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吴越人

2020-12-15 04:18:21 百科
吴越人

吴越人

吴越人,简称吴人,又称江浙人。人群由古吴越人、古中原人及周围各部落混合而成,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自5000年起就已成为文化共同体,周代的吴国、越国,使用语言为吴语,至今人口约八千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吴越人
  • 外文名:Wuyue People
  • 语言:吴语
  • 人口:80,102,480(2013)
  • 别称:吴人、江浙人
  • 早期文化:良渚文化等

历史记载

《史记》言吴、越皆古国,吴为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但当时人群都是古吴越人),越为夏少康庶子之裔。吴居苏南,都于吴(苏州),越居今浙北,都会稽(今绍兴),二国王室皆华夏之裔,然其人民,则为古越族。其语言与华夏迥异,必“待译而后通”(《盐铁论·相刺》)。然吴、越人民的语言则相同。
伍子胥、范蠡、大夫种,均言吴、越不但语言相同,而且其风习亦相同。但其与华夏则大不相同。
《史记·吴世家》说太伯、仲雍居于句吴,“文身断髮,示不可用。”《左传》哀公七年说:仲雍在吴,“断髮文身,裸以为饰。”《穀梁传》哀公十三年说:“吴,夷狄之国也,祝髮文身。”这就是说:断髮文身,非华夏之俗,太伯、仲雍奔吴,也是从民俗也。《越世家》育越之先世封于会稽,“文身断髮,披草莱而邑焉”,也是说禹之后裔到越以后,从民所俗。
吴、越两国接壤为邻,且“两国之语言、习俗既皆相同,侧其人民宜为同一民族也。

民系

来自东亚大陆的一支主要民族——吴越人,即吴人、越人,一般指以吴语为母语的民族。吴越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被称为“江南话”,学术上称为“吴语”、“吴言”,“徽州方言”则也是吴语的一个分支(吴语徽严片)。
人口: 约8300多万
分布: 苏南、上海、浙江全境,安徽徽州,宣州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信州;福建浦城县.
人种:东亚人种
语言:吴语,徽语
文化中心:苏州、绍兴、上海、杭州、徽州
经济中心: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
最大城市:上海
吴越语音一般是以苏州话为其代表,苏州也是吴语的发祥地之一。后来因上海市的经济突破发展,故吴语的代表方言从苏州逐渐转移到了上海。现在的上海话即是江南话极具代表性的方言,而现代上海话是在苏州吴语的基础上吸收了宁波吴语后而形成的新吴语方言。
吴语暂尚未确立共通语,上海方言、苏州方言、绍兴方言是具有代表性的吴语,以四声八调、清浊对立等正统存古的自然语言为古典语音规範、以江浙文人所作白话文为现代语法规範的吴越人共同语。通行于吴越江南,为吴语区文化情感之认同,为吴越文化之根基。

名人

科学家和发明家

沈括(1031—1095)
徐光启(1562—1633)
王淦昌(1907—1998)
谈家桢(1909—2008)
钱学森(1911—2009)
*吴健雄(1912—1997)
钱伟长(1912—2010)
邵象华(1913—2012)
*何泽慧(1914—2011)
李政道(1926—)
李志坚(1928—2011)
*屠呦呦(1930—)
高锟(1933—)
倪光炯(1934—)
朱棣文(1948—)
钱永健(1952—2016)

作家和艺术家

钱谦益(1582—1664)
邵弥(1592—1642)
张岱(1597—1679)
吴伟业(1609—1671)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享年49岁)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享年61岁)
周树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享年55岁)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享年82岁)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享年43岁)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享年70岁)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享年87岁)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享年34岁)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享年76岁)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享年49岁)
李尧棠(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享年100岁)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享年86岁)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享年94岁)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享年88岁)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
冯骥才(1942年2月9日—)
余华(1960年4月3日—)

王和政治家

钱镠(liú)(852年-932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