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波镇位于金寨县境东部、麻埠镇南面18公里处,与霍山县相邻,地处西淠河支流燕子河与青龙河的夹角处,面积约2.3平方公里,为淮南去武汉通道,军事要地。该镇亦是古老集镇,相传原来分为两个小集,一名陈高集(流波镇的上店子),因湖北英山陈、高两姓最早来此定居而得名;一名刘婆集,因一刘姓妇女在河边开设作坊而得名,后因附近西淠河上有“小石童眼”、“大石童眼”,由刘婆集演变为流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流波镇
- 地理位置:县境东部
- 面积:2.3平方公里
区域介绍
流波镇,明代属六安州龙泉乡四十一都新义社,清代为六安县流波镇石童上、石童下两保。一九二九年六霍起后,流波镇划为“霍山县流波市郊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在此成立。后又复归六安县。一九三三年八月划归流波镇,一九三三年八月划归立煌县,抗日战争时期为立煌县二区。自一九四九年起属金寨县流波区,一九五七年以后,属青山区。 流波镇俗称“流波石童”。六安州志(同治版)载为“刘婆石童”。据当地民众介绍,明末,六安西乡迭经战乱,兵灾之后,先有湖北、英山的陈、高两姓米到这里,在一路口处设店,人称“陈高集”(即后来流波镇的上店子)。之后,又有外地一姓刘妇女进山寻子流落至此,随在西边近河处开一作坊,遂聚户为市,称为“刘婆集”。迨至清朝乾嘉年代,陈刘两集屋宇相接,形成一个山乡集镇。因此镇附近有山水击石形成的石童眼,故又称为“刘婆石童”。石童,石貌也,与“撞”音同义别。又因石童眼飞流涌波,遂演称为“流波石童”。设镇后即称为流波镇。流波镇集市形成的确切时间无从细考。据传,清代前期,淠河上游的茅坪街和苏州城(苏口)被水毁后,流波才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山乡集镇。全镇面积约六平方华里,解放前人口约五千,商户约六百户。街市除上店子外,正街有东西南北四条,北街较长,商业多聚于此。清同光时期,为流波镇发展的鼎盛时期。曾设“招垦局”,动员邻省客民移垦于此。随后,湖北、皖南、江西有大批商人、农户迁徒此地。因此,居民中湖北人约占半数(多为英、罗、蕲、黄籍),皖南及近江地区的旌(德)、青(阳)、潜(山)、太(湖)人约占百分之三十,江西人约占百分之十,皖北与河南人约占百分之十。湖北人多操手工业及土特产品运销,江南与江西人多营京广杂货,潜、太人则多从事于水运。
会庙
全镇建有五大会庙(馆),除东岳庙为镇民集资所建外,帝王庙、关帝庙、大王庙、万寿宫分别为湖北、皖南、太湖和江西客民所建。各会庙(馆)都有公产,供做会之用。东岳庙多作屯兵之所,余庙或毁于兵灾,或作学校、戏场之用。
现响洪甸水库

成为淹没区
流波镇、麻埠镇与金寨镇,称为我县三大古镇。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修建后,三镇均成为淹没区。由于我县古无县誌,又迭经战乱,古镇资料大都无案可稽,所述大都依据老年人回忆材料。
地图信息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张沖乡康乐山庄附近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