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东傍金城江区,西界凤山县,南傍大化、巴马县,北邻南丹、天峨县,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区130公里。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兰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之美称。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东兰县(壮文:Dunghlanz Yen)
- 外文名称:Donglan County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中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市
- 下辖地区:东兰镇、隘洞镇、长乐镇
- 政府驻地:东兰镇
- 电话区号:0778
- 邮政区码:547400
- 地理位置:广西西北部
- 面积:2415平方公里
- 人口:30.45万人(2013年)
- 方言:西南官话桂柳片,壮语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良风洞风景区
- 车牌代码:桂M
- 行政代码:451224
建制沿革
秦朝,今县地东部属桂林郡地,西部属象郡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地称文兰峒(土名木兰峒),属郁林郡定周(今宜山)县地。
东兰县城鸟瞰

东汉三国时期,今县地属吴国郁林郡地。
晋,属桂林郡龙刚(今宜山)县地。
南朝,沿袭晋制。
梁朝,今县地改属马平郡。
隋朝,属郁林郡。
唐代,今县境分属岭南道和黔中道地域。
五代,今县境属楚。
宋崇宁五年(1106年),纳土归朝,置兰州、文州,属庆远府辖地。
元代,兰州改称东兰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州治今兰阳。境内还有文州、安习州、忠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并安习州、忠州、文州入东兰州,属庆远府管辖,州治今兰阳。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治迁今武篆镇旧州屯。嘉靖十四年(1535年),东兰土知州韦起云将州治由武篆迁至东院哨(今县城)。历经明、清,州县治所均未变更。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归流,称东兰州,属庆远府管辖。
民国元年,改东兰州为东兰县,属庆远府管辖。2年,属由南道管辖。16年属田南区行政督察委员管辖。21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属百色行政监督区。
民国25年11月,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29年4月,庆远行政监督区改为第七区行政监察专员兼保全司令,东兰仍属之。31年,第四、七区合併为第二区,治柳江。34年改属第五区,治百色。38年改属新成立的十二区,治凤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兰县。1950年元月,成立东兰县人民政府,属宜山专区管辖。5月改属百色专区管辖。
1965年8月,东兰县改属河池专区(后改为河池地区)。2002年6月河池地区该设地级河池市,东兰县属之。
1996年,东兰县面积2414平方千米,人口约27.4万人。辖2个镇、21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东兰镇、武篆镇、泗孟乡、隘洞乡、切学乡、坡拉乡、太平乡、四合乡、五联瑶族乡、中山瑶族乡、兰木乡、弄占乡、长江乡、兰阳乡、巴畴乡、金谷乡、堂房乡、长乐乡、三弄瑶族乡、大同乡、坡豪乡、板坡乡、坡峨乡。县政府驻东兰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东兰县总人口246715人。其中:东兰镇36379人,隘洞镇25989人,三石镇13378人,武篆镇13194人,长乐镇18486人,泗孟乡11484人,切学乡7599人,坡拉乡8381人,四合乡4857人,五联瑶族乡5362人,中山瑶族乡6836人,兰木乡8315人,弄占乡6504人,长江乡13811人,兰阳乡10013人,巴畴乡7801人,金谷乡10261人,堂房乡4588人,三弄瑶族乡4449人,大同乡7034人,坡豪乡6132人,板坡乡5490人,坡峨乡10372人。
2001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同意:将坡拉乡与隘洞镇合併为隘洞镇,原坡拉乡、隘洞镇所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归隘洞镇管辖,隘洞镇政府驻原隘洞镇政府驻地(桂政函[2001]468号);将长乐镇与坡豪乡合併为长乐镇,其所辖行政区域範围是:原长乐镇的长乐、定安、板登、英发、楼华、华亨、纳标7个村委会和原坡豪乡所辖的行政区域,长乐镇政府驻长乐村(桂政函[2001]469号);将巴畴乡与堂房乡合併为巴畴乡,原堂房乡、巴畴乡所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归巴畴乡管辖,巴畴乡政府驻巴畴村(桂政函[2001]470号);将武篆镇与中山瑶族乡合併为武篆镇,其所辖的行政区域範围是:原武篆镇、中山瑶族乡所辖的行政区域和原弄占乡的锐开村委会,武篆镇政府驻原武篆镇政府驻地(桂政函[2001]471号);将四合乡与三石镇合併为三石镇,原四合乡、三石镇所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归合併后的三石镇管辖,三石镇政府驻原三石镇政府驻地(桂政函[2001]472号);将坡峨乡更名为花香乡,其行政区域管辖範围是:原长乐镇的花香、坡索、草坪、大乐、英兰5个村委会和原坡峨乡永安、坡峨、弄兰、乐延、乾来、和平6个村委会(除和平村委会延锐片3个村民小组以外),花香乡政府驻地迁至花香村(桂政函[2001]473号);将大同乡、板坡乡合併为大同乡,其所辖的行政区域範围是:原大同乡、板坡乡所辖的行政区域和原坡峨乡和平村委延锐片的3个村民小组,大同乡政府驻原大同乡政府驻地(桂政函[2001]474号);将长江乡与兰阳乡合併为长江乡,其所辖的行政区域範围是:原长江乡所辖的行政区域和原兰阳乡的兰阳、纳洪、板甲3个村委会,长江乡政府驻原长江乡政府驻地(桂政函[2001]475号);将东兰镇与五联瑶族乡合併为东兰镇,其所辖的行政区域範围是:原东兰镇、五联瑶族乡所辖的行政区域和原兰阳乡的江洞、拉岜2个村委会,东兰镇政府驻原东兰镇政府驻地(桂政函[2001]476号);将弄占乡与兰木乡合併为兰木乡,其所辖的行政区域範围是:原兰木乡所辖的行政区域和弄占乡的弄台、果隆、弄辉、弄占、弄中5个村委会,兰木乡政府驻原兰木乡政府驻地(桂政函[2001]477号)。
全县现辖5个镇、9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东兰镇、隘洞镇、长乐镇、三石镇、武篆镇、泗孟乡、兰木乡、长江乡、巴畴乡、金谷乡、三弄瑶族乡、大同乡、花香乡、切学乡。县政府驻东兰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东兰县辖5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东兰镇、隘洞镇、长乐镇、三石镇、武篆镇、泗孟乡、兰木乡、长江乡、巴畴乡、金谷乡、三弄瑶族乡、大同乡、花香乡、切学乡。

人口民族
民国35年《东兰县政纪要》记载,全县人口明初约2.5万余人;明末清初7.2万人;清宣统年间为16.7万余人。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的《晚清和民国时期广西统计史料摘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民国时期东兰县人口,民国22年总户数19204户,总人口92851人,其中男47233人,女45618人;26年总户数21985户,总人口111388人,其中男55965人,女55423人;34年总户数为23610户,总人口116934人,其中男58571人,女58363人;36年总户数24495户,总人口122442人,其中男60975人,女61467人。
温家宝到东兰视查灾情

解放后,县进行过三次人口普查,其人口数是: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为26555户,127170人,比1950年增加10229人,3年增长8.8%,平均年增长率2.83%。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为34158户,162652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加35482人,增长27.9%,平均年增长2.2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为44962户,242664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加80012人,增长49.19%。平均年增长率为2.25%。
1985年底,全县为48550户,260160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7497人,3年多时间增长7.21%,平均年增长率为2.35%。从1950年至1985年,共增加143219人,增长122.47%。平均年增长率2.26%。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295519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0114人相比,十年间共增加15405人,增长5.50%,年平均增长0.54%。比“四普”到“五普”十年间年平均增长0.34%增加0.2个百分点。全县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21302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4447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1442人,下降12.86%,年平均下降1.37%。
2017年有常住人口22.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3万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23.4%,比上年末提高0.65个百分点。公安部门户籍登记年末总户数8.50万户,总人口31.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万人,乡村人口27.28万人;男性16.47万人,女性14.73万人;0-17岁7.96万人,18至34岁7.80万人,35至59岁10.57万人,60岁及以上4.8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85‰,死亡率5.58‰,自然增长率8.26‰。
环境
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东经107°5′—107°43′,北纬24°13′—24°51′之间。东傍河池市,西邻凤山县,南接巴马、都安县,北连天峨、南丹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308公里。县境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65公里,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
东兰县
东兰县位于中、南亚热带之间的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徵是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局部灾害天气频繁,光、温、水的地域差异明显,四季分明。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1965出版的《东兰地形图》量算,全县总面积为2415平方公里,折为362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09165亩(1985年),占总面积5.77%,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为0.84亩。林业用地143万亩(土山地103万亩,已有林38.4万亩,宜林地64.6万亩,石山地40万亩,已有灌木林14.7万亩,欲造林地25.3万亩),占总面积39.5%(林业局1981年数据)。宜牧地148万亩,占总面积41%。水面为5.3万亩(不含红水河),占总面积1.46%。道路村庄工矿用地7.2万亩,占总面积1.99%。难以利用石山34.7万亩,占总面积9.6%。全县土地利用率仅为47.9%。
东兰红水河风光

解放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占有量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而逐渐减少。1952年,耕地面积为157877亩,农业人口为122972人,人均耕地1.28亩。1960年,农业人口130627人,耕地159719亩,人均耕地为1.22亩。1970年,农业人口184151人,耕地176914亩,人均耕地为0.96亩。1985年,农业人口248112人,耕地面积209200亩,人均耕地0.84亩,比1952年人均耕地减少0.44亩。此外,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据1981年的调查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04800亩,占总面积5.7%。仅1981年,受雨水沖刷和埋没的耕地达1438亩,占耕地面积0.6%。
水资源
县境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8.672亿立方米(地表水为16.07亿立方米,地下水2.602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总量4.794亿立方米(地表水3.5亿立方米,地下水1.294亿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25.67%。1985年全县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保证率在50%为1.516亿立方米;保证率在75%为1.283亿立方米;保证率在90%为1.107亿立方米。全县1985年需水量为1.04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0.912亿立方米,工业0.078亿立方米,人民生活0.057亿立方米。县内大部分乡镇均有水资源利用,但弄占、四合、五联、三弄乡以及金谷、坡峨乡的部分村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全靠水柜解决。
县内河溪天然落差大,落差最大的是板老河,为311.8米;落差最小的是巴英河,为51.7米。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150千瓦(不包括红水河),可供开发利用11323千瓦,已开发利用2939.5千瓦。
生物资源
植物
珍稀树种金丝李(壮语费吕),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米以上,胸径可达1米左右,乾形通直,木材纹理结构通直密緻,材质坚重,耐腐耐水,特性强,不受虫蛀,是珍贵硬木用材树种之一,可用于舰、船、机械、高级建筑和高级家具等。该树种适应于石灰岩山区,县境南部的石山地区,尚有零星分布。在比较阴湿肥沃的石灰岩山脚至山腰,常与其它树混生,是偏阴性树种,幼苗和幼树多在林冠下,生长挺直。但因种子发芽困难,成芽率甚低,天然更新能力较弱,早年生长慢,数十年后生长较快。
高山柏,本地壮语称“费桦”。据老人说,如今深山的崖壁樵砍不到之处,尚有生长。叶子鳞状,木材芳香,属柏科,它喜生高山石缝地或高坡上,生长较慢,县境南部石山地区的太平、武篆、弄占、四合等乡镇均有零星分布。由于数十年来砍伐过多,有的地方已绝种。此树纹理细緻美观,呈淡黄色,木质坚硬,耐水浸,无虫蛀,是高级家具和建筑的珍贵木材。
优良树种有香椿、杉、椎、栎、桦、木荷、樟、黄枝油杉等,其中椎、栎、桦、木荷为土山区自然生长树种,黄枝油杉、香椿为石山地区自然生长树种。
药用植物有金银花、淮山、首乌、鸡血藤、使君子、石斛、山豆根、黄精、百合、水槟榔、土茯苓等。
牧草优等牧草有稗草、野葛藤、马唐、荩草、芭芒、铁线草、水草、肥育草、牛筋草;良等牧草有鸭嘴草、沙树叶、画眉草、石珍茅、淡竹叶、狼尾草、母鸡藤、青香茅、五节芒、千里光、山蚂蝗、野黄花;中等牧草有白茅、沙草、剌子莞、蛇尾草、地胆草、河八王、野枯草、蓟、臭根子草、可朝肥、车前草、肥林、水社草、大青叶,畦畔蒿草。此外,还有低等牧草的粘子草、金茅、吊丝草、艾、爆牙狼等。纤维植物主要有龙鬚草等。
动物
兽类有猴、麝、獐、箭猪、山獾、九江狸、果子狸(又称花面狸)、野猪、水獭、水麂、黄麂(又名黄猄)、黄鼠狼、黄猺、野猫,虎、豹已不见足迹。
鸟类有斑鸠、鹧鸪、野鸡、毛鸡、白鷳、野鸭、喜鹊、了哥、啄木鸟、猫头鹰、鹰、鹞鹰、夜鹰、杜鹃(俗称布穀鸟)、画眉、鸦、麻雀。
鱼类有鲤鱼、塘角鱼、夹锥鱼、油鱼、泥鳅、草鱼、竹鱼、连拐鱼、小白鱼、花鱼等。
节肢、两栖、爬行类节肢动物有虾、蟹,两栖动物有龟、鳖、蛙、蟾蜍等。爬行动物有蛇、穿山甲、蛤蚧、壁虎等。
昆虫类有蜂、蝉、蟋蟀、瓢虫、蜻蜓、蜘蛛、蝴蝶等。其他还有螺蛳、蜗牛、蚯蚓、水蛭(俗称蚂蝗)等。
矿产资源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等机构迁来桂林,27年至30年期间,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张文佑等,在广西省政府建设厅李有爵等配合下,开展广西70余县境地质矿产调查。首次填制广西东径106度以东1∶25万地质图,其中许德佑等在县境兰木等地开展地质路线调查,发现三叠纪地层。
解放后,县境内地质工作有了很大发展,自1958年以来,先后有北京地质学院(1958年)、郑州煤田地质学校(1959年)、广西石油队(1960—1963年)、广西水文地质队(1960年)、广西煤炭局130队(1964年)、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7—1970年)、广西651地质队(1971年)、广西第九地质队(1975年)、河池地区地质队(1976—1979年)等单位在县境内开展石油、水文、区域调查工作及铁矿、煤矿、水晶矿、黄铁矿、铝土矿等普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境内地质构造特徵和矿产资源概况。
县内矿产资源有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燃料矿产等矿产地20处,其中中型1处,小型4处,矿点和矿化点15处,以石灰岩等建筑材料具较大的工业价值。
罕见天坑
来自中国、法国的科考专家近日围绕东兰县的地质资源开展了首次联合科考活动,探测地下洞穴长度达16.5公里,发现东兰县地下水资源丰富,洞穴地质构造複杂。科考人员在泗孟田园风光景区周边还发现了天坑群,其中一个天坑深度约420米,为中国罕见。
经济发展
2013年,东兰县完成生产总值(GDP)19381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736万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0733万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81350万元,增长6.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1.9%、26.2%、42.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57元,比上年增长8.2%。
2014年,全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063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686万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51065万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90600万元,增长8.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1.3%、24.7%、43.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77元,比上年增长7.4%。
2017年,东兰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840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305万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8738万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51973万元,增长8.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8%、20.7%和53.5%,对经济成长贡献率分别为13.2%、31.9%和54.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765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年财政收入30666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461万元,增长9.8%,其中税收收入9653万元,增长6.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财政收入1378元,比上年增长10.3%。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4383万元,比上年增长11.0%。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9025万元,比上年增长25.7%。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4195万元,增长43.1%;第二产业投资31190万元,增长55.9%;第三产业投资403640万元,增长23.0%。
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控股投资407651万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8.8%;非公有制经济投资47064万元,增长78.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0.2%。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28元,比上年名义(下同)增长9.6%。
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11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工资性收入18159元,增长5.1%;经营净收入1286元,增长6.9%;财产净收入642元,增长14.2%;转移净收入2124元,增长42.0%。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26元,比上年增长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係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3%,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6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3281元,增长9.3%;经营净收入2434元,增长9.5%;财产净收入15元,增长15.4%;转移净收入1486元,增长9.9%。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39元,增长10.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係数为31.9%,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4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7年,东兰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534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53552万元,增长4.0%;林业产值13548万元,增长7.9%;牧业产值50571万元,增长2.9%;渔业产值6178万元,增长5.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96万元,增长0.4%。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710公顷,比上年增加324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5326公顷,减少190公顷;甘蔗种植面积467公顷,增加91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642公顷,增加7公顷;果园面积5062公顷,减少328公顷;桑园面积2453公顷,增加118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300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产量53179吨,比上年减收2200吨;甘蔗产量34903吨,增收11265吨;蔬菜产量50598吨,增收225吨;园林水果产量29605吨,增收580吨。
全年木材採伐量6.95万立方米,增长17.2%。油桐籽产量1836吨,增长0.1%;油茶籽产量3577吨,增长0.03%;八角产量655吨,增长0.8%;板栗产量17635吨,增长5.0%。
年末生猪存栏9.28万头,比上年增长1.6%;生猪出栏10.79万头,增长1.5%。全年畜禽肉类总产量13661吨,增长2.3%。其中猪肉产量7989吨,增长1.6%;牛肉产量1822吨,增长7.8%;羊肉产量1548吨,增长5.2%;禽肉产量1920吨,下降0.7%。禽蛋产量373吨,增长8.1,蚕茧产量3119吨,增长8.6%。
年末全县淡水养殖面积1358公顷,比上年增长4.1%;全年水产品产量5991吨,增长5.4%。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8.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2%。机耕面积20691公顷,下降2.7%;机播面积1866公顷,增长936.7%;机收面积6128公顷,增长5.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947吨,增长19.2%;有效灌溉面积4000公顷,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7959万千瓦时,增长8.5%。
第二产业
2017年,东兰县全部工业总产值50217万元,比上年增长9.9%,增加值13895万元,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351万元,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23.57万吨,增长2.3%;人造板5.89万立方米,增长8.4%;生茧丝314吨,下降10.1%;中成药2.33吨,增长28.7%。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4843万元,比上年增长15.9%。
全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4310万元,增长352.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693万元,增长225.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53 万元,增长1821.7%。房屋施工面积30232平方米,下降59.1%,其中住宅23519平方米,增长66.3%。商品房销售面积8889平方米,增长32.5%,其中住宅8889万平方米,增长42.1%。
第三产业
2017年,东兰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329万元,比上年增长12.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8945万元,增长12.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383万元,增长12.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41979万元,增长11.6%;餐饮收入额18350万元,增长17.1%。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046万元,比上年增长5.1%。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6140万元,增长77.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76万元,增长25.5%;电信业务总量24265万元,增长83.7%。
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59.6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7.91亿元,分别增长22.61%、30.07%。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3914万元,比上年增长16.7%。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9589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9.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05100万元,增长11.1%。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0375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40.0%。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38566万元,增长15.8%。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7年,东兰县有公办幼稚园 6所,在园幼儿2129人;民办幼稚园83所,在园幼儿8910人。全县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为85%。
年末全县国小学校104 所,在校生22636人,专任教师1290人。国小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 99.7%,国小毕业生升学率为98.8%。
全县国中学校12所,在校生12574人,专任教师701人。国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为82%。
全县普通高中学校1所,在校生3841人,专任教师170人。
2017年共有1152人参加高考,专科以上上线总人数1124人,上线率为97.6%,其中本科上线总人数454人,上线率为39.4%。
职业中专学校1所,在校生618人,专任教师46人。
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67人,专任教师12人。
卫生
截至2017年,东兰县拥有综合性医院1个,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4个,行政村卫生室147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1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12人,其中执业医师170人,执业助理医师51人,注册护士426人。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32张。
文化
截至2017年,东兰县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广播电视站14个,各类体育场地141个,其中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乡镇体育健身场所14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26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7%。
体育
截至2017年,东兰县成功举办2017广西·东兰风物养生板栗嘉年华活动开展了东兰风物音乐节、山地脚踏车赛等系列文体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舞蹈《花棍舞》和小品《沸腾的小山村》参加第五届全区基层民众文艺会演获得一等奖,舞蹈《瑶韵飞扬》参加河池地区广场舞比赛获得金奖,小品《扶贫对象》参加河池市第十八届铜鼓山歌艺术节专业比赛获得二等奖。在“拨群杯”篮球赛河池赛区预选比赛中,县男、女子篮球队双双获得第二名,县男、女篮球队参加广西“拔群杯”篮球赛决赛阶段比赛分别获得第八名和第五名。东兰县城中学男子篮球队参加广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中获得第五名。
社会保障
截至2017年,东兰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38543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8495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包含参加新农合人数)274312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1515人,参加失业保险5865人,参加工伤保险4907人,参加生育保险5913人。全年全县养老保险金支出7959万元,医疗保险金支出1514万元,失业保险金支出53万元,工伤保险金支出255元,生育保险金支出218万元。
全年全县累计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103.587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4094.954万元,五保供养金575.6305万元。
交通运输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328公里(不含屯级公路)。其中国道105公里,省道123公里,县道231公里,乡道537公里,村道332公里。按技术等级分,等级公路总里程1313公里,等级外公路15公里。在等级公路中,二级公路85公里,三级公路177公里,四级公路1051公里。
年末全县民用车辆保有量56670辆,比上年末增加22.4%,其中民用汽车14909辆,增长23.5%;民用机车41088辆,增加22.4%。在民用汽车保有量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4145辆,增长25.0%;民用轿车保有量5146辆,增长28.5%,其中私人轿车5034辆,增长29.7%。
历史文化
民间艺术

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劣风陋俗,说是“张谣风”“非亟早剪除不可”,致使一些民间舞蹈失传。如壮族的《婚礼舞》、《求花舞》、《放羊舞》、《虎羊舞》、《泥鳅舞》、《蚂拐舞》;瑶族的《盘王舞》;汉族的《斑鸠舞》等。1956年以后,县、乡多次举办文艺会演,挖掘壮族《铜鼓舞》等,经整理加工,分别获地区、自治区民众文艺会演奖。
铜鼓舞
铜鼓是东兰县壮、瑶族珍贵乐器。壮族铜鼓舞流行于大同、四合两乡,多为过年、婚日进行。它起源于劳动、祭祀、娱乐或礼仪,说法不一,从舞蹈表演形式看,则与娱乐较密切,流传至解放初期的铜鼓舞多是7人表演,其中4人打四面铜鼓,1人敲打牛皮鼓伴奏,1人舞雨帽或簸箕,1人敲打竹筒,铜鼓声息,舞蹈不止,极尽喜悦,铜鼓手和跳舞者累了就换人,往往延续一两个小时。1956年,县文化科、馆对铜鼓舞进行加工整理,加进4位女演员,内容为庆丰收,有播种、穿山、驱鸟射兽、收割、筛米等情节,悬挂铜鼓改为座架铜鼓,架贴“庆祝丰收”四个金字。1970年,县文艺队改编铜鼓舞,赋予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革命历史内容,有歌有舞,表现工农兵政权诞生的喜人气氛,获地区文艺调演出优秀节目奖。1980年,大同乡文化站组织农民表演的铜鼓舞,恢复原来面目,参加地区民众文艺会演获奖。铜鼓舞自宋代传入县境后,民间把它当作“宝物”“神器”。明、清时期,铜鼓大量从红水河运入县境,外地铜鼓匠也到长江哨红水河边的铜桥坳、乾能坳铸造铜鼓。因此,红水河沿岸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打铜鼓,表示哀乐。尤其是春节欢度“蛙婆节”,红水河畔遍地铜鼓响。解放初期,全县民间铜鼓数以千计,没有铜鼓的村寨、宗族被视为“冷乡冷土冷族”。1958年大办钢铁时,铜鼓被没收,砸成“烂废铜”送往工厂,兰阳乡一天就被砸烂200多面。县物资局一夜就装运7大卡车“烂废铜”。“文革”期间再次没收,珍贵文物铜鼓损失惨重。
舂榔舞
又名木棒舞,主要流传于长江乡的板隆、三堂、拉吉及东院镇的达文、四由等村屯,以长短木棒头尾相击,发出不同节奏的响声,表现农家的欢乐,表演者全是男子,少则三四人,多则8人。每人手持一根4尺或8尺的坚硬木棒,围着一块垫板,先击板而后击棒,发出音响,分有两人对打、三人互打、众人交打等打法。击打节奏的改换与终止,均由指挥人呼喊口令,还配有皮鼓、铜鼓或锣钹伴奏,增添棒击音响浑厚、雄壮效果,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长江乡板隆村的舂榔舞。1980年参加地区民众文艺会演受到好评。每年过节,舂榔舞都在该村表演几天几夜。
猴鼓舞
该舞流行于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传说瑶家祖先曾带猴打胜仗归来,以此表达其喜悦心情。用的乐器有两面铜鼓和一面牛皮鼓,女敲铜鼓伴奏,男打皮鼓主舞,以多变的鼓点和灵巧的动作,模仿猴子机敏、风趣的特性,表现瑶山的生活气息。猴鼓舞1957年参加县民众文艺会演获奖。1980年参加自治区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三等奖。
文物古蹟
韦虎臣墓地遗址
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太平乡那腊村,宽约六亩。原墓地立有明代皇帝旌表碑铭2座,墓地门有石柱、石栏,门前有两具石雕,武士持剑守卫,由石门进入墓地约30米,便是韦虎臣墓。陵墓用数百块精雕细刻的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石条砌就。墓碑两旁各立石狮、石麟、石牛、石马、石猪、石鸟、石人等近百具,形象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坏。今仅存石狮、石猪、石马、石麒麟、石武士等十多具及数十条雕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条石。
益寿桥
位于县城马鞍山麓,系广西较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跨九曲河,为三拱石桥。明万曆六年(1578年),东兰州土司韦应龙为其母金氏60寿辰募款所建。民国29年被日机炸损。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
马鞍山营盘
又名左营盘山,与右边的巴托岭营盘,夹峙县城,石砌墙垣,为清顺治时绿营兵营地。今遗址及山腰石梯通营盘岭之要道尚存。
虎头山隧道
位于县城虎头山半山,昔人题有“漪兰山”三字于崖上。原道口有铁炉一架,下置双轮,入内时以炭火置炉中,推之先行,以驱虫蛇。道分三路,一通仙女岩,一通孟获岩,一通县城。修于明代正德年间,今遗址尚存。
安抚司署
位于大同乡更乐村州拉屯,建于宋崇宁年间,为文兰州设治之所。现墙址及后山石牛、石拱桥、了望台尚存。
土知州署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明永乐年间,徵调全州十二哨民工兴建,今仅存城址,护城河、柱石磴、栓马石、鱼塘、水井及洪武年间开发的可通七关桥的旧州坠道。
东兰马鞍山

苏仙古棺岩
位于大同乡永模村红水河东岸苏仙山悬崖上,洞口距河面近百米,上下左右都难攀爬,搭桥缠身方能入岩。50年代初,洞内有100多付大小不等的棺材,有的堆积地面,有的插入石缝里,有的插在石壁上,其製作为原木挖槽加盖,棺内有尸骨,共中一付还留下一条4尺多长的辫子。有些棺内还有白土布,棺木多为松柏,常被木匠用来加工水桶、木盆出卖。1974年苏托村砖瓦厂将棺材推下山崖作烧瓦用。今岩内仅存散落的尸骨及一些棺板。此岩棺材来历不明,无史料可考。
旧州隧道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到拉旧山地下,为明洪武年间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上面皆用石拱製成,以防崩陷;下面用石砌平,隧中每十数丈有石磴一座,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隧道今犹存。
旅游
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岭南地区避暑胜地。全县森林覆盖率73%,空气中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2-5万个,是城镇的一千倍。旅游景点有:拉甲山景区、小象山、驼峰山、月亮山、江平田园。
魁星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