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学会(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CIE) ,是由电子信息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学会成立于1962年,2016年7月学会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专家委员会12个,工作委员会8个,编委会1个,个人会员10万余人,团体会员600多个,专业分会47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电子学会
- 外文名: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 创办时间:1962年
- 属性:5A级全国学术类社会团体
非营利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现任领导:理事长:怀进鹏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普惠南里13号楼
发展历史
筹建时期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远景规划”的鼓舞下,中国电子通信事业的老前辈王诤、王子纲、刘寅、朱物华、蔡金涛、马大猷、卢宗澄、王士光、孙俊人、罗沛霖等倡议,经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同意,于6月9日成立了中国电子学会筹备委员会。
1961年11月1日,中国电子学会筹备委员会制订了召开学会成立大会及学术报告会的工作计画,报国务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批。
1962年4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制订了《中国电子学会章程》,建立了工作机构和分支机构,宣告中国电子学会正式成立;4月15日召开的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上,决定设立电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无线电元件、测量与计量、电子线路、微波技术、天线电波、资讯理论、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水声、超声、电子计算机、无线电製造工艺、化学与物理电源等17个专业委员会,后来撤消了水声专业委员会;6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覆同意《中国电子学会章程》。
建设时期
1964年6月30日,经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议批准,成立了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委员会;9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出文,同意刻制中国电子学会所属17个专业委员会印章。
1980年2月21日召开会议,研究中国电子学会办事机构的设定问题。会议决定,独立设定中国电子学会办事机构,名称为中国电子学会办公室,按照部属在京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会后由部办公厅行文报国务院申请编制;3月27日,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中国电子学会建制的请示”。该文同时抄报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6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出“关于中国电子学会人员编制的函”给国务院编制委员会;7月14日,国务院编制委员会发出“关于中国电子学会人员编制的通知”,批准中国电子学会办公室为第四机械工业部的事业单位;10月14日,第四机械工业部发出“关于中国电子学会办公室建制的通知”。
1982年,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科委、外交部会签同意,中国电子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会费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为交纳。
1992年,起就开始组织青年学术会议,并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
2016年7月,中国电子学会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组织体系
代表大会
- 最高权力机构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会理事和监事会监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制定和修改会费标準。
(五)决定终止事宜。
(六)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 执行机构
学会设立理事会。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学会开展日常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一)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
(三)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除名。
(六)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审定重要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
(九)根据需要聘请学会顾问,决定授予荣誉称号或名誉称号。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机构设定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专家委员会12个,工作委员会8个,编委会1个。
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科技谘询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编委会:《电子学报》编委会
组织成员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个人会员10万余人,团体会员600多个,专业分会47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地方学会组织。
业务範围
(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及科技交流。
(二)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受有关主管部门的委託,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
(三)普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套用。
(四)编辑出版电子信息科技书刊。
(五)开展决策谘询、技术谘询和技术展览。
(六)研究和推荐电子信息技术标準。
(七)接受委託,承担项目评估、成果和技术评价等。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开展“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等奖项评选。
(八)培养、发现和举荐人才。
学术成就
学术刊物
《电子学报》为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性(original)科研成果。为中国自然科学核 心期刊之一;科技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以下简称《CJE》)系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CJE》创刊于1992年(季刊),由《CJE》编辑部向中国大陆发行、香港科讯交流公司向海外发行。 《CJE》已被国际着名的检索系统CA、EI、SCI-Expanded、SA等收录。
《半导体学报》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誌(РЖ))收录。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列为技术类核心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收录;被众多国内知名理工科大学、研究生院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推荐为重点学术期刊;同时也是国家教委指定的286种核心期刊之一。
《微波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4研究所)承办,是中国内唯一微波学术性专业刊物。
《电波科学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也是中国电波科学领域唯 一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信号处理》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学术性刊物,于1985年创刊。
《数据採集与处理》是中国科协主管,由中国电子学会、微弱信号检测学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刊物。
《电子元件与材料》创办于1982年3月,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院,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和信产部电子陶瓷专业情报网协办的学术技术性科技刊物。
《软体》杂誌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子学会、天津电子学会主办期刊,《软体》杂誌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内外资料库收录。
学术交流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中国电子学会与这些学术组织共同发起召开各种类型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已形成系列的国际会议有十多个。
中国物联网大会:中国物联网大会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承办的全球性物联网盛会,大会会议议程包括主论坛、分论坛、封闭会议、圆桌论坛、套用展示、展览等多项内容。
中国云计算大会:中国云计算大会是国内最高级别的云计算领域会议,採用全体大会、专题论坛、展览展示等形式,突出行业套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落地生根;聚焦技术创新,同步国内外创新成果,持续打造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产业和套用等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交流会议。
国际合作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中国电子学会发起成立了亚洲智慧型机器人联盟、中德智慧型製造联盟;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创新专委会秘书处、联合国咨商工作信息通讯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日本套用物理学会(ISAP)、韩国电子工学会 (KITE)等建立了会籍关係。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 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
主要奖励在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套用和实现产业化方面取得卓着成绩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科普教育
- 全国电子信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
2016年,中国电子学会启动了“全国电子信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由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教育培训、谘询服务等施教机构共同实施的,工程将围绕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电子信息领域开展大规模的以专业知识更新与扩展、专业能力训练与实践为重点内容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会会徽由象徵脉冲波和电子轨道的抽象图形组成。

精神宗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动员电子信息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规範;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倡导“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
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反映电子信息科技工作者的意见,维护电子信息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现任领导
理事长:怀进鹏
名誉副理事长:邬贺铨、刘汝林、李未、李德毅
副理事长:王海峰、芮晓武、李树深、张军、陆建华、周子学、徐晓兰、梅宏、蒋亚非、熊群力
秘书长:徐晓兰(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