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是北京电影製片厂摄製的剧情电影,由谢铁骊、陈怀皑执导,张瑞芳、陈强、于是之、王铁成、张金玲、王心刚、葛存壮、项堃等参演,1978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人民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难苦卓绝的斗争,以及解放后他们回响党的号召,改造黄河、变害为利的英雄业迹。
基本介绍
- 导演:谢铁骊、陈怀皑
- 编剧:李凖
- 主演:张瑞芳,于是之,张金玲,王铁成,陈强,葛存壮
- 製片人:张起
-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製片厂
- 中文名:大河奔流
- 外文名:The Great River Flows On
- 其它译名:流れる河川
- 製片地区:中国大陆
- 类型:剧情
- 片长:208分钟
- 上映时间:1978
-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
-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
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开封,逼近郑州,蒋介石部队节节败退,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无情的黄河水使沿岸人民流离失所,陷入苦难的深渊。地主家女长工李麦义愤填膺,敲锣上街怒斥当局。后在共产党女干部宋敏的启发帮助下,入了党,并和宋敏一起组织难民与敌人斗争。
不久,李麦接受党的指示,化装成卖鱼人来到洛阳金谷酒家,当着外国记者的面,揭露当局祸害人民的罪行,使在场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异常尴尬和难堪。为缓和国内外舆论的指责,国民党只好停止在难民中抓壮丁,并被迫向难民发放救济粮。抗战胜利后,李麦返回家乡,领导乡亲们重建家园。
解放后,她担任了区长,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在岸边接见了她;1958年,黄河出现特大洪峰,沿岸人民在党和 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抢险抗洪。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临抗洪第一线指导工作,使人民民众倍受鼓舞,李麦和乡亲们团结奋战,终于战胜了洪峰,使黄河大堤安然 无恙。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李麦 | 张瑞芳 | ---- |
- | 陈强 | ---- |
- | 张金玲 | ---- |
毛主席 | 于是之 | ---- |
- | 葛存壮 | ---- |
周总理 | 王铁成 | ----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美术设计 |
---|---|---|---|---|---|
张起 | 谢铁骊 陈怀皑 | 李凖 | 钱江 李晨声 周金祥 | 王燕樵 | 陈翼云 郝静远 |
解说 | 孙道临 |
演奏 | 中央广播乐团 |
指挥 | 袁方 |
角色演员介绍
- 李麦演员:张瑞芳李麦接受党的指示,化装成卖鱼人来到洛阳金谷酒家,当着外国记者的面,揭露当局祸害人民的罪行,使在场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异常尴尬和难堪。
- 周恩来演员:王铁成周恩来总理亲临抗洪第一线指导工作,使人民民众倍受鼓舞,李麦和乡亲们团结奋战,终于战胜了洪峰,使黄河大堤安然 无恙。
幕后花絮
1974年,北京电影製片厂就决定改编李準的新剧本《大河奔流》,他“试图通过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展示黄河和她的子孙们在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
李準长期生活在河南农村,“文革”中又在周口地区(原黄泛区一带)插队落户近四年,曾为一百多户农民写下了家史,从中获取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素材,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把河南当时的一些水灾情况写得很真实。戴手铐的旅客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阻止日军前进把花园口决口了,河南形成了一个黄泛区,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部电影是两集,上一集写这一段,下一集写解放以后治理河道。当时,文艺创作一片荒漠,我一看到《大河奔流》就被它深深吸引。1977年初,开始了影片的筹拍工作。
从剧情看,《大河奔流》拍摄难度较大,外景多,转场多,拍摄时间长……我没有像惯常一样让编剧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修改文学剧本。
这里有一个故事:此前一次外宾来参观我们拍戏,看见我们有分镜头剧本感到很奇怪,说他们都是现场分镜头。筹拍《大河奔流》时我们也考虑,我们在家写分镜头剧本,起码十天半个月的,有时争的面红耳赤,可到现场完全不是那幺回事;于是就决定不用分镜头剧本,而是搞一个导演实用的本子,一个提纲发给大家,使大家都知道这场戏后面接哪场戏,衔接点是什幺,明确时空的关係。这个本子比文学剧本要碎得多,但是又不像分镜头剧本那样规定每个镜头的景别、景深、角度、镜头运动,后来还要注明大致的尺数。
《大河奔流》在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毛主席、周总理。我要特别讲一下关于周总理的扮演者的问题。当时我们在选择周总理角色的时候就确定了赵丹,他也非常想演。我们在準备过程中专门请他来试装,试了好几次;试装以后,还让他在棚里把戏稍微演一下,有一个简单的布景,办公桌。赵丹是一个很好的演员,脸型、形体、体态、动作都很像,因为赵丹跟总理很熟,就这样确定下来。我们几乎要出外景了,忽然文化部党组正式向我们摄製组的主创和北影厂的领导宣布:赵丹同志不适宜演周总理,演其他角色可以。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跟江青的关係还没弄清楚,是指在解放前上海时的关係,因为赵丹出名比较早。这个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上级不是跟我们商讨,而是直接下命令,不让赵丹演。这件事赵丹耿耿于怀,他甚至为这个事情找到了邓颖超同志,问:为什幺不让我演周总理?邓大姐了解情况以后,就讲这个事情你再不要问了。本来我们听说是罗瑞卿的意见,他说这个意见不光是我个人的,这就说明别人也有这个意见;尤其邓大姐这幺一说,也就不再追问。后来,赵丹去世的那一年在医院里,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还耿耿于怀,说为什幺一下就不让演了?后来用的是王铁成,这是他第一次上银幕演周总理,此前他曾在舞台上演过。
毛主席用的演员是于是之,没有近景,就是在黄河大堤上的戏。因为,于是之近景拍不太像毛主席。李準文学剧本第一稿并没有写进毛主席、周总理出现在黄河边的场面,“文革”时期也没有可能这样写,这样表现。 “文革”后,艺术家产生了在银幕上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愿望。我和李準经过共同协商,提出了在《大河奔流》下集中出现毛主席、周总理的构想,并付诸实施。
影片下集的片头字幕特别指出:本片下集将出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光辉形象,扮演者:于是之、王铁成。
毛主席的出场,是虚写;周总理的出场,则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得比较实。从天空出现直升飞机到大雨中向民众讲话,把影片推向高潮。雨中见总理一场,总理不打雨伞是历史事实;本来想用小雨,但考虑到当时的规定情景,还是用了滂沱大雨。王铁成的嘴部由于塑型化装,讲话很困难,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
当时想演女主角李麦的人非常多,常香玉曾表示过想演李麦,但因为常香玉年龄偏大,所以可能性不大。最后,我们选中了张瑞芳。
这个戏出来以后,观众和电影界有一点争论,主要就感觉文化大革命刚过,这里面还有歌颂毛主席的部分。那时,大家对毛主席感觉有点距离,而且对毛主席还没有定论;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才对毛主席的功过三七开,这也是毛主席临终前自己说的。不管怎幺说,毛主席是个伟大的人物。随后,电影局局长张骏祥有一次在会上讲,因为当时没有几部片子,《大河奔流》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一部影片。
有一次开会,张瑞芳见到我还提,她对《大河奔流》后来放得很少不太满意。因为她的亲妹妹张昕(陈荒煤的爱人)曾对她说过,《大河奔流》是张瑞芳演的最好的一部戏。
影片评价
影片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人民民众在驶党的领导下,同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解放后,他们改造黄河、变害为利的英雄业迹。本片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社会面广,以李麦一家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影片展示了二十多年黄泛区人民走过的漫长道路,体现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有新生活的题旨。
本片着重刻画了李麦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大胆泼辣、嫉恶如仇、豪爽刚强的形象,使她既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又具有她自身生活经历所熔铸的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