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金塘镇大路尾村,是茂南区金塘镇南塘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
大路尾村位于金塘圩的东面,距离金塘圩1.2公里,106乡道从村中经过,交通便利。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短夏长。
全村户籍人口有三百左右。
该村由金塘镇文林村陈氏两支不同的族裔迁徙而至,一支是辉山公后裔,一支是竹庵公后裔,后两支族裔一起组成瓜塘村,后在民国年间村名改为大路尾。
种植农业和外出打工、经商,是该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如今该村已实现通电、通电话、通网路、通自来水。
该村的年例是正月十五,该村保留的传统习俗还有做福、做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大路尾村
- 外文名称:Da Lu Wei village
- 别名:瓜塘村
-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
- 下辖地区:高村、低村
- 电话区号:0086--0668
- 邮政区码:525025
- 地理位置:N21°45′08″,E110°50′57″
- 人口:户籍人口300左右
- 方言:粤语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 姓氏堂号:陈氏(颍川堂)
- 村民民族:汉族
村名由来
在民国建立之前,大路尾村的原名叫瓜塘村。
从文林垌看大路尾村

民国成立之后,修了一条由圩镇通向东面的大路,由于当时的政府资金不足,加上民众贫困,大路修到该村村边东侧的一条小溪边就停工了,附近的民众称之为大路尾,久而久之,瓜塘村的名字很少有人叫起,而大路尾的名字则被大家接受。
新中国成立后,大路尾村的名字正式成为政府认可和登记的自然村名字。当然,那条大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乡道续修,一直往东延伸,大路尾村再也不是位于大路之尾。
地理近邻
经纬度位置:位于北纬21°45′09.19″,东经110°50′58.12″。
卫星地理图

东临坡心村,东南临程屋村,南临为标坡(原坡心村的畜牧场),西临光松林村和板坡村,西北临林屋黎屋村,北边是广阔的平原,东北临文林村。
大路尾村的建筑群落分成两部,位于106乡道南侧的部分被称为高村,位于106乡道北侧的部分被称为低村。
地属沿革
明朝年间,以及满清初年至同治时期,瓜塘村属高州府茂名县延五都;满清鹹丰年间,瓜塘村属高州府茂名县文田分局金塘乡;光绪年间至满清末年,属茂名县茂南局金塘团;
村景1

民国初年,属高州府茂名县文田乡,开始修一条小路,小路修至瓜塘村,大路尾村名字开始出现;
民国元年(1912年),撤高州府,大路尾村属高州绥靖处(后改名高雷道、南路绥靖专员公署等)茂名县文田乡;
1936年,广东省第七区茂名县文田乡与金塘乡并存,大路尾村属金塘乡;
1941年,属广东省第七区茂名县二区文田乡(乡公所在金塘墟);
新中国成立初期,茂名县先后属南路专区、高雷专区、粤西行署、湛江专区,大路尾村属茂名县二区文田乡;
1950年5月,属茂名县三区(区府设在公馆墟)文田乡;
村景2

1953年茂名县农村划为21区261乡,大路尾村属茂名县十区(金塘墟);
1957年12月,茂名县改设34乡1镇,大路尾村属茂名县金塘乡;
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茂名工矿区市,1959年茂名市(县级)成立,茂名市与高州县并立,期间,大路尾村属茂名市金塘人民公社;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茂名市由省直管,辖信宜、高州、电白、化州四县,金塘人民公社改为金塘区,大路尾村属茂名市金塘区;
1985年茂南区成立,大路尾村属茂名市茂南区金塘区。
1987年金塘区改为镇,大路尾村属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
气候特徵
大路尾村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短夏长,阳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小时),热量丰富,年均气温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
有洪涝(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风、颱风、乾旱等气象。
人口语言
除了嫁进该村的女姓村民外,大路尾村姓氏单一,皆姓陈,村民全部是汉族,广府民系。户籍人口在300左右。母语为粤语。
文林陈氏族谱

历史源流
祖先足迹

祖先源自河南颍川郡,由于人口发展、升官发财、被贬谪官迁居,或者为了躲避战乱和灾荒等各种原因,迁徙各地。唐朝时,吾族有先祖进士自汴梁(今河南开封)到南雄讲学授业,于是定居于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
1942年版族谱序文记载,惠臣始迁东莞南栅村。
(三世祖陈文川公版本族谱序文)宋朝度宗登基继位后,宰相贾似道权势日增,鹹淳九年(1273年),珠玑巷发生癸酉岁乱,民众被迫离开四处逃生。鹹淳十年(1274年)正月,始祖陈迪公(公,乃尊称,不是名字)携家眷乔迁至广州府东莞县南栅村,开基传嗣数代,子孙亦农亦工、为士为商。
也有另一说法,迪公非避战乱,是在广州游宦(当官)之后,搬迁至东莞南栅村。1863年版、1902年版、1942年版族谱序文均有记载,却没有说明是何年迁至东莞。
兴祥分支迁居于东莞龙眼村,本族分支居于南栅村。南栅陈氏一脉子嗣偏少,族亲增长缓慢,直到九世人口才变多。南栅濒海田地湫隘,非子孙长久繁衍之地,陈帅养(即陈翠庵,1462-1527)和陈帅保(即陈竹庵,1471-1549)遂与族人商量搬迁。
本立分支回迁东莞南栅万家灶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陈帅养、陈帅保兄弟二人变卖所有家产田地和出售旧有祀田佛子凹,带子携侄离开东莞,然后前往高州府茂名县,考察田畴宽广之地,对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后,选择风水宝地文林居住;于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在茂名县(延五都是明清时的行政区划地名)。自此,陈氏族人在文林村这一片热土上开荒垦殖、开枝散叶。
另,陈琳公(翠庵公的堂兄弟)跟随族人搬迁到文林村之后,有一名后裔名陈本立,迁回东莞万家灶。
文林陈氏
因宗族的发祥地为茂名市金塘镇文林村,故称“文林陈氏”,其后裔分布于茂名市、湛江市等四十多个自然村落,甚至有族人远迁阳江市、韶关市,乃至迁至广西、海南、香港、台湾、美国。文林陈氏在粤西大地的繁衍生息五百多年,族人的迁徙遍布五湖四海,但彼此间依然保持着联络。文林陈氏族谱由翠庵公长子陈士忠(东野)公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始创,经历数次重修。1991年,文林陈氏宗亲大修族谱,以民国时期的旧有版本为基础,将文林村族人和分散于各地族人的名字共同汇总,分册装订印刷,每村至少都有一套。时隔二十年之后,于2016年再次重修族谱。
从文林村迁出的族裔子孙,迁至地有如下地点:
金塘镇文林村、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村、金塘镇陈屋村、金塘勒角塘村(立角塘)、金塘山溪湴村(山溪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