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禅茶,湖北省黄梅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黄梅禅茶条索挺直、细秀、显毫。色泽翠绿尚润。嫰香持久,鲜醇爽口。汤色清澈明亮。叶底翠绿明亮匀整。
2012年12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纪山龙米”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黄梅禅茶
- 外文名:Huangmei Zen tea
- 产地名称:湖北省黄梅县
- 品质特点:条索挺直、细秀
-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第224号公告
- 批准时间:2012年12月27日
产品特点
黄梅禅茶条索挺直、细秀、显毫。色泽翠绿尚润。嫰香持久,鲜醇爽口。汤色清澈明亮。叶底翠绿明亮匀整。
品级 | 理化指标含量 | ||||
水分% | 总灰分% | 碎茶% | 水浸出物% | 粗纤维% | |
特级茶 | ≤6.0 | ≤6.5 | ≤1.0 | ≥38.0 | ≤13.0 |
一级茶 | ≤6.0 | ≤6.5 | ≤2.0 | ≥36.0 | ≤14.0 |
二级茶 | ≤6.0 | ≤6.5 | ≤3.0 | ≥34.0 | ≤14.0 |

产地环境
黄梅禅茶产自湖北省黄梅县,黄梅县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状倾斜,北部山地属大别山余脉,中部为丘陵及垄岗平原,中南部为湖泊,南部为滨湖沉积平原和沿江沖积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县总面积78%。
黄梅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暖,年降水量1270毫米,年均气温16.8℃。境内气候有明显地过渡性特徵,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乾,适宜种植茶树。
黄梅禅茶

历史渊源
黄梅县是历代贡茶和禅茶的重要产地;
唐朝天宝六年(747年),茶圣陆羽察访了黄梅禅茶产地,对当地的茶事茶俗进行考察,并载入了他的名着《茶经·八之出》中:“蕲州茶生黄梅山谷。黄梅茶是历代禅师坐禅、待客必备之饮品,因此茶源于古代老祖、四祖、五祖寺中禅人所采煮的山茶,故而名曰“黄梅禅茶”;
20世纪90年代,黄梅县将江西云居山茶移植到太行山区河北灵寿县培育成林。
黄梅禅茶

生产情况
截至2016年底,湖北省黄梅县茶树种植面积1.5万亩。
黄梅禅茶

产品荣誉
2012年12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黄梅禅茶”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黄梅禅茶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黄梅禅茶产地範围为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大河镇、停前镇、柳林乡、杉木乡、苦竹乡、挪步园管理处等7个乡镇管理处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 品种
黄梅地方群体种等适宜加工黄梅禅茶的中小叶茶树良种。
- 立地条件
产地範围在海拔300至1200米;土壤类型为黄棕壤、砂质壤,有机质含量≥1%,土层厚度≥50厘米,土壤pH值5.0至6.8。
- 栽培管理
育苗:无性繁殖。
种植:栽植时间为2月至3月或10月至11月,栽培密度控制在6至9万株/公顷。
施肥管理:以有机物为主,每667平方米(亩)施有机肥500千克以上。
修剪:幼龄茶园分年度在早春进行3次定型修剪,成年茶园每年1次轻修剪。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 採摘
採摘时间:4至6月;8至9月。
採摘标準:
(1)特级茶:採摘标準为100%单芽。
(2)一级茶:採摘标準为100%一芽一叶初展。
(3)二级茶:採摘标準为一芽一叶初展≥50%。一芽二叶初展≥50%。
採摘方法:手工採摘。
- 加工工艺
工艺流程:
(1)特级茶加工工艺:由杀青→炒二青→炒三青→烘乾→精选五道製作程式组成。
(2)一级茶加工工艺:由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烘乾→精选六道製作程式组成。
(3)二级茶加工工艺:由杀青→捻揉→炒二青→烘乾→精选五道製作程式组成。
工艺要求:鲜叶必须进行摊晾,摊放厚度不超过5厘米,鲜叶失水率应控制在15%至20%之间,杀青时投叶量150克至200克,锅温100℃至120℃,按照“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原则选择不同的杀青温度和时间。造形时按照先高后低的原则调整温度,进行理条、整形。烘乾后乾茶合格率≤6.0%。
专用标誌使用
黄梅禅茶产地範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黄梅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誌产品专用标誌”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黄梅禅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