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採矿系。该系是 1952 年建校伊始最早成立的系之一 , 由当时的北洋大学採矿系和华北大学工学院採矿係为主组建而成。 2001 年 1 月,学校根据专业结构的设定现状和发展需要,将资源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拥有“採矿工程”全国重点学科,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资源工程系、设备工程系四个系,矿业研究所和车辆工程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 创办时间:1952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属性:211工程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市
- 主管部门: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点:19
- 博士点:14
- 博士后流动站:3
- 国家重点学科:1
所获荣誉
自 1978 年以来,学院共完成科学研究项目 1000 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60 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一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4 项,国家发明三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30 多项。 1990 年以来出版专着 60 多部,发表学术论文 2600 多篇。
办学规模
学院设有 200 平方米的情报资料室 , 拥有特种文献 5000 余种 , 各种专业核心期刊 14000 册,参考书、工具书 2000 册,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1640 册。
学科建设一直是学院的一项中心工作。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对于所属的本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按照“继承特色,发展创新”的总体思路,根据国家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 突出特色,拓宽基础,扩大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相继组建了矿物资源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其中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分别于 1997 年到 1998 年相继开始招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于 2002 年开始招生。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
吴爱祥,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博士后出站,先后多次赴美国、澳大利亚学习考察。现任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金属矿山高效开採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教授。
1996年入选了国家人事部等六部委的“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计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画并获得中国有色“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7年入选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998年获湖南省中青年科技基金支持,2001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2002年入选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教学奖励计画,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山东乳山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82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採矿工程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获採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8年晋升为教授。
1982年开始从事散体流动规律、岩土工程稳定性、工程灾害预防与治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包括863目标导向项目“广域道路地质灾害辨识、动态监测与预警研究及套用”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厂校合作项目40 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局级特等奖一项,专利一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 EI检索论文30余篇,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人。出版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高校教材一部。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1985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199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矿物学、矿床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地质流体与成岩成矿作用、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工艺矿物学与资源综合利用
教育教学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10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 “地质学基础”、“地质学与矿物学”、“宝石学”、“地球科学概论”、“成因矿物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套用”、“矿物学基础”、“矿相学”、 “矿床地球化学”等。主讲的“地质学与矿物学”获北京市精品课程称号。近年来先后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二等奖、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优秀课件奖等多项教学奖励。
办学理念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及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研究生教育是学院发展的动力之源。学院在本科专业调整和改造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方面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呈现出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发展、互相促进的新局面。
所设专业
学院目前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有19个普通硕士学科点(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基础、安全技术及工程、採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生物化工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环境工程、矿业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14个博士学科点(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基础、採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矿业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力量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有 30 多位教师在国内外的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如国际岩石力学局理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金属学会採矿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挂靠在学院的国家二级学会有四个,即:中国金属学会採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冶金自动化学会 CAD 与 CAM 学术委员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工艺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学会一个,即:亚洲太平洋国际流体包体学会。
学院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 20 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合作关係。 1980 年以来, 100 多人次出国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0 人次在全体大会或专题大会上担任执行主席。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97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21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31 人,博士生导师 15 人。学院还聘请了王淀佐院士、范维唐院士、汪旭光院士、刘宝琛院士、魏复盛院士、于润仓院士、周世宁院士等二十多名国内外着名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还设有一个颇具实力的岩土技术公司。先后承担了矾山磷矿黄土层注浆堵水工程、南芬露天矿扩邦工程5号引水洞塌方区治理工程、广州新保利大厦深基坑工程、山东玲珑金矿主运巷塌陷段拱桥法锚注加工治理工程、京福高速公路山东境内化马湾至临沂段边坡护坡工程、山东新城金矿主溜井塌方加固治理工程等重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以及多项高速公路的边坡、桥涵的设计与加固工程。在工程测试、岩土工程的特殊施工、岩土疑难工程的诊断技术以及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