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里奇号巡洋舰(英文:USS Bainbridge,舷号:CGN25),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艘核动力飞弹巡洋舰,是美国第二代核动力飞弹巡洋舰,是美国继长滩号巡洋舰和企业号航母之后的第3艘核动力水面舰艇。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属莱希级巡洋舰的核动力版本,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核动力水面舰只,与核动力航母协同作战,主要用于组成特混编队,执行警戒、防空和反潜等任务。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于1959年由美国伯利恆钢铁公司铺设龙骨,1961年4月15日下水,1961年10月6日服役,1996年9月13日退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班布里奇号巡洋舰
- 英文名称:USS Bainbridge
- 前型/级:莱希级巡洋舰
- 次型/级:加利福尼亚级巡洋舰
- 研製时间:1959年-1961年
- 服役时间:1962年10月6日
- 国家:美国
- 退役时间:1996年9月13日
- 建造单位:伯利恆钢铁公司
- 舰型:核动力巡洋舰
- 下水时间:1961年4月15日
发展沿革
研製背景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大国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在军备上也展开了竞赛。当时的苏联偏重于空间技术的发展与潜艇的发展,而美国则偏重于在二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航空母舰的研製与建造。为配合航空母舰作战,开始建造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组成舰种的巡洋舰,初期美国一直忙于消化新建或在建的战后“剩余巡洋舰”,将其改装成搭载飞弹或直升机的现代化巡洋舰,从波斯顿级到奥尔巴尼级,总计四个级别10艘舰的改装、改建工作,因此全新设计的巡洋舰屈指可数。
1950年代,美国海军为了应对喷气式战斗机与飞弹时代的来临,开始为舰艇配备防空飞弹,但排水量在3000吨左右的普通驱逐舰过于小巧,难以像巡洋舰一样遂行防空任务,对此,美国海军将其放大,从而在编制中产生了一个新的舰种,被称为飞弹驱逐领舰(DLG),来担任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防空,反舰和反潜任务。第一批飞弹护卫舰是5000吨级的法拉古特级/法拉格特级/孔兹级(Farragut class,1975年改编为飞弹驱逐舰DDG)。当刚刚开始签订法拉古特级驱逐领舰的建造契约时,按照巡洋舰标準设计的新型DLG就已经在巴斯钢铁公司设计部的绘图桌上初具雏形。
建造沿革
1959年开始,美国海军先后与巴斯钢铁(3艘)、纽约造船厂(2艘)、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2艘)、托德公司(1艘)、旧金山海军造船厂(1艘)签订了9艘基于巴斯钢铁公司设计的新型驱逐领舰。该级舰以美国海军将领或英雄官兵的名字命名。首舰以二战中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五星上将威廉·丹尼尔·莱希命名,因此被称为莱希级。二至九号舰分别以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上将哈里·欧文·亚内尔,美国南北战争英雄约翰·洛里默·沃登,美国独立战争大陆海军将领理察·戴尔,二战太平洋舰队两栖部队司令上将里奇蒙·特纳,美西战争中海军中将查理斯·格里德利,珍珠港事件英雄少尉约翰·查尔斯·英格兰,二战太平洋战场高级指挥官五星上将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美国舰队总司令上将约瑟夫·里维斯命名。同年,美国海军舰艇核动力计画取得重大进展,经国会批准,海军与伯利恆钢铁公司签订契约,按照莱希级原型换装D2G型核反应堆建造一艘核动力驱逐领舰以验证水面舰只採用核动力的可行性,并被命名为“班布里奇(Bainbridge)”号,舷号DLNG25。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
“班布里奇(Bainbridge)”号舰徽


1959年5月,班布里奇号巡洋舰在美国伯利恆钢铁公司开始铺设龙骨,1959年12月3日,“莱希”号的第一块钢板开始在巴斯钢铁切割成型,之后包括班布里奇号在内的大部分莱希级都在1960年开工,平均建造周期约35个月,班布里奇号在1961年4月15日下水,最后一艘完工的莱希级为DLG24“里维斯”号。
服役历程
1962年10月6日,班布里奇号服役,母港为诺福克。1974年6月至1976年9月进行了现代化改装。
1975年6月30日,美国海军开始实行的舰艇分类标準,莱希级升格为飞弹巡洋舰(CG)。由于沿用原有号码,因此首艘莱希级与前一艘巡洋舰之间产生13、14、15三个空号。
1996年9月13日,班布里奇号巡洋舰退役。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与莱希级巡洋舰的舰型、结构、武器装备及电子系统基本完全一致,区别仅在于动力,因此常被作为莱希级的从属舰。
舰型结构
舰型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选用了远洋适航性能优良的长艏楼方艉舰型,主舰体结构採用HY80强钢建造。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

结构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首、中部乾舷较高,减小了在风浪中航行时甲板的浸湿性;舰体前部利用折角线做出外飘以增大内部空间,舰体中部经过一小段平行中体后主舰收向略带弧形的舰艉板,线型简洁均匀;舰首如刃,首柱在水线附近呈锐削状,尖瘦的飞剪型艏部水线以下装有球鼻首声吶的导流罩,球鼻首与舰体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减小减小波浪冲击,船体纵摇和振动,舰舭部还设有一对舭龙骨以改善横摇性能。
布局
班布里奇号艏楼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设定三层甲板,且连续布置在舰中部,驾驶室/指挥舱室宽大,延伸至后部雷达设备室则逐渐变窄,其横向宽度饱满,为高级住舱和各类指挥舱室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类似矩形的结构有利于设备的布置和分舱,为了节省空间,其烟囱与桅桿整合为一複合结构,称之为“烟囱桅”,为美国海军之先例。
动力系统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採用了2座D2G核反应堆、2台蒸汽轮机,因而可在全功率下连续航行半年以上,有效地解决了在海上航行时燃料补给的困难。此外,可使整个舰体在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武器攻击的条件下,始终处于封闭状态,并解决了烟害对电子设备的腐蚀。
武器系统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建造时,当时普遍认为飞弹时代的降临将使火炮走向终点,因此包括美国莱希级、英国的22型护卫舰等都未配备口径较大的火炮,班布里奇号仅在舰艉后部雷达设备室两侧平台各布置了1座MK33型双联装76毫米舰炮。
改装后的班布里奇号发射鱼叉反舰飞弹

班布里奇号舰艏艉各有一具MK10双臂飞弹发射架,可发射小猎犬RIM-2防空飞弹,前后各40枚,弹舱装置于发射器后方突出甲板的舱房中,装填时MK10发射架需倾斜15度对齐弹舱出口,飞弹就会推至发射架上,整个作业为自动化。由于MK10双臂飞弹发射架只能使用小猎犬飞弹,因此又再舰艏小猎犬防空飞弹弹舱装置的后方加装了一具MK112型8联装发射器以发射阿斯洛克(ASROC)火箭助飞鱼雷,无备弹。
班布里奇号主桅下方的上层建筑两舷走道各布置了1具MK32型三联装324毫米反潜鱼雷发射装置;舰尾设有直升机甲板,但没有机库以及直升机整补设备。
班布里奇号在1974年至1976年的现代化改装中,拆除了两座76毫米舰炮,换装了2座四联装MK141“捕鲸叉”AGM-84反舰飞弹发射装置,从而具备了反舰作战能力,为了扩大射界,其左舷的发射架向舰艏指向舷外,而右舷的发射架则朝后布置;在舰艉桅桿的后方,副舰桥的平台顶端加装了一对平台,用于安装MK15“密集阵”近防炮;MK10防空飞弹发射系统换装成了“标準”Ⅱ防空飞弹(配备飞弹80发),扩展了防空区域的範围。
舰电系统
作战指挥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的电子设备有NTDS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用于作战指挥;NTDS使用CP-642A计算机作为终端,分别控制1部MK14通用火控系统(目标指示),2部MK76(飞弹)和1部MK114(反潜)显控台;SYS-2(V)1整合自动侦测追蹤系统(IADT)。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

雷达
班布里奇号驾驶室顶部前后层叠布置有两部AN/SPG-55C防空飞弹照射雷达,主桅桿平台上的AN/SPS-39三坐标对空搜寻雷达(后被AN/SPS-48C雷达取代),主桅顶部的一具AN/SPS-67对海搜寻雷达,后桅桿平台上有一部AN/SPS-43对空搜寻雷达(后换为AN/SPS-49),后部雷达设备室上方层叠布置两部AN/SPG-55C防空飞弹照射雷达,用于制导小猎犬防空飞弹和标準防空飞弹,舰炮一部AN/SPG-34炮瞄雷达。
其他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使用SQS-23舰首声吶,还有后桅桿顶部的URN-25塔康导航天线及战术导航系统和WSC3型卫星通信系统,1部AN/SLQ-32/36电子战系统,升级后增加了4套MK36干扰火箭弹发射装置。
性能数据
舰体参数 | |
---|---|
舰长 | 172.3米 |
舷宽 | 17.6米 |
吃水线长 | / |
吃水线宽 | / |
吃水深度 | 7.7米 |
标準排水量 | 7804吨 |
满载排水量 | 8592吨 |
航速 | 30-32节 |
自持力 | / |
续航力 | / |
舰员编制 | 466人,其中军官32人 |
传动 | 双轴双舵 |
动力系统 | 2座D2G核反应堆、2台蒸汽轮机 最大功率150兆瓦,蒸汽轮机轴功率6万轴马力 |
服役动态
1964年8至10月,班布里奇号巡洋舰和长滩号巡洋舰组成护航编队,与企业号航空母舰组成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动力特混舰队,进行了环球航行,途中没有加油和再补给,历时64天,总航程32600海里。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环球航行

1983年至1985年,班布里奇号接受了最后的核燃料大修,之后离开太平洋,横渡巴拿马运河,重新加入了美国大西洋舰队。此后,她的行动包括在加勒比海进行反毒品走私巡逻,对北欧水域和地中海进行巡航部署,包括利比亚的作战行动。
1991至1992年,班布里奇号在红海和波斯湾巡游。
总体评价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续航力强,该舰核反应堆在全功率下可连续航行半年以上,降低了了对后勤保障的依赖,舰型独特,火力强大,配有较为齐全的舰空、反潜和反舰飞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