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沈家门第三国小

2020-12-09 15:07:48 百科
沈家门第三国小

沈家门第三国小

沈家门第三国小(Shenjiamen No.3 Primary School)创立于1941年8月,现位于沈家门荷里路12号。学校以“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为办学目标;以“文明、乐学、发展”为校风;以“求实、探索、奉献”为教风;以“博学、善思、明理”为学风。近几年来,先后获得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市素质教育示範学校,市电化教育达标学校,市教师基本功训练先进集体,市示範性家长学校,市群体师德创优学校,区行风建设先进集体,五年来连续保持区级文明单位称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沈家门第三国小
  • 外文名:Shenjiamen No.3 Primary School
  • 创立时间:1941年8月
  • 位于:沈家门荷里路12号

学校简介

沈家门第三国小以“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为办学目标;以“文明、乐学、发展”为校风;以“求实、探索、奉献”为教风;以“博学、善思、明理”为学风。
建校62年来先后有20位校长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有200多名教师默默无闻育桃李芳天下,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发展历史

60年前,由旅法归侨洪永川,向其义父南洋华侨富绅卢玉成募集办学经费6.4万银元,拟在沈家门办一所中学和国小,并要求命名“克昌”,以志纪念其先翁卢克昌。后因抗战爆发,存在上海银行之款被日寇冻结,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只得借用天主堂余屋于1941年创办“沈家门私立克昌国小”,洪永川先生为校董,聘请天主教神父姚元中为校长。当年招生120名左右,设初小四个班,教学内容注重德、智、体,不教日文。开办后校誉斐然,学生逐年增加,成为六年制完全国小,至抗日战争胜利,学生已达300余名。1953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沈家门第三国小”,有班级8个,教师11名,学生340名。
抗战胜利后,设在荷叶湾羊府殿的鄞县东钱湖同乡会,为解决其渔民子弟入学,在羊府殿内开办了“私立鄞湖国小”,教师6名,学生160余人,开设1-4年级四个班,1953年改名为“沈家门第四国小”。1952年2月与沈家门第三国小合併,迁至荷外里坑马家祠堂为三小分部(1-3年级),三小为本部(4-6年级),(1958年8月——1959年7月)分部曾被命名为“沈家门第五国小”。 1959年8月两校合併为沈家门第三国小,全校共有19个班,900余名学生,24名教师。
1964年由上级拨款1.5万元,把在荷外里坑的原沈三小分部畚斗型旧平房拆除正中部分,改建成两层教学楼,计有8只教室,中间2只小办公室,留下东西两边旧房仍继续使用,直到2000年全部拆除。
1972年在国小基础上附设国中四个班,学生200名,1980年附中停办学生转入沈家门第二初级中学。1973年全校共有27个班,学生1500余名,教师近50名,因学校规模过大、校舍分散,把原沈三小分部马家祠堂的民办班、舟山水产公司子弟学校合併另立一校,命名“沈家门荷外国小”。附设国中班两个,学生100名,后国中停办学生转入沈家门第二初级中学。1983年原沈三小校址划给共青团普陀县委,兴建了普陀县青少年宫。是年由县政府拨款12万元,在荷外国小的后操场新建了四层教学大楼一幢,学校占地面积1267平方米,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1984年8月沈三小迁到荷外国小合併成为现在的沈家门第三国小。2000年由区、镇政府拨款250万元,动拆学校周围民房和拆除旧校舍,在原教学大楼西首新建了五层综合大楼(名曰海艺楼)。

发展现状

学校现有建筑面积3343平方米,生均5.2平方米。校内有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另有音、体、美、劳、图书阅览各室配套齐全,实现了校园计算机网路管理,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所授荣誉

在教育方针指引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先后获得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市素质教育示範学校,市电化教育达标学校,市教师基本功训练先进集体,市示範性家长学校,市群体师德创优学校,区行风建设先进集体,五年来连续保持区级文明单位称号。教师、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达130多人次,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