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简称“空军军医大学”、“四医大”,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医科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试点高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军队培养高、中层次医学专门人才的摇篮。
1941年,八路军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创建;1948年11月,进驻西安,先后更名为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学院;1952年10月,奉中央军委命令,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第五军医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54年,原第四军医大学和原第五军医大学合併组建为第四军医大学。1959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2017年,因中国军队改革,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并对外保留第四军医大学校名。2017年9月,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机关设一办七处,下辖基础医学院、研究生院、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北京)、空军卫勤训练基地,7个专业院系及3所附属医院;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1个、自主设定目录外二级学科10个、交叉学科5个,二级授权学科6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二级(三级)学科69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种类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种类10个;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10;专职院士5人;在校本科生3000多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外文名: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简称:空军军医大学、四医大
- 创办时间:1941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军事
- 属性:211工程
全军2110工程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
空军直属高校
研究生院
国防生 - 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 现任领导:校长周先志(少将)
政委季志宏(少将) - 专职院士:5人
- 本科专业:13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9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5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二级学科15个 - 院系设定:航空航天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军事预防医学系、药学系、护理系、医学心理系、全科医学系、基础医学院等
- 校训:团结 求实 创新 献身
- 校歌:《空军军医大学校歌》
- 校庆日:10月16日
- 地址: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17项)
历史沿革
办学源头
重新设立

合併建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院系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基础医学部 | 基础医学专业 | 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与病原生物学 |
生物学 | ||
航空航天医学系 | 航空航天医学 | 航空航天生理学、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心理学、航空航天临床医学、航空航天卫生与卫生勤务学、航空航天卫生装备学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生物医学工程 | --- |
军事预防医学系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预防医学、营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康复与疗养医学 |
药学系 | 药学 | 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学、生物製药学、药物基因组学、药事管理学 |
中药学 | ||
护理系 | 护理专业 | 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人文护理学 |
医学心理系 | 医学心理专业 | --- |
全科医学系 | --- | --- |
学科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临床医学(自定) |
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 | 基础医学 |
二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 | 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消化系病)、内科学(传染病)、外科学(骨外)、外科学(神外)、外科学(胸心外)、皮肤病与性病学、口腔临床医学、军事预防医学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外科学(整形)、口腔基础医学 |
博士后科研究流动站 | 心理学、生物学 、生物医学工程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西医结合 、药学、特种医学 |
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 | 基础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药学 、 生物学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药学、 心理学 、公共管理 、特种医学 |
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 | 基础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药学 、 生物学 、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药学、 心理学 、公共管理 、特种医学、护理学 |
师资力量
教学建设
- 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
-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 教学成果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201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创新团队 | 第四军医大学消化系肿瘤研究创新团队 |
2011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 |
2011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 |
2010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準 |
2009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套用 |
2008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套用 |
201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心脏病微创外科治疗新技术及临床套用 |
201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XX损伤与防护研究及套用 |
201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国军人精神障碍流行特徵和防治新策略的建立与套用 |
201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脊髓与周围神经损伤关键修复机制及临床救治新策略 |
201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肿瘤分子生物治疗新靶位、新策略、新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套用 |
2010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发生机理与诊治新技术套用 |
2008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特殊军事作业环境缺氧防治新技术及套用 |
2007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战伤烧伤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 |
200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肝癌放射免疫靶向药物及其靶分子HAb18G/CD147的研究和套用 |
200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ER01-02项目 |
2004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颌面战创伤基础及临床救治研究 |
200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活体肝移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
2001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方剂与证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2001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胸部战创伤基础和早期救治研究 |
2001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晚期周围神经损伤退变与修复后再生实验和临床研究 |
2000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全口义齿固位的研究 |
1999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人原发性肝癌病因及发病的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研究 |
1998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肾综合徵出血热病毒在人体的分布及致病机理的研究 |
199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颅脑创伤机理与临床救治研究 |
199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重组合异种骨的系列研究与套用 |
199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医学数据互动式统计分析方法体系研究 |
1988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十指完全离断再植全部成活 |
1987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以早期肌力平衡为主的手术治疗 |
198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与套用 |
2014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雷达式生命探测技术与系列装备 |
2000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微电极边界定位法在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套用 |
1999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三等奖 | 免疫PCR新技术的建立及其在胃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套用 |
1999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三等奖 | 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及其铑催化剂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套用 |
1997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三等奖 | XH-超短波皮肤整形手术仪及临床套用 |
1987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三等奖 | 新型微球重氮乳的研製及套用 |
1987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三等奖 | 口腔多用电测仪及Y型牙科探针 |
1987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四等奖 | 石刻艺术品複製工艺和材料 |
1999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四等奖 | 内脏初级传入中枢联繫的系统研究 |
201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寒冷损伤机制与防治策略 |
2014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航天飞行重力生物效应医学防护关键技术 |
201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次声损伤机制与医学防护研究 |
201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XXX危害与医学防护研究 |
201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中国军人精神障碍流行特徵与防治策略研究 |
201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颌面部战伤缺损仿真修复及功能重建 |
200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用于战创伤救治的组织工程皮肤的基础与套用研究 |
200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徵兵心理检测系统与标準 |
200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GQFSS-A项目 |
2006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高氧液对战创伤救治及缺氧治疗的基础和套用研究 |
2006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我国应徵公民体质调查与徵兵体检新标準的制订 |
200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初级军官胜任特徵及心理选拔研究 |
200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牙种植体研製及在颌面缺损功能修复中的基础及套用研究 |
200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慢性痛外周调製机制的研究 |
199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酪氨酸蛋白激酶Btk在细胞内外与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的研究 |
199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延髓内脏带概念的提出及其结构机能的研究 |
199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肝癌单抗Hab18导向研究及套用 |
1998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核糖核酸的加工修饰及其催化作用 |
199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完全气化的超高频皮肤整形手术仪及临床套用 |
199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流行性乙型脑炎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实验研究 |
199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及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
1996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神经损伤后背根节神经元递调质和受体变化与慢性痛 |
199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era基因表达调控及其产物特性研究 |
1993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外伤性脑水肿发生机理(血脑屏障、钙通道改变)与临床救治研究 |
1992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口腔粘结技术的系列实验研究和临床套用 |
1991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医学数据的互动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的研究 |
1990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骨形成蛋白及单克隆抗体研製与临床套用的综合研究 |
1989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抗胃癌鼠和人单克隆抗体系列的製备及临床初步套用综合研究 |
1987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十指完全断离再植全部成活 |
1985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先天性马蹄足手术治疗的研究 |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 | 西京医院、秦都口腔医学院 |
国家“863”重点实验室 | 西安细胞工程中心 |
全军医学专病中心 | 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唐都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 |
全军医学研究所 | 神经科学研究所、基因诊断技术套用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消化内科研究所、骨科研究所、骨肿瘤研究所、神经外科研究所、眼科研究所、口腔医学研究所、优生优育围产医学研究所、整形外科研究所、皮肤病研究所、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
全军医学专科中心 | 西京医院中医内科中心 西京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微创医学... 西京医院烧伤中心 西京医院器官移植中心 西京医院麻醉中心 西京医院临床检验医学中心 西京医院风湿病诊治中心 唐都医院胸外科中心 唐都医院传染病诊治中心 唐都医院神经内科中心 唐都医院超声医学中心 唐都医院呼吸内科中心 |
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 | 全军脊髓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 全军转化医学与生物製药重点实验室 全军病原微生物防治基础重点实验室 全军航空航天医学重点实验室 全军医学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全军军事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全军电磁辐射损伤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全军肿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全军危重病医学重点实验室 全军骨科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全军脑应激与行为重点实验室 全军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
学术资源
- 综合资源
- 学术期刊
学术交流
文化传统
校徽

校训
校歌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校长 | 周先志(少将) |
政治委员 | 季志宏(少将) |
副校长 | 苏景宽(大校)、张永红(大校)、王生成(大校) |
副政委 | 王有山(大校)、侯培琪(大校) |
历任校长
姓名 | 任职时间 | 姓名 | 任职时间 |
张士涛 | 2015.03-2016.05 | 赵铱民 | 2012.12-2015.03(代校长) |
樊代明 | 2007.05-2012.12 | 陈祥才 | 2004.06-2007.05 |
苏 博 | 1995.06-2004.06 | 陈景藻 | 1991.10-1995.06 |
鞠名达 | 1986.11-1991.10 | 赵长伶 | 1983.12-1986.11 |
杨鼎成 | 1979.09-1983.12 | 郑文甫 | 1978.03-1979.09 |
张录增 | 1975.08-1978.03 | 涂通今 | 1964.10-1975.08 |
张步峰 | 1959.03-1964.10 | 曾育生 | 1954.07-195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