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7-27 17:41:55 百科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Beijing Sport University),简称北体大,由国家体育总局直属,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的高等体育院校。

学校筹建于1952年,1953年举行开学典礼,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设有50个二级教学单位和中层单位,开办16个本科专业;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 16000 余名,其中本科生近9000名,研究生近2400名,全年培训各类留学生1000余名;有教职工1034名,其中专任教师720名。

基本介绍

  • 硕士点:4(一级学科)
  • 博士点:1(一级学科)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 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
  • 学校官网:http://www.bsu.edu.cn
  • 中文名:北京体育大学
  • 英文名: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 简称:北体大/BSU
  • 创办时间:1953年8月31日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体育
  • 属性:211工程(2005年)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2008年)
    全国重点大学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现任校长:曹卫东
  • 知名校友:罗雪娟,张怡宁,孟关良,吴京,赵文卓,魏坤琳,张蓝心,童苡萱
  • 博士后流动站:1
  • 校训:追求卓越
  • 校歌:《追求卓越》
  • 主要院系:武术学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运动康复系,外语系,国际教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体育艺术系等
  • 国家重点学科:4
  •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
  • 学校代码:10043
  • 主要奖项: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2011年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社会责任奖”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52年,教育部遵照国家政务院关于“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办中央体育学院。同年7月,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成立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徐英超教授任筹备处主任。直属教育部领导,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业务指导。
1952年11月,国家体委成立,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在国家体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1953年8月,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体委联合通知,确定“以北京师範大学体育係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央体育学院”。
1953年9月,中央派钟师统同志任院长。学校归国家体委直接领导。

文革时期

1966年6月11日,北京新市委派国家体委工作组进驻该院。并成立“北京体育学院革命委员会”。自此,学院进入了动乱时期。
1967年3月,造反派夺取该院党、政、财、文大权宣布成立“院革命委员会”。自此,该院全面陷入瘫痪,教学、训练、科研和招生等工作均告中断。
1968年8月,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该院,实行领导。总指挥:张昭勛(军宣队)。
1969年11月调整革委会成员、主任:魏新民(军宣队)。
1970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通知,责成该院举办青训大队,为国家培养优秀青年运动员。
1971年,招收学员398名。这批学员中有曹慧英、杨希。1972年,招收两年工农兵学员,设72级办公室。1972年2月28日,国家体委军管会撤销,该院归国家体委和北京市双重领导。
1973年6月,经北京市委批准,成立中共北京体育学院核心组,恢复党对学校的领导。核心组第一组长:钟师统;第二组长:赵斌。
1973年,行政机构有院办公室、政工组、教改组、后勤组、72级办公室、体育系、运动系、短训班、外训班、射箭队。
1974年12月16日,国务院同意将原来由国家体委领导的北京体育学院,改由国家体委和北京市双重领导。分工是:北京市负责领导教育改革和党政工作;国家体委负责领导干部调配、专业设定、招生、毕业生分配、科学研究、财政经费、基建、设备和器材供应等工作。

改革开放

197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散管理的决定的报告》,该院又列为全国重点学校,隶属教育部和国家体委领导,以国家体委为主。
1985年9月,调整院级领导班子,实行院长负责制。学院由此建立院长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民众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民众民主管理主要由教职工代表大会体现。
自1986年起,大部分教研室归各系领导。
1992年,国家体委党组和北京市委决定该院领导体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即党委集体领导,院长全面负责。
1993年12月北京体育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3年12月1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
1994年1月,国家体委党组正式任命该校领导班子成员。
1995年1月9日,学校对部分机构设定进行了调整:将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高教研究室合併为校长办公室,对外挂三块牌子;党委组织部与统战部合併为党委组织部,对外挂两块牌子;成立学生工作处,将教务处、人事处的职能部门有关学生工作的职能划归学生工作处;老干部管理处更名为离退休人员处。
1995年9月,根据国家体委体人字(1995)356号档案,撤销“国家体委干部培训中心”将其职能划归北京体育大学;成立“国家体委干部培训中心”,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撤销北京体育大学管理系,成立“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与培训中心为一套机构,对外挂两块牌子。
1996年1月,成立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培训中心。该中心与武术係为一套机构,一套领导班子,对外挂两块牌子。
1996年4月,成立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等武术学校。
1996年5月,在原训练竞赛科的基础上,成立训练竞赛处。
1997年,生物科学系更名为人体运动科学系。
2004年底,学校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对部分机构和职能进行了调整,中层干部聘任工作启动,并于2005年初完成聘任工作。
图书馆图书馆
2004年启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和教研室建设工作;增设本科英语、表演专业;成立“项目部”标誌着设在该校的备战北京2008年奥运会部分项目的国家队训练、科研、生活等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2004年该校师生校友总计161人入选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9枚。
2017年9月,入围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8年9月15日至9月16日,由北京体育大学牵头承担的“科技冬奥”国家重点研发计画“冬季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特徵和科学选材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南京顺利召开。
2018年11月,与国内其他8所高校在兰州大学共同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

办学实力

师资队伍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034名,其中专任教师72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20名,博士生导师61名,硕士生导师121名,在中国中国国内外各类体育组织任职人员230余人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
教学团队
获评年份教学团队名称带头人级别
2009年
排球运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钟秉枢
国家级
2010年
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力为
国家级
2007年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学团队
谢敏豪
北京市级
2008年
排球运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钟秉枢
北京市级
2010年
运动解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罗冬梅
北京市级
资料来源:

院系概况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50个二级教学单位和中层单位,其中设有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运动康复系、社会体育系等5个系,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等2个附属学校。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也设在该校;开办16个本科专业。
院系专业
所属院系专业名称
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汉语国际教育
竞技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
武术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
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产业管理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套用心理学
外语系
英语
体育传媒系
新闻学、广告学
体育艺术系
表演、舞蹈表演
运动康复系
运动康复
社会体育系
休闲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资料来源:

教学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国家精品课程、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北京体育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北京体育大学教学实验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职称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获奖年度
1
排球
葛春林
教授
教育学
体育学
2005
2
运动训练学
田麦久
教授
教育学
体育学
2006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职称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获奖年度
1
排球
葛春林
教授
教育学
体育学
2004
2
桌球
刘丰德
教授
教育学
体育学
2004
3
太极拳
徐伟军
教授
教育学
体育学
2005
4
运动训练学
田麦久
教授
教育学
体育学
2006
以上表格资料来源:

学科建设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它是中国国内最早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最高学府,是全国体育系统中第一所博士学位和第一批硕士学位的授予院校,也是最早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可向海外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正式批准北京体育大学成立研究生院。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优秀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行政管理二级学科可授予管理学门类硕士学位,另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体育学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体育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艺术硕士和新闻与传播硕士

合作交流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已先后与37个国家和地区的87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係,开展了师生交流、远程教学等合作;授予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等8位国际体育组织负责人和着名专家名誉博士、博士学位;从195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已为106个国家培养留学生15000余名。

体育竞技

研创平台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应激适应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训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机能评定与基础分析重点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运动营养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竞技

  • 科研成果
截至2009年7月,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出版专着、译着、教材科普着作数千部。在雅典奥运会备战中,该校有69名师生直接参加了科技攻关服务工作,为水上、射击、重竞技等项目获得金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竞技成绩
截至2009年7月,该校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特别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该校自己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分别取得了1金1银2铜和4金1银的优异成绩;在校学习的运动员学生也取得了7枚金牌的成绩。在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学校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在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孟关良、杨文军夺得金牌。这是中国水上项目在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奥运冠军
冠军姓名类别
邹凯
第二十九、三十届奥运会体操、单槓冠军
郑李辉
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冠军
朱启南
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射击冠军
周继红
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跳水冠军
仲满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个人佩剑冠军
张怡宁
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奥运会桌球团体冠军
张小平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拳击冠军
张湘祥
第二十七、二十九届奥运会举重冠军
张娜
第二十八届奥运会排球冠军
张军
第二十七、二十八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
张会
第二十一届冬奥会速滑接力冠军
张国政
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举重冠军
资料来源:
  • 创作成果
在2015年北京大学生舞蹈节展演比赛中,该校体育艺术系《翻身农奴向太阳》节目荣获群舞类专业组一等奖。
在第二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活动中,该校选送的《翻身农奴向太阳》、《蜕变》和《华灵谣》三个节目在比赛中囊获舞蹈类、健美操类、体育舞蹈类三个节目组别的“金奖”,同时舞蹈类节目《翻身农奴向太阳》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最佳表演奖”、《华灵谣》获得“最佳编创奖”、《蜕变》获得“最佳技术技巧奖”。

体育资源

  • 体育期刊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是十六种G8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之一、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北京市全优期刊和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报,是一本集教学、科研、训练等为一体的体育综合性学术中文核心期刊。创建于1966年6月,原名《北京体育学院学报》,是由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综合类体育学术性刊物。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主要内容: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套用,体育科研动态、教学、训练改革以及体育社会学、运动医学、民众体育及中国国外体育信息交流等,辟有“专题论坛”“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等栏目。
  • 馆藏资源
截至2012年底,馆藏文献97万余册,其中包括部分珍贵的民国体育书刊;有电子图书50余万种,网路资料库近20个。图书馆与中国国外多所高校图书馆建立合作关係,与中国国内80多所图书馆实现了资源共享。并加入CALIS和BALIS协作组织。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是一个艺术形式的“S”,是单词sport的简写,飞舞的跑道和红色象徵着青春的活力。
北京体育大学
  • 校名
“北京体育大学”是由着名书法家杨再春(北体大校友)先生书写。
校名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追求卓越
卓越不是一个标準,而是一种境界。它不是优秀,它是优秀中的最优;卓越是一种追求,它在于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
  • 北体精神与校风
爱国 拼搏 求实 创新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校长:曹卫东
党委副书记:池建
党委常委、副校长:夏伦好
副校长:高峰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邢尚杰
副校长:胡扬
副校长:陈立人

历任领导

历任校(院)长
姓 名
职务
任职期
钟师统
院长
1953.09—1982.08
钟师统
名誉院长
1982.08—1993.12
马启伟
院长
1982.08—1985.09
杨福鹿
院长
1985.09—1992.06
王世安
校长
1992.06—1995.07
金季春
校长
1995.07—2001.06
史康成
校长
2001.03—2002.09
杨桦
校长
2002.09—2015.06
池建
校长
2015.06—2018.06
历任校级党组织领导
徐英超
临时党支部书记
1952.07—1953.10
李东敏
院党支部书记
1953.10—1954.07
李东敏
院党总支书记
1954.07—1955.11
赵斌
院党总支书记
1955.11—1957.02
钟师统
党委书记
1957.02—1983.10
赵斌
党委书记
1979.09—1983.10
梅振耀
党委书记
1983.10—1985.09
王世安
党委书记
1985.09—1990.08
尹维祖
党委书记
1990.08—1993.07
王世安
代理党委书记
1993.07—1994.01
金季春
党委书记
1994.01—2001.06
张万增
党委书记
2001.06—2004.03
杨桦
党委书记
2004.03—2017.03
资料来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