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BEIJING POLYTECHNIC),是一所北京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入选国家示範性高等职业院校,并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1999年成为国家首批独立设定的高职学院,2004年,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北京邮电工业学校合併组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截至2014年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占地807亩,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建有7个二级学院,开办48个高职专业,共有藏书105余万册,全日制在校生9615人, 教职工931人,其中专任教师579人。
基本介绍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 主管部门:北京市人民政府
- 学校官网:http://www.dky.bjedu.cn
- 中文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 英文名:BEIJING POLYTECHNIC
- 简称:电科院
- 创办时间:195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工科
- 属性:市属高职院校
国家级示範性高职院校(2010年) - 现任校长:孙善学
- 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
- 主要院系: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电信工程学院等
- 学校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一街9号
- 学校代码:10858
- 主要奖项: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历史沿革
办学源头
- 北京邮电工业学校
1958年,北京邮电工业学校创建。
- 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
1964年,北京市半工半读机械製造学校创建,后历经北京仪器厂技术学校、北京仪器厂721大学(合署)、北京仪表技工学校,最终更名为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
- 北京轻工业学校
1964年,北京市二轻机械厂半工半读职工学校创建。
1969年,北京市二轻机械厂半工半读职工学校撤销。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历史沿革

1971年,北京市五金工业公司技工学校复校。
1975年,北京市五金工业公司技工学校升格北京市五金721职工大学。
1978年,北京市五金721职工大学改建北京轻工业学校。
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
合併之后
2004年,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北京邮电工业学校合併组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04年11月,在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
2007年,成为北京市现代製造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
2008年,北京市机械局职工大学、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总公司职工大学、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二轻工业学校併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10年,入选国家示範性高等职业院校,并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
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画高校。
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2017年5月,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第二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7个二级学院,开办48个高职专业。
二级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制(年) | 所属校区 |
经济管理学院 | 文秘 | 3 | 亦庄校区 |
会计 | 3 | 亦庄校区 | |
导游 | 3 | 亦庄校区 | |
金融保险 | 3 | 亦庄校区 | |
物业管理 | 3 | 亦庄校区 | |
电子商务 | 3 | 亦庄校区 | |
国际商务 | 3 | 亦庄校区 | |
商务英语 | 3 | 亦庄校区 | |
工商企业管理 | 3 | 亦庄校区 | |
资产评估与管理 | 3 | 亦庄校区 | |
生物工程学院 | 生物技术及套用 | 3 | 亦庄校区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3 | 亦庄校区 | |
食品营养与检测 | 3 | 亦庄校区 | |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电信工程学院 | 软体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通信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套用电子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计算机网路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计算机套用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广播电视网路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物联网套用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机械工程学院 | 数控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模具设计与製造 | 3 | 亦庄校区 | |
机械製造与自动化 | 3 | 亦庄校区 | |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 3 | 亦庄校区 | |
数控设备套用与维护 | 3 | 亦庄校区 | |
自动化工程学院 | 工程监理 | 3 | 亦庄校区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 | 3 | 亦庄校区 | |
楼宇智慧型化工程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工业网路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电子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汽车製造与装配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3 | 亦庄校区 | |
汽车技术服务与行销 | 3 | 亦庄校区 |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 3 | 亦庄校区 | |
艺术设计学院 | 钢琴调律 | 3 | 亦庄校区 |
服装设计 | 3 | 亦庄校区 | |
电脑艺术设计 | 3 | 亦庄校区 | |
人物形象设计 | 3 | 亦庄校区 | |
环境艺术设计 | 3 | 亦庄校区 | |
装饰艺术设计 | 3 | 亦庄校区 | |
广告设计与製作 | 3 | 亦庄校区 | |
多媒体设计与製作 | 3 | 亦庄校区 |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共有专任教师57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333人,占57.51%;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468人,占教师总数的80.8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28人,占39.38%;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1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1名,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团队4个。
北京市职教名师:王京、辛秀兰。
北京市教学名师(内容不全): 周国烛、张晖、顾春光、朱运利、于京、李玉兰、兰蓉、王冬琳、辛秀兰、王京。
国家级教学团队:传媒艺术设计教学团队(戴荭,2008年获批)。
北京市教学团队:生物技术及套用教学团队(辛秀兰,2009年获批)、计算机网路教学团队(周国烛,2008年获批)、汽车製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幺居标,2011年获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继续教育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共有国家级重点专业7个,北京市重点专业10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共享资源课4门,北京市级精品课11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此外,汽车製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立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该校申报的“服务首都经济转型,融合发展,产学协同,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汽车製造与装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路技术、生物技术及套用、多媒体设计与製作、金融保险。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画(2015—2018 年)》项目认定骨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製造与自动化、汽车製造与装配技术、计算机套用技术、物联网套用技术、药品生物技术、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北京市特色专业(内容不全):食品营养与检测、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
国家级实训基地:生物与环境实训基地 、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工业自动化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装饰艺术设计实训基地。
国家级精品共享资源课:Windows 套用开发、创业起步、数控工具机维修与调试生产性实训、汽车製造工艺。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 学院(部)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1 | 电信工程学院 | Windows 套用开发 | 王 萍 |
2 | 经济管理学院 | 创业起步 | 高 岩 |
3 | 机械工程学院 | 数控工具机维修与调试生产性实训 | 陈万利 |
4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製造工艺 | 幺居标 |
北京市精品教材
序号 | 学院(部) | 教材名称 | 作者 |
1 | 生物工程学院 | 化学 | 王利明、陈红梅、李双石 |
化学实验技术 | 王利明、李晓燕、刘俊英 | ||
基于行动导向整合式基础化学项目课程新模式 | 王利明 |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弧焊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 李荣雪 |
3 | 电信工程学院 | TD-SCDMA移动通信网路规划与最佳化 | 刘 威 |
4 | 电信工程学院 | JavaWeb项目开发教程 | 周国烛、杨洪雪 |
5 | 自动化工程学院 | 智慧型建筑供配电与照明 | 陈小荣 |
6 | 艺术设计学院 | 漫步动画舞台基础篇 | 王 巍 |
- 学生成绩
2008年至2015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24项、二等奖27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5项。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36项、二等奖31项,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7项、二等奖34项,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二等奖1项。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学校获奖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範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画”项目建设单位,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百所示範性高职院校之一,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
合作交流
根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上百所学校、教育机构建立联繫或签订合作协定,形成了覆盖亚、美、欧、澳、非五大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网路,合作与交流内容涵盖校际互访、教师交流、师资培训、学生交流、专业共建等领域。2010年至2015年,学校共接待来自义大利、韩国、荷兰、英国、波札那、德国、美国、泰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澳门等 18个国家和地区的46个团组,18所大学12个国际组织和机构124团组1027人次的来访,共派出30余批230多次教师出国培训进修,100多名学生出国(境)接受职业教育;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引进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课程和教材20余门,与戴姆勒公司、宾士公司、雪铁龙公司、宝马公司、SMC、诺基亚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德国、英国合作,组建了“中德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英国汽车工业学会职业资格认证中心”、 “彩尔工业切削技术中国培训中心”、“德国汽车专业技术行会北京汽车学院”和“电子信息技术考试中心”,搭建了以现代製造业为主的国际化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引进国际资格认证项目,形成数控技术、汽车服务与维修等专业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準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国际化合作办学新机制。
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2010至2015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和三大检索上发表、收录论文685篇,正式出版着作、教材334部,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76项,软体着作权9项。学校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画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市教委科研项目等总计55项,承担来自企业和社会的横向课题87项。
2005—2007年国际三大检索论文 | |||||||
序号 | 论文题目 | SCI | EI | 第一作者 | 部门 | 其他作者 | |
1 | 层流电浆射流铝合金表面熔覆层中颗粒分布 | -- | EI | 刘俊英 | 工程系 | -- | |
2 | 层流电浆射流铝合金表面熔覆层流电浆射流铝合金表面熔覆 | -- | EI | 吕一中 | -- | 刘俊英 | |
3 |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Glycyrrhetinic Acid by Mucor polymorphosporus | IF1.639 | -- | 辛秀兰 | 生物技术 | -- | |
4 | Effects of Different Pretreatment Modes onthe Enzymatic Digestibility of Corn Leaf and Corn Stalk | IF0.4 | -- | 苏东海 | 生物技术 | -- | |
5 | 提高纤维素酶水解效率和降低水解成本 | 化学进展 | -- | 苏东海 | 生物技术 | 孙君社 | |
6 | 秸秆生产乙醇预处理 | 化学进展 | -- | 孙君社 | 校外 | 苏东海 刘莉 |
2005年北京市教委面上课题院内优秀奖名单 | |||
序号 | 课题名称 | 负责人 | 课题组成员 |
1 | 星型结构软硬一体网路教学系统的研製 | 肖永生 | 周国烛、董义革、赵凯、陈涵、吴友兰 |
2 | 微生物体系对萜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 | 辛秀兰 | 徐晶、金明善、兰蓉、王晓杰、路梅 |
3 | 发挥乳液在无皂化乳液聚合中的套用 | 王利明 | 马越、李晓燕、陈红梅、张晓辉、吴志明 |
4 |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韩志伟 | 王文博、杨彦如 |
5 | 融于专业的高职数学教学体系的建设 | 李亚杰 | 徐晶、王建荣、吴志明 |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共拥有6个市级创新团队,3个校企合作研发中心。
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生物製药技术中心、食品饮料研发中心、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哈希技术服务中心。
市级创新团队(内容不全):汽车製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创新团队(幺居标,2008年获批)、生物技术团队(辛秀兰,2009年获批)、套用电子技术专业创新团队、楼宇智慧型化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团队、机电技术套用专业创新团队等。
市级创新团队(内容不全):汽车製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创新团队(幺居标,2008年获批)、生物技术团队(辛秀兰,2009年获批)、套用电子技术专业创新团队、楼宇智慧型化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团队、机电技术套用专业创新团队等。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余万册,纸质中文期刊1300种,纸质外文期刊79种,学术类电子期刊10000多种,镜像电子图书109万册,引进资料库33个,初步建成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 学术期刊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教育》是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主办、经北京市着作权局批准的内部刊物(批准号为:京内资準字0713-L0089号),设有教育与教学、经济与管理、科技与套用、人文与艺术四个栏目,主要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学术交流,主要刊登高职教育教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教育2015年9卷3期

文化传统
校训
求实、创新、厚德、重艺
求实作风强、创新能力强、个人品德强、专业技能强。
校徽
1.校徽中心位置是两个大写的字母“E”对称组合,分别代表Education(教育)和Enterprise(企业),寓意校企合作,体现了学校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两个E的组合又像一条大道基石,代表学校为学生铺设的成才之道。
校徽

2.两个E的中间是负形为一个“北”字,点明北京之意,E字组合上方的三颗星,代表现代製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总体寓意是学校为北京的现代製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中心位置下方的数字“1958”,表明了学校的创建年代,体现了学校办学历史。
4.中心的立体背景象徵着地球,从中体现了学校全球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5.校徽整体色调为深蓝与浅蓝的和谐变化,给人以活力、进取、创新的视觉感受。
社团活动
截至2014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共有学生社团 71 个,覆盖理论、体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社团与学院一起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文艺活动:迎新生文艺晚会、五四文化节、“国之当歌”走进校园、五四文化演出、汉字听写大赛、摄影比赛、五四诗歌会、汽车知识大赛和英语文化节等。
体育活动:足球、学生篮球、桌球、羽毛球联赛、学生趣味体育活动、真人 CS 大赛等。
国防教育:2019年8月5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融合育人 特色牵引 推动国防教育创新发展》人选教育部首届全国学校国防教育典型案例。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楚国清 |
校长 | 孙善学 |
党委副书记 | 赵锋 |
纪委书记 | 王美祥 |
副校长 | 赵鹏、田宏忠、李丽萍、安江英、幺居标 |
校长助理 | 宋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