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

2021-02-23 06:24:15 百科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的河间地块上,一般地面海拔1600~2200m,境内地形相对高差400~600m。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光叶珙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1398.22hm2。保护区按照功能性差异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个功能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贵州省纳雍县文昌街道办事处桂花社区小湖坝
  • 气候:北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
  • 级别:省级
  • 区域面积:11398.22hm2
  • 保护对象:光叶珙桐
  • 管理单位: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批准文号:黔府函[2014]6号

历史沿革

2013年3月,纳雍县委託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为保护区编制了总体规划;
2013年10月,总体规划通过毕节市专家评审;
2013年11月,经贵州省环保厅组织专家实地踏勘和全省专家论证后,于2014年1月成立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地质基础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地质构造单元为黔北台隆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的南缘,特点是平顶山及台状山(或喀苦瓜特溶帽山)地貌发育。保护区内出露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岩性变化複杂,东、醒两部地层岩性差异明显。区内地质构造複杂,断裂褶皱发育,北东东向走滑裂占有醒目的地位。

地貌概况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的河间地块上,和般地面海拔1600~2200m,境内地形相对高差400~600m。两河之间的分水岭从保护区南部通过,沿金竹林、平子上、三岔河、中岭一线呈东西向曲折延伸,其海拔高程一般>2000m,东部四楞山最高海拔为2217m,西部中岭最高海拔为2331m。保护区内有喀斯特与侵蚀剥蚀两大地貌类型,两者之间相互穿插分布。东部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广泛,地貌组合形态以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山地为主,其间喀斯特谷地、洼地十分发育,溶蚀漏斗、溶洞、地下河、伏流等频繁可见。喀斯特地貌之间有高大的侵蚀剥蚀山地凸起,其中以四楞山及大坪箐一带的侵蚀剥蚀山地分布较广。西部锓蚀剥蚀山地大面积分布,其间散布高耸的喀斯特溶帽山——覆盖在侵蚀山地顶部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如杉木箐、蚂蝗箐峡谷沿岩的喀斯特峰林即是。

水文水质

水资源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六冲河与三岔河的河间分水岭地带,河源区的汇水面积小,因而河流都比较短小。分水岭以北发育纳雍河及木城河两条河流,区内分别长约21km、16km,两者向北、东方向径流汇入六冲河,其流域範围占据保护区80%以上的地面。分水岭以南主要发育蚂蝗箐河,区内长约12km,向南径流汇入三岔河。保护区的这些河流均属雨源性河流,水力坡降较大,具有暴涨暴落的水文特性。根据区域水文资料,该区年平均径流模数为18.9L/S.km2,年平均径流深596mm。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範围内有吊水岩水库、大海坝水库。吊水岩水库库容250万m3,水面面积239760m2;吊水岩水库为纳雍县城区生活用水备用供水水源。大海坝水库库容38.5万m3,水面面积31434m3;大海坝水库主要是灌溉农田供水水源。
水质
根据贵州省毕节地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对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範围内的吊水岩水库、大海坝水库等水库的主要水源源头取水样进行水质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水样中无污染物,水质的PH值在7.0左右,不存在天然污染源,无色、无味、不浑浊、清洁、透明,天然水资源中主要污染物铁、锰、汞、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微量元素无一超过标準,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準》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準。

气候条件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属北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拔1800m以上的山区属暖温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4℃~15.1℃,年最高气温35.6℃,年最低气温-15.1℃,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4062℃。冬季雨雪凝冻大。该区年均绝对湿度在9.9~14.8hpa之间,年降水量1062.1mm~1440.0mm。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其中4~9月降水量最多,占全年总量的80%~86%,并且常有暴雨发生;冬季降雨量最少,仅占全年总量的32.5%~54.9%。这些气候特徵使区内地表地下径流丰沛,水资源天然补给量的丰、枯季节变化十分明显。风向受大气环流影响,冬半年以东北风和偏北风为主,频率占全年风向的30%;夏半年以南风和西南风为主,频率占25%;静风频率占36%。

土壤条件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成土母岩有砂页岩与碳酸岩。土壤以黄壤为主,有少量黄棕壤、紫色土,其分布特徵为:山脊多为硅铁质黄壤,粘重,PH值5.5~7.0之间,土层厚度0.5m左右,局部侵蚀沟槽及低洼地段可达1m以上;山中部或中上部多以硅铝质黄壤为主,土壤剖面结构相对完整,是保护区内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地带;紫色土斑块状嵌合其中,多分布于碳酸岩出露地带,土层相对瘠薄。保护区中小湖坝片区的土壤主要为酸性土壤,pH值在3.72~5.44之间变动,有机质13.8~79.7g/kg;部分区域土壤属酸性土壤,PH值5.5~6.5,有机质5~75.9g/kg;另有部分区域土壤为中性土壤,PH值6.5~7.5,有机质2.9~75.9g/kg。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中杉木箐片土壤多为腐殖土,土壤为黄壤,PH值5.5~7,属微酸性,有机质多在22.7~45.7k/kg之间,成土母质为黄土母质,排水能力强。有少量黄棕壤,PH值在3.5~7.5之间,大部份土壤为强酸性、酸性,少部份为中性,有机质2.9~75.9g/kg,成土母质为黄土母质、破积物及砂岩类残积物,排水性较强。

空气品质

根据毕节市环境监测站对纳雍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小时平均浓度为130-150μg/m3、日平均浓度为20-45μg/m3;二氧化氮(NO2)小时平均浓度为178-190μg/m3、日平均浓度为60-75μg/m3;一氧化碳(CO)日平均浓度为3.88-3.96m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38-45μg/m3;总悬浮颗粒(TSP)日平均浓度为108-113μg/m3。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GB3095-2012《环境空气品质标準》一级标準。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71.5%,空气清纯新鲜,根据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空气负氧离子平均达5000-35000个/cm3左右,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

区域範围

核心区

杉木箐核心区
由于杉木箐南侧植被原生性较好,有大量光叶珙桐集中分布,同时还有鹅掌楸、水青树等珍稀保护植物和猕猴、白腹锦鸡、斑头鸺鹠、贵州疣螈等珍稀保护动物分布,没有居民点分布,无人为活动干扰,生物多样性丰富。因此,将此区域区划为核心区,面积906.86hm2
斗篷箐核心区
位于保护区南部,小湖坝片西部,因为在斗篷箐原生植被保存较为完好,有大量光叶珙桐、十齿花集中分布,同时有红豆杉、西康玉兰、鹅掌楸、连香树和领春木等珍稀保护植物和猕猴、游隼、斑灵狸等珍稀保护动物分布,没有居民点分布,无人为活动干扰,是保护区南部光叶珙桐分布最为集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因此将此区域区划为核心区,面积918.6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0.1%。
刺沖核心区
位于保护区南部、小湖坝片南中,原生植被保存较好,光叶珙桐分布较为集中,同时有红豆杉和十齿花分布,但被中寨村、补作村和纳六路将其与其它光叶珙桐集中分布区分割开来,因而只能将本片区划为单独的核心区,面积为293.55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6.4%。
白勒大箐核心区
位于保护区南部,小湖坝片东南部,是保护区中原生植被存最完好的区域,光叶珙桐分布十分集中,同时有红豆杉、香果树、连香树、十齿花等珍稀保护植物和贵州疣螈、白腹锦鸡、小灵猫等珍稀保护动物分布,是保护区南部光叶珙桐分布最为集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被中寨、果支、坐勒等村寨和纳六公路将其与斗篷箐、刺沖核心区分割开来,面积为2446.56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53.6%。
核心区总面积为4565.5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1%。核心区採取封闭式的绝对严格保护,除经过批准的科学研究,生态监测等活动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主要任务是保证其生态系统质量不受人为干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衍,保持其物种多样性,成为所在地区的一个遗传基因库。核心区内现居住有120人,有耕地10.93hm2

缓冲区

在保护区4片核心区外围根据自然地势,扩展300~500m範围形成环形缓冲带。西南部杉木箐核心区外围缓冲区面积为355.37hm2;南部斗篷箐核心区外围缓冲区面积为372.59hm2;南部刺沖核心区外围缓冲区面积为141.56hm2;东南部白勒大箐核心区外围缓冲区面积为1423.63hm2
缓冲区总面积2293.1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1%。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是阻隔外界干扰核心区的重要屏障,起到防止外来不良因素对核心区资源的影响和防止核心区动物资源外流的作用,缓冲区可以适当开展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及标本採集,严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缓冲区居住有224人,耕地16.36hm2

实验区

将保护区内位于缓冲区外围,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原生性差的区域划为实验区,保护区内集体的土地、村寨附近划为一般实验区,光叶珙桐王附近区域划为旅游小区;实验区总面积4539.5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8%,居住有8084人,有耕地182.01hm2。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进行适度利用,合理开展科研、生产、教学、实习、生态旅游等活动,探索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高保护区科研及自养能力。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贵州西部(偏乾性)常绿阔叶林及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云贵水韭和十齿花等珍稀植物;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叶珙桐群落;
六冲河的水源地。

植物资源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地还性植被为贵州西部(偏乾性)常绿阔叶林,但由于海拔较高,主要发育生长的是以壳斗科的丝栗栲(Castanopsisfargesii)、硬斗石栎(Lithocarpushancei),樟科川钓樟(Linderapulocherrimavar.hemsleyana)、山鸡椒(Litseacubeba)、新木姜(Neiolitseaaurata)、山茶科的西南红山茶(Camelliapitardii)等为主要优势种的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按照生态外貌,将该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植物种类有277科772属1857种。其中大型真菌33科71属173种和变种、苔藓植物51科96属261种(包括贵州两个新记录种)、维管植物191科602属1403种。珍稀濒危植物17科34属4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云贵水韭、红豆杉、光叶珙桐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西康玉兰、连香树、榉木、十齿花、香果树等3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23种,贵州省重点保护树种6科7属7种,特有植物有纳雍水青冈、纳雍槭。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

动物资源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区现已记录野生脊椎动物26目56科174种,其中,两栖爬行动物2纲3目8科16属20种。其中贵州疣螈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棘腹蛙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易危级动物,灰鼠蛇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的濒危级动物,紫灰锦蛇指名亚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易危级动物。
兽类38种,隶属8目17科32属,约占贵州兽类总数142种的26.76%。有中国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豺、斑灵狸、小灵猫、黄喉貂等6种。
鸟类11目20科68属10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黑]鸢、松雀鹰、普通鵟、游隼、红隼、白腹锦鸡、斑头鸺鹠等7种。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路径,每年10-12月份,成百上千的白鹭飞越自然保护区上空,是侯鸟迁徙途中的“服务区”。
昆虫种类较为丰富,共有14目110科418属548种。其中贵州新纪录种25种。蜘蛛类动物19科57属86种,发现蜘蛛类新种1个、即纳雍小弱蛛。

管理措施

资源调查

2012年,贵州省林业厅、省林堪院联合组织了植物学、动物学、大型真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收集整理前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为期7天的综合科学考察及近一年的多次补点考察,初步摸清了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编制了《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根据科学考察成果显示,佛顶山各类生物总量达266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达43种。

体系建设

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站二级保护管理体系,共拟建1个管理局、5个管理站、4个防火了望塔,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保护管理网路,覆盖全区,并充实保护管理人员,加强保护管理工作。

开发利用

生态旅游在小湖坝实验旅游小区中开展,主要建设电瓶车道、木栈道、游步道和观景亭台等生态旅游设施,建设中以自然为主,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充分考虑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建设规模。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
资源合理利用项目布局在实验区内,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种植项目如药用植物基地、珍稀种苗繁育基地及林下种养殖等。通过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带动纳雍县其它景区旅游发展,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旅游发展机制,共同促进纳雍县,特别是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经济社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

生态价值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较丰富,组成种类较多,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且有较大面积的西南绣球、小果蔷薇、杜鹃等灌丛、草坡等不同演替阶段,因此该自然保护区为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地。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与十齿花的分布广,种群数量大、结构多样,其中光叶珙桐集中分布面积堪称全国之最,是研究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基地。同时该区域内有大面积的观赏植物如西南红山茶、多种高山杜鹃、扁刺峨眉蔷薇等植物分布,为这些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野外研究基地。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留存了中国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光叶珙桐林和数量最大的云贵水韭种群及大面积集中连片分布的十齿花林,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另外,保护区还分布有贵州特有的种子植物11科12属13种,其中草本2种,木本11种。保护区的特有种有2种,即纳雍水青冈(Fagus.lucidavar.nayonia)、纳雍槭(Acernayongense)。保护区是我省生物种类较富集的地区,这些生物携带着大量生物遗传信息,是中国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地方特有种的生物遗传信息是中国弥足珍贵的遗传资源,在遗传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植物种类丰富,而且资源植物也相当丰富,有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澱粉植物、纤维植物、油料植物、芳香油植物、鞣料植物、染料植物、树脂与树胶植物、材用植物和观赏植物,这些资源植物开发价值极高。另外,保护区还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很大。所以,保护区在经济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