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素质教育论

2021-03-26 07:43:07 百科
素质教育论

素质教育论

基本介绍

  • 书名:素质教育论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页数:282页
  • 开本:32
  • 品牌:人民教育出版社
  • 作者:毛家瑞 孙孔懿
  • 出版日期:2001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07111485

内容简介

《素质教育论》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世界战略格局的转换导致以国民素质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二、继续保持上升势头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三、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方兴未艾
第二节 素质教育提出的意义
一、克服现行教育各种弊端的需要
二、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第二章 人的素质的概念、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 人的素质的概念
一、人的素质的经典定义
二、对人的素质概念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 个体素质结构
一、分析人的素质结构的出发点
二、人的活动结构
三、人的素质结构
第三节 人的素质的特点
一、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
二、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
三、稳固性与发展性的统
四、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
五、共性与个性的统
第三章 群体素质
第一节 人口素质
一、人口素质的内容
二、我国人口素质状况
第二节 劳动者素质
一、劳动者素质的内容
二、劳动者素质的历史演变
三、我国劳动者素质状况
第三节 人才素质
一、人才素质的内容
二、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三、我国人才素质状况
第四节 民族素质
一、民族素质的概念
二、中华民族素质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四章 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概述
第二节 人的素质与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前提
二、人的素质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
第三节 人的素质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人的素质的影响
二、人的素质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第四节 人的素质与社会文化
一、社会文化对人的素质的影响
二、人的素质对社会文化传递与传播的影响
第五章 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念的由来及争议
第二节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
一、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
二、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
三、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一、教育价值的比较
二、教育内容的比较
三、教育方法的比较
四、教育评价的比较
第四节 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三、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四、素质教育的民族性
第六章 素质教育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素质教育目标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标
三、素质教育目标
第二节 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意义
一、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二、以先于实践的预定结果作为教育实践的导向
三、为课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和规範
第三节 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规律
第四节 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原则
二、素质教育目标的分类方法
三、素质教育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七章 素质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生理素质教育
一、体育
二、卫生教育
第二节 心理素质教育
一、发展学生智力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三节 文化素质教育
一、科学素质教育
二、品德素质教育
三、审美素质教育
第八章 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
一、转变教育思想
二、提高教师和家长素质
三、逐步改善教学设施
四、加强学校的营养工作
五、强化学校管理
第二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根据素质教育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二、採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九章 素质教育评价
第一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功能的发展性
二、评价主体的广泛性
三、评价对象的全面性
四、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五、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六、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第三节 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评价
二、教师评价
三、学校评价
后记

文摘

插图:



人参加物质生产过程的主要职能是:(1)以自己的肌力作为动力,运动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2)支配、操纵不同的工具和工作机,并藉助它们作用于劳动对象;(3)安排和调整劳动工具;(4)设计和组织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虽然人在生产过程中仍然需要执行这几种职能,但各种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体力劳动的比重在减少,脑力劳动的比例在增加。人从直接支配工具和工作机转为主要地负责控制工作机,把生产中的一些逻辑思维职能交给技术手段(电子计算机、机器人),使人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同时,设计和组织整个生产过程的职能,即管理生产的职能越来越重要。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劳动增加了创造性成分,并且逐步变为科学性劳动。
至今仍保持着上升势头的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体制、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投资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标準上。一个时期以来,人们谈到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挑战,总是片面地强调智力开发,这当然不无道理;但仅仅强调智力开发,还没有跳出旧的教育质量观的窠臼。因为旧教育质量观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重智而轻德。新知识、新技术固然要学习,智力固然要开发,但仅仅如此,还不能迎接国际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理论上看,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由于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因此,用全面发展的人来代替片面发展的人,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从实际情况看,当前,蓬勃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和世界各国採取的相应对策,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教育。

后记

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后,以提高整箇中华民族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首先在教育界受到广泛重视。从1990年下半年起,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就基础教育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组织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由于工作关係,我们参与了这些研究,并从省内广大中国小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全国各地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因此,这本书如果能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同志以某些启发,那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热心素质教育研究的同行们。同时,由于素质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模式,更由于我们自己的功底不足,本书一定存在若干谬误之处,敬希广大读者指正!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周德藩同志拨冗审阅了本书的清样,并为本书作序。在此,作者谨致衷心的感谢!

序言

面对21世纪世界範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而引发的教育革新浪潮正在各国掀起,革新的焦点是如何培养能够应付未来社会挑战的高质量人才以及如何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保证本国本民族在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一教育革新的浪潮中,我国的教育改革也迈开了自己的步伐。自80年代中期起,中央多次提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问题,并把“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明确规定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最近中央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小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样,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教育转轨的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肩上。
但是,一个时期内,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因而对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感到无从着手。理论上的贫乏,必然导致实践中的迷惘。要顺利地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落到实处,就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为此,从1990年起,我们在省内组织有关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从探讨若干基本概念和调查学校教育现状人手,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及时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转化为全省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转化为全省教育工作者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行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