
- 国籍:义大利
- 星座:天蝎座
- 出生地:米兰
- 出生日期:1906年11月2日
- 逝世日期:1976年3月17日
- 职业:导演、编剧、製片人
- 代表作品:大地在波动、白夜、洛可兄弟、豹、纳粹狂魔、魂断威尼斯、路德维希
- 主要成就:第3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第2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第2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第1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国际奖
第24届坎城国际电影节25周年奖
第16届坎城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17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
第15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
第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
早年经历
卢奇诺·维斯康蒂(全名:卢奇诺·维斯康蒂·迪·摩德罗内)出生于义大利米兰的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受德奥系古典乐的薰陶,熟读德国哲学,文化身份认同倾向德意志。
幼年时代,他就已萌生出对音乐和戏剧的兴趣;但在经历父母离异的变故后,他投身于培育竞赛马。青年时代,他因兴趣进入剧坛,随后又发现了自己在电影方面的天赋。
演艺经历
1936年,卢奇诺·维斯康蒂来到巴黎,经可可·香奈儿介绍,结识导演让·雷诺瓦,加盟《乡村一角》剧组担任雷诺瓦的助理;这段经历使他把注意力转向电影,并从法西斯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其早期作品也同样受雷诺瓦的影响,表现为对底层高度纪实的影像。随后,他回到家乡义大利,和一群热爱电影的朋友尝试在法西斯主义蔓延的义大利本土拍摄反法西斯影片。
1942年,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处女作剧情推理片《沉沦》,该片根据詹姆斯·凯恩斯侦探小说《邮差只按两次铃》改编,讲述加油站老皮的妻子与人通姦的故事,上映后即被义大利政府以着作权问题禁演。1944年,维斯康蒂参与反抗德国侵略者的行动(提供藏匿地点并参加活动),由此被迫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牢狱之灾,并因逃狱而东躲西藏直至战争结束。
1948年,他重回影坛,拍摄义大利新写实主义剧情片《大地在波动》,该片以无法忍受剥削勒索而奋起反抗的渔夫为影片主体;是维斯康蒂受义大利共产党委任,拍摄的一系列以渔夫、矿工和农民为题材的电影中唯一成片的一部,也是新现实主义浪潮的代表作之一,维斯康蒂因此和罗伯托·罗西里尼、维托里奥·德·西卡并称为“新现实主义的三位大师”。同年,他创立了义大利布洛萨剧团。
1951年,维斯康蒂执导的剧情片《小美人》上映,讲述由儿童演员选角引发的闹剧。1953年,维斯康蒂与罗伯托·罗西里尼、阿尔弗雷多·古阿里尼、吉安尼·弗兰西奥里尼等合作执导喜剧片《我们女人》,他负责《安娜·麦兰妮》片断。
1954年,其编剧并执导的古装片《战国妖姬》(又名:情慾)上映,该片以1866年普奥战争前夕为背景,讲述一名义大利贵族女性背叛婚姻和国家与奥地利军官相爱的故事,时代的巨变让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沦为悲剧。1957年,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爱情片《白夜》,他将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情史诗改编为一部浪漫小品。
1960年,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的剧情片《洛可兄弟》获得第2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该片讲述洛可一家如何从贫困的家乡来到米兰发展,最后被都市所吞噬的故事。1962年,维斯康蒂与另三位义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费德里科·费里尼、马里奥·莫尼切利合作,拍摄喜剧片《三艳嬉春》;同年,其执导的剧情片《大地在波动》被英国《画面与音响》杂誌评为“世界电影十大佳片”之一。
1963年,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的古装片《豹》获得第16届坎城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该片根据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渗透进了维斯康蒂对他本人也曾从属过的贵族阶级必遭灭亡的历史感,被国际影评人认为是他用心灵拍摄的作品。1965年,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的剧情片《北斗七星》获得第3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这是一部讲述家族衰败的电影,用隐喻来影射贵族家庭的全面没落。
1969年,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剧情片《纳粹狂魔》(又名:该诅咒的人),该片是其德意志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讲述一个庞大的德意志钢铁世家在互相利用、告密、背叛、仇杀中落入纳粹的魔爪;暗喻了纳粹的早期家族史;该片也是维斯康蒂与恋人赫尔姆特·贝格相识近5年后的真正合作,他发掘出了贝格尖锐、颓废而倒错的美。
1971年,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的剧情片《魂断威尼斯》获得第24届坎城国际电影节25周年奖,该片改编自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同名悲情小说;讲述中年作曲家奥森巴哈对美少年塔奇奥一厢情愿的默默“尾随”并最终丧命的故事;该片配乐选择了小说原型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五交响曲》,被寓为是维斯康蒂整个一生的缩影。
1973年,维斯康蒂凭藉古装片《路德维希》(又名:诸神的黄昏)获得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该片是维斯康蒂德意志三部曲的终结篇,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改编。1974年,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的剧情片《家族的肖像》(又名:内地家族)上映;他再度启用伯特·兰卡斯特饰演看守传统迷宫的老教授勾连起“遗蹟”与“未来”,该片被黑泽明着作《梦想成就天才》推荐为百部佳片之一。
1976年,维斯康蒂编剧并执导的古装片《无辜的人》(又名:清白者)上映,该片改编自加布里埃尔·邓南遮的同名小说;是其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公映时,维斯康蒂已离世。
个人生活
家庭
卢奇诺·维斯康蒂出生于义大利北方伦巴第大区的维斯康蒂家族,他是莫德罗内伯爵七个孙子之一。他的母亲卡尔拉·埃尔巴是製药工业家卡尔洛的女儿,父亲唐·朱塞佩·维斯康蒂·莫特罗纳是米兰总督(1277年-1447年)的后裔,两人于1917年离异;维斯康蒂像很多欧洲的贵族知识分子一样,一方面信奉共产主义,一方面过着奢侈的生活。
情感
维斯康蒂曾公开表示是双性恋者,但并没有其异性恋人的报导。1964年,他与赫尔姆特·贝格相遇在一间批萨店中,相遇时贝格20岁、维斯康蒂58岁,之后的12年他们一直在一起。
逝世
1976年3月17日,卢奇诺·维斯康蒂于罗马离世。1972年7月底(拍摄《路德维希》期间),他就曾因中风(脑血栓)而短暂修养。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时间 | 名称 | 原名 | 类型 |
---|---|---|---|
1976年 | 无辜的人(又名:清白者、无辜) | L'innocente | 电影 |
1974年 | 家族的肖像(又名:内地家族) | Gruppo di famiglia in un interno | 电影 |
1972年 | 路德维希(又名:诸神的黄昏) | Ludwig | 电影 |
1971年 | 魂断威尼斯 | Morte a Venezia | 电影 |
1969年 | 纳粹狂魔(又名:该诅咒的人) | La caduta degli dei | 电影 |
1967年 | 女巫 | Streghe, Le | 电影 |
1967年 | 异乡人 | Lo straniero | 电影 |
1965年 | 北斗七星(又名:桑德拉、大熊星座) | Vaghe stelle dell'Orsa | 电影 |
1963年 | 豹(又名:浩气盖山河) | Il gattopardo | 电影 |
1962年 | 三艳嬉春(又名:薄卡丘70年) | Boccaccio'70 | 电影 |
1960年 | 洛可兄弟 | Rocco e i suoi fratelli | 电影 |
1957年 | 白夜 | Le Notti Bianche | 电影 |
1957年 | 安娜·波莱娜 | Anna Bolena | 舞台剧 |
1957年 | 伊夫杰尼娅在塔乌利德 | -- | 舞台剧 |
1955年 | 女巫 | -- | 舞台剧 |
1954年 | 战国妖姬(又名:情慾) | Senso | 电影 |
1954年 | 茶花女 |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 舞台剧 |
1953年 | 我们女人 | Siamo donne | 电影 |
1953年 | 近闻记录 | Appunti su un fatto di cronaca | 纪录片 |
1951年 | 小美人(又名:美极了) | Bellissima | 电影 |
1949年 | 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 | Troilus and Cressida | 舞台剧 |
1948年 | 皆大欢喜 | As You Like It | 舞台剧 |
1948年 | 大地在波动 | La terra trema | 电影 |
1943年 | 沉沦(又名:对头冤家) | Ossessione | 电影 |
编剧作品
时间 | 名称 | 原名 | 类型 |
---|---|---|---|
1976年 | 无辜的人 | L'innocente | 电影 |
1974年 | 家族的肖像 | Gruppo di famiglia in un interno | 电影 |
1972年 | 路德维希 | Ludwig | 电影 |
1971年 | 魂断威尼斯 | Morte a Venezia | 电影 |
1969年 | 纳粹狂魔 | La caduta degli dei | 电影 |
1965年 | 北斗七星 | Vaghe stelle dell'Orsa | 电影 |
1963年 | 豹 | Il gattopardo | 电影 |
1962年 | 三艳嬉春 | Boccaccio'70 | 电影 |
1960年 | 洛可兄弟 | Rocco e i suoi fratelli | 电影 |
1957年 | 白夜 | Le Notti Bianche | 电影 |
1954年 | 战国妖姬 | Senso | 电影 |
1953年 | 我们女人 | Siamo donne | 电影 |
1951年 | 小美人 | Bellissima | 电影 |
1948年 | 大地在波动 | La terra trema | 电影 |
1943年 | 沉沦 | Ossessione | 电影 |
1941年 | 托斯卡 | Tosca | 电影 |
製片作品
时间 | 名称 | 原名 | 类型 |
---|---|---|---|
1971年 | 魂断威尼斯 | Morte a Venezia | 电影 |
助理作品
时间 | 名称 | 原名 | 类型 |
---|---|---|---|
1945年 | 光荣之日 | Giorni di gloria | 纪录片 |
1941年 | 托斯卡 | Tosca | 电影 |
1936年 | 乡村一日 | Une partie de campagne | 电影 |
演员作品
时间 | 名称 | 原名 | 类型 |
---|---|---|---|
2017年 | 卡拉斯:为爱而歌 | Maria by Callas | 纪录片(胶片出演) |
2007年 | 绝对卡拉斯 | Callas assoluta | 纪录片(胶片出演) |
2007年 | 坎城,60周年的历史 | Cannes, 60 ans d'histoires | 纪录片(胶片出演) |
2002年 | 维斯康蒂 | Visconti | 纪录片(胶片出演) |
1999年 | 卢奇诺·维斯康蒂 | Luchino Visconti | 纪录片(胶片出演) |
1980年 | 我是安娜·玛妮雅妮 | Io sono Anna Magnani | 纪录片(胶片出演) |
1972年 | La tenda in piazza | La tenda in piazza | 纪录片 |
1970年 | 寻找塔奇奥 | Alla ricerca di Tadzio | 纪录片 |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70 |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 纳粹狂魔/The Damned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71 | 第24届坎城国际电影节25周年奖 | 魂断威尼斯 | 获奖 |
1971 | 第24届坎城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魂断威尼斯 | 提名 |
1963 | 第16届坎城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豹 | 获奖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67 | 第3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 异乡人 | 提名 |
1965 | 第3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 北斗七星 | 获奖 |
1960 | 第2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 | 洛可兄弟 | 获奖 |
1960 | 第2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 洛可兄弟 | 获奖 |
1960 | 第2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 洛可兄弟 | 提名 |
1957 | 第2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影片奖 | 白夜 | 获奖 |
1957 | 第2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 白夜 | 提名 |
1954 | 第1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 战国妖姬 | 提名 |
1948 | 第1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国际奖-最佳影片奖 | 大地在波动 | 获奖 |
1948 | 第1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 大地在波动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72 | 第2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导演奖 | 魂断威尼斯 | 提名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79 | 第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 家族的肖像 | 获奖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73 | 第17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 | 路德维希 | 获奖 |
1971 | 第15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 | 魂断威尼斯 | 获奖 |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卢奇诺·维斯康蒂追求的是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超乎常规的综合,并且实现了这种综合。他是古典主义最后的诱惑,他踟蹰于颓废与堕落、艺术与美、人性的罪与罚等一系列命题,用古典主义戏剧式结构在自己的电影中重建一个将要、也注定灭亡的世界。(安德烈·巴赞、《环球银幕》杂誌评)
维斯康蒂被称为政治艺术家,但这太过局限和狭隘;他对欧洲历史有着广泛的认识,他了解上层权贵的生活,但也能够理解下层贫苦百姓的艰辛;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早期作品以写实主义的风格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从《豹》开始,他则开始用绝望的情调描写贵族家庭和上层社会的没落,他用个人和家庭崩溃的主题,折射社会的种种变革和遭遇;他后期的作品充满唯美的画面和死亡的气息,隐喻法西斯和纳粹主义的最终崩盘,如德意志三部曲(《被诅咒的人》《魂断威尼斯》《路德维西》)。(马丁·斯科塞斯、搜狐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