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吴鹏(华东师範大学教授)

2021-02-27 04:30:03 百科
吴鹏(华东师範大学教授)

吴鹏(华东师範大学教授)

吴鹏,1966年7月生,江苏宜兴人。华东师範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吴鹏
  • 出生地:江苏宜兴
  • 出生日期:1966年7月
  • 职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4.9 -1988.7南京大学化学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 ;
1988.9 -1990.7 南京大学化学系 硕士研究生;
1990.9 -1991.7 南京大学化学系 提前攻读 博士学位 ;
1991.10 -1992.8 中国赴日本国留学预备学校 日本语培训
1992.10 -1994.3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 研修生;
1994.4 -1996.9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 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10 -1997.7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 博士后;
1997.8 -1998.7 日本北海道大学催化化学研究中心 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1998.8 -1999.9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外国人客座研究员;
1999.10 -2003.11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院 研究助手;
2003.12- 现在 华东师範大学化学系 教授。
曾任东京工业大学和北海道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以及横滨国立大学大研究助手, 2003 年应聘为华东师範大学紫江特聘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Microporous Mesoprous Materials期刊副主编,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上海市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师範大学第一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日本沸石学会Zeolite News Letters杂誌编委。国际沸石学会、国际介孔材料学会、日本化学会、日本触媒(催化)学会、日本石油学会、日本沸石学会、日本绿色化学研究会会员。

研究方向

长期以来从事设计新型沸石分子筛催化材料,研发环境友好石油化学化工过程的研究工作。
目前从事的科研方向涉及绿色化学、催化化学、沸石分子筛化学与多孔性纳米材料等研究领域。
招收物理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具有物理化学、材料化学、套用化学研究基础的博士后。

主要贡献

已独立完成日本文部科学省优秀青年资助科研项目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日本文部科学省及日本技术振兴机构(JST)重大项目2项;协助完成国家973项目及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各1项。
在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10余次。

主要论文

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篇,IF >3的论文100余篇发表在JACS, Angew. Chem., Chem. Mater., Chem. Commun., J. Phys. Chem. B, J. Catal. Green Chem., ACS Catal. 等国际核心杂誌)、综述论文4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30余篇、日本及中国国内学术会议论文80余篇。
1. L. Xu, C. Li, K. Zhang, P. Wu, ACS Catal., 2014, 4, 2959.
2.H. Xu, J. Jiang, B. Yang, L. Zhang, M. He, P. Wu,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355.
3.L. Xu, J. Ding, Y. Yang, P. Wu, J. Catal., 2014, 309, 1.
4.K. Zhang, L. Xu, J. Jiang, N. Calin, K. Lam, S. Zhang, H. Wu, G. Wu, B.Albela, L. Bonneviot, P. Wu, J. Am. Chem. Soc., 2013, 135, 2427.
5.J. Jiang, L. Jia, B. Yang, H. Xu, P. Wu, Chem. Mater., 2013, 25, 4710.
6. X. Li, W. Zheng, H. Pan, Y. Yu, L. Chen, P. Wu, J. Catal., 2013, 300, 9.
7.L. Xu, H. Peng, K. Zhang, H. Wu*, L. Chen, Y. Liu, P. Wu, ACS Catal., 2013, 3, 103.
8.Y. Ji, H. Xu, D. Wang, L. Xu, P. Ji, H. Wu, P. Wu, ACS Catal., 2013, 3, 1892.
9. H. Peng, L. Xu, H. Wu, K. Zhang and P. Wu, Chem. Comm., 2013, 49, 2709.
10.J. Wang, L. Xu, K. Zhang, H. Peng, H. Wu, J. Jiang, Y. Liu, P. Wu, J. Catal., 2012, 288, 16.
11.H. Xu, Y. Zhang, H. Wu, Y. Liu, X. Li, J. Jiang, M. He, P. Wu, J. Catal., 2011, 281, 263.
12.Y. Ji, B. Zhang, L. Xu, H. Wu*, H. Peng, L. Chen, Y. Liu, P. Wu, J. Catal., 2011, 283, 168.
13.J. Ruan, P. Wu, B. Slater, Z. Zhao, L. Wu, O. Terasaki, Chem. Mater., 2009, 21, 2904.
14.W. Fan, R. Duan, T. Yokoi, P. Wu, Y. Kubota, T. Tatsumi,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0150.
15.P. Wu, J. Ruan, L. Wang, L. Wu, Y. Wang, Y. Liu, W. Fan, M. He, O. Terasaki, T. Tatsumi, J. Am. Chem. Soc., 2008, 130, 8178.
16.R. Xing, Y. Liu, H. Wu, X. Li, M. He, P. Wu, Chem. Comm., 2008, 6297.
17.R. Xing, N. Liu, Y. Liu, H. Wu, Y. Jiang, L. Chen, M. He, P. Wu, Adv. Funct. Mater., 2007, 17, 2555.
18. F. Song, Y. Liu, H. Wu, M. He, P. Wu*, and T. Tatsumi, J. Catal., 2006, 237, 359.
19.H. Wu, L. Wang, H. Zhang, Y. Liu, P. Wu*, and M. He, Green Chem., 2006, 8, 78.
20.J. Ruan, P. Wu, B. Slater, and O. Terasaki,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2.
21.P. Wu*, Y. Liu, M. He, and M. Iwamoto, Chem. Mater., 2005, 17, 3921.
22. P. Wu*, Y. Liu, M. He, and T. Tatsumi, J. Catal., 2004, 228, 183.
23. W. Fan, P. Wu, and T. Tatsumi,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2): 236.
24. P. Wu, and T. Tatsumi, J. Catal., 2003, 214, 317.
25. P. Wu, and T. Tatsumi, Chem. Commun., 2002, 1026.
26. P. Wu, T. Tatsumi, T. Komatsu, and T. Yashima, Chem. Mater., 2002, 14(4), 1657.
27. P. Wu, and T. Tatsumi, Chem. Commun., 2001, 897.
28. P. Wu, T. Tatsumi, T. Komatsu, and T. Yashima, J. Catal., 2001, 202, 245.

代表专利

申请国际、欧洲、美国、日本及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17项已授权)。
(号码)
  1. EP1590296,2005
  2. US2005209091, 2005
  3. CN1639065,2005
  4. CN1639064,2005
  5. CN1594086, 2005.
  6. CN1594087, 2005.
  7. CN1594084, 2005.
  8. WO 2004/069746, 2004.
  9. JP 2004-256386, 2004.
  10. JP 2004-292171, 2004.
  11. CN1466545,2004.
  12. WO 03/074421, 2003,
  13. WO 03/074422, 2003.
  14. JP 2003-327425, 2003.
  15. AU2003208616, 2003.
  16. EP1324948 A2, 2003.
  17. JP 2002-154997, 2002.
  18. JP 2002-102709, 2002.
  19. WO 02/28774 A2, 2002.
  20. AU 200190295, 2002.
  21. EP1324948 A2, 2002.
  22. CA2423666 A1, 2002.
  23. JP 2002-061542, 2002.
  24. CA 2423666 A1, 2002.

部分项目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课题号码20473027,独立承担。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独立承担。
2005年12月-2007年9月上海市浦江人才计画,独立承担。
2005年1月-2008年9月“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创製的基础研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号码2003CB615801,参与。
2004年1月-2006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新型手性分子筛的设计、合成与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课题号码20233030,参与。 6. 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项目,“新型FCC再生烟气硫转移技术的开发”,课题号码04bz12048,参与。

获奖记录

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计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第十五届普陀区人大代表。
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画”。
2008 年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
2009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 。
(均为个人奖)
2002年获日本新化学发展协会研究奖励奖;
2003年获日本石油学会研究奖励奖(Cosumo石油奖);
2004年获日本触媒(催化)学会研究奖励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