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

2021-03-17 07:00:02 百科
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

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

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畜共患病。在钩体血症基础上,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根据胸部X片病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心肺功能表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
  • 病原学::钩端螺旋体
  • 传染病::是
  • 疫苗预防::否
  • 就诊科室::传染科

临床症状

肺出血型
肺出血型肺出血型
肺出血型。败血症出现3~5日,开始咳嗽,痰带血丝。患者面色苍白,心慌烦躁,呼吸、心率加快,肺湿啰音进行性增多,此为肺大出血先兆。数小时内可发展至面色极度苍白、唇发绀、肺满布湿啰音。咯血频作,若未能控制,可发生口鼻大量涌血,呼吸困难或因呼吸道为血块梗阻而窒息。③黄疸出血型。发病3~6病日,开始出现黄疸,肝肿大伴压痛。黄疸于10病日左右达高峰,重者可发生肝坏死。重症常有鼻衄、皮肤黏膜出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尿中常见细胞、蛋白、管型。重者尿少、尿闭,发生尿毒症、酸中毒。④脑膜脑炎型。发病4~7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脑脊液细胞数稍增多,蛋白轻度增加,可分离出钩体。少数重症患者呈现脑炎症状,发生昏迷、惊厥,甚至循环、呼吸衰竭

病理改变

肺脏 肺部的主要病变为出血,以瀰漫性出血最为显着。是人体对毒力强、数量多的钩体所引起的全身性强烈反应,有时类似超敏反应。肺瀰漫性出血的原发部位是毛细血管,开始呈少量点状出血,后逐渐扩大,融合成片或成团块。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肺组织毛细血管完整,但极度充血、淤血以致溢血(并未见到明显血管破裂现象)。支气管腔和肺泡充满红细胞,部分肺泡内含有气体,偶见少量浆液渗出。肺水肿极少见。肺出血呈瀰漫性分布,胸膜下多见。超微结构发现大部分肺泡壁毛细血管微结构清晰,可见少量内皮细胞原质呈支状突起;有的线粒体肿胀,变空及嵴突消失。在变性的内皮细胞内有时可见变性的钩体;偶见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溢出。肺比正常重1~2倍,外观呈紫黑色。切面呈暗红色。切开时流出暗红色或泡沫状血性液体,气管或支气管几乎全为血液充满。 当肺内淤积大量血液时,使血管壁持久缺氧,如果再合併心肺功能障碍,更促进肺瀰漫性出血发展

肺出血型
肺出血型肺出血型

实验室检查

⑴血象: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⑵病原分离: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柯索夫培养基,分离钩体。 ⑶血清学检查:①凝集溶解试验,效价1∶400以上为阳性;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②乳凝试验、反向乳凝试验可作快速诊断

临床分型

⑴普通肺出血型:临床与钩体血症类似,伴有不同程度咯血或血痰,胸部体徵不显,X片显示轻度肺部病变(肺部纹理增加),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转为肺瀰漫性出血型。
⑵肺瀰漫性出血型(肺大出血型):在钩体侵入人体后,经过潜伏期和短暂的感染早期后的2~3天,突然出现面部苍白,以后心率和呼吸增快,心慌,烦躁不安,最后进入循环与呼吸功能衰竭。双肺布满湿罗音,咯血进行性加剧,但也可无咯血。主要为广泛的肺脏内部溢血。病人在临终时大量鲜血从口鼻涌出,直至死亡。如能及时套用青霉素和氢化考的松治疗,多数患者可获转机,3~5天内自觉症状改善,体徵亦迅速缓解,肺部病灶多在2~4天内可完全消散。据华西医科大学对本型的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毒物质的超敏反应。其理由是:①临床上来势猛,恢复也迅速,肺部病灶消失快,没有血管破裂现象。提示大出血为充血、瘀血和溢血的严重后果;②激素治疗有特效;③凝血机制正常,没有DIC现象,不需要抗凝治

肺瀰漫性出血型分期

①先兆期:患者面色苍白(个别也可潮红),心慌,烦躁。呼吸、心率进行性加快,肺部逐渐出现罗音,可有血痰或咯血,X线胸片呈纹理增多,散在点片状阴影或小片融合。
②出血期:如未及时治疗,可在短期内面色转极度苍白或青灰,口唇发绀,心慌,烦躁加重,呼吸、心率显着加快,第一心音减弱或呈奔马律,双肺湿罗音逐渐增多,咯血不断,X线胸片点片状阴影扩大且大片状融合。
③垂危期:若未能有效地控制上述症状,患者可在短期内(1~3小时左右)病情迅速进展,由烦躁不安转入昏迷。喉有痰鸣,呼吸不整,极度发绀,大口鲜血连续不断地从口鼻涌出(呈泡沫状),心率减慢,最后呼吸停止。

鉴别诊断

1.肾功能衰竭型 临床症状以肾脏损害较突出,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尿闭,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酸中毒。氮质血症一般在病期第3天开始,7~9日达高峰,3周后恢复正常。本型无黄疸,故易与黄疸出血型的肾功能衰竭鉴别。严重病例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2.脑膜脑炎型 在散髮型无菌性脑膜炎病例中,钩体病脑膜炎型约占5%~13%。临床上以脑炎或脑膜炎症状为特徵,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呕吐、腓肠肌痛、腹泻、烦躁不安、神志不清、颈项强直和阳性的克氏征等。在免疫期前脑脊液中细胞数可以不高,一般10~几百/mm3,偶尔可达1000/mm3;蛋白反应呈弱阳性;糖和氯化物往往正常。临床上类似于无菌性脑膜炎
3.黄疸出血型 原称外耳病,多由黄疸出血血清型钩体引起。临床以黄疸出血为主,病死率较高。本型可分为3期,即败血症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于病后3~7天出现黄疸,80%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常见有鼻衂、皮肤和黏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而死亡,少数患者在黄疸高峰时同时出现肺大出血,但不知无黄疸型的肺大出血急剧兇险。本型的肝脏和肾脏损害是主要的,高胆红素血症,一般总胆红素超过正常5倍以上,而AST很少超过5倍以上。70%~80%的病例累及肾脏,肾脏变化轻重不一,轻者为蛋白尿、血尿、少量白细胞及管型。病期10天左右即趋正常。严重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少尿或无尿、酸中毒、尿毒症昏迷,甚至死亡。肾功能衰竭是黄疸出血型常见的死因,约占死亡病例的60%~70%。本型20%~30%的病例尚可出现脑膜刺激症
4.流感伤寒型 多数患者以全身症状为特徵。起病急骤,发冷,发热(38~39℃)头痛,眼结膜充血,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为显着,并有鼻塞、咽痛、咳嗽等。临床表现类以流行性感冒、上呼吸感染或伤寒。无黄疸,也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正常,肺无明显病变。是早期钩体血症症状的继续。自然病程5~10天。也有少数严重病人,有消化道、皮肤、阴道等处出血;部分严重病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噁心、呕吐、腹泻。可有低血压或休克表现

治疗措施

一)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硷平衡;出血严重者应立即输血并及时套用止血剂。肺大出血者,应使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套用镇静剂
二)抗菌治疗 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套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
三)后发症治疗 一般多採取对症治疗,可取得缓解,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加速恢复

预后

本病因临床类型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因而预后有很大的不同。轻型病例或亚临床型病例,预后良好,病死率低;而重症病例如肺大出血、休克、肝肾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中枢神经严重损害等其病死率高。本病的平均死亡率10%左右。如能在起病2日内套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则病死率可降至6%以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