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澄海区爱心义工社(简称:澄海爱心义工社)秉承着以“服务社会、助残扶弱、传播文明”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发展帮扶工作。宣扬“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义工精神,通过各项社会服务,弘扬社会正气,构建和谐社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汕头市澄海区爱心义工社
- 外文名:Shantou Chenghai Caring Volunteer Society
- 简称:澄海爱心义工社
社团介绍
汕头市澄海区爱心义工社秉承着以“服务社会、助残扶弱、传播文明”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发展帮扶工作。宣扬“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义工精神,通过各项社会服务,弘扬社会正气,构建和谐社会。
澄海爱心义工社,其前身是2003年组建起来的“e京[澄海茶座]爱心小组”。
原“e京[澄海茶座]爱心小组”是基于网路自发成立的一个民间团体,是为所有愿意奉献爱心,无偿地自愿地做公益事业的朋友搭建服务平台的一个组织。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逐渐从网路走向现实,于2008年2月14日正式成立澄海爱心义工社,成为澄海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团体会员。从2008年作为团体会员加入澄海区志愿者协会到2010年正式以法人资格在民政局社团登记管理股登记。
公益论坛
5月4日下午,由汕头市社工委、共青团汕头市委主办,澄海区社工委、共青团澄海区委、澄海爱心义工社承办的第三届粤东公益论坛在澄海区党政办公大楼隆重召开,共青团汕头市委书记陈玩雪同志,澄海区委副书记陈文强同志、常委庄素桦同志,共青团汕头市委副书记王江锋同志、共青团澄海区委书记许桂钦同志以及来自香港的义工领袖代表以及粤东五市的义工代表共200多人出席了论坛。
此次论坛以“奉献青春 成就梦想”为主题,邀请了中山大学周如南博士作了《志愿精神的现代转型,从雷锋到积极公民》的演讲,汕头大学蔡政忠博士作了《社会工作师、义工、志工间的不同》的演讲;香港义工团体代表李健兰女士就香港从事公益活动的经历和先进工作经验进行分享,鼓励义工们热心公益活动,随时随地支持、参与公益事业;粤东五市的义工代表通过多种方式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整场公益论坛活动气氛热烈,义工们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善款爱心转移
汕头澄海一位母亲,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子获得社会募捐的爱心款,可惜孩子终究早早离世,母亲将余下的3万多元善款转捐给了另一位亟需用钱治病的脑瘤少年。少年不久后病逝,其家人又把捐给孩子的8万多元善款送回澄海爱心义工社,希望捐给更需要的人。一笔善款,在心手相连间流转不息,暖流涌动。

首度“爱心转移”
2012年,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隆城村村民张洁玲承受了一场莫大的劫难:4个月大的儿子罹患先天性心脏病,治病需要高额费用,张洁玲无奈向社会求助,汕头蓝天义工、澄海爱心义工社等公益团体和单位机构很快发起了募捐活动,一共为张洁玲的儿子募捐到60214元。
怀揣善款,张洁玲带着孩子上了广州治病。然而,仅仅1个多月后,张洁玲的儿子还是不幸去世。
2013年端午节前,张洁玲找到汕头市澄海爱心义工社社长魏智强,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黑塑胶袋:“这笔钱是孩子治病剩下的,我把它交给你们,给其他需要的人用吧。”袋子里是厚厚的一摞现金,还有一份张洁玲手写的清单:“共收到社会好心人捐的善款60214元。住院费53408元、附加药费1900元,剩余4906元。2013年5月30日经民政部门审核报销住院费30000元,共34906元。”张洁玲儿子离世后,根据农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补助的相关规定,当地民政部门报销了30000元。一拿到报销款,张洁玲就和丈夫、婆婆商量要把钱捐出去,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张洁玲的举动,令魏智强惊讶之余也心窝一热。魏智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初是他送张洁玲母子坐火车去广州的,当时张洁玲把家里的米和锅碗瓢盆装了一大袋,就为了在广州能省点开销,“想不到这幺拮据的家庭会把余下的善款送回来。”张洁玲夫妻都在澄海打零工,两口子忙碌一天最多也就100元的收入。她送到爱心义工社的钱,几乎是夫妻俩一年的收入。
张洁玲并未多谈送回善款的事,只是淡淡地说:“我和丈夫都有手有脚,我们能养活自己。”
再次“爱心接力”
当爱心义工社的负责人告诉张洁玲,澄海区东里镇的高二学生陈殿浩患有脑部恶性肿瘤,急需救助的讯息后,她立即同意把该笔款项全部用于帮助殿浩后续治疗和生活,还亲自去探望了孩子。
18岁的陈殿浩在接到这笔“爱心转移”的善款时,已经在广州先后接受了3次脑部手术。父亲去世多年,母亲刘女士一个人难以支撑,懂事的弟弟国中辍学后便进厂打工。澄海爱心义工社一直关注殿浩的病情,并为之发起多次募捐,有一次组织了上百位义工举办连续3天的潮剧义演,将义演所得、社会捐款连同张洁玲转交的34906元一併捐给了殿浩母亲刘女士。
8月底,陈殿浩离世。几天后,爱心义工社副社长郑丽娜接到了殿浩家人的电话,9月11日,陈殿浩的弟弟在堂哥的陪同下走进义工社办公室,将一个装着85000元的黑色塑胶袋交给了该社扶贫助学部部长陈财仲。殿浩弟弟说,这是哥哥治疗剩下的钱,请捐给更需要的人。在填妥义工社专用善款收据后,两个年轻人便告辞了。
魏智强说,善款的先后两次“爱心转移”,让义工志愿者们大感震撼,“这笔钱,我们不打算零零碎碎地用于日常的救助,将作为专项救助款,将爱心更好地延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