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琮,着名化工蒸馏专家。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1922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东台山县。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8月返回祖国,1952年起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
多年来,他在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曾受聘为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化工系任教授併兼系主任,曾任天津大学化工系副系主任、化工所所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第十届天津市委顾问。
他是中国蒸馏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早期的精密精馏成果曾用于中国的重水生产。他的蒸馏模拟理论与高效蒸馏设备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已大量套用于工业蒸馏,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化工科技人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余国琮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县
- 出生日期:1922年11月18日
- 职业:化工蒸馏专家、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
-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生平经历
求学生涯
1922年11月18日余国琮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县。
余国琮 院士

1939年秋,他在香港考区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
1943年夏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到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
1944年余国琮考取自费留学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就读,1945年底获科学硕士学位后转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进修。
1947年秋,获哲学博士学位,应邀留在该校化工系任教,同时继续进行科研工作。1948-1950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工系助理教授。曾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化工热力学、传质分离过程等多门课程,并与他原来的导师一起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由于成就卓着,他被吸收为Sigma Xi,Phi Lambda Upsilon,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 3个荣誉学术组织的成员,并列入1950年的美国科学家名录。
毅然归国
1950年8月他以到香港探亲为名,避开美国政府的注意,毅然返回祖国,是首批归来的学者之一。回国后他应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邀请,到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不久的化工系任教授併兼系主任。
1951年8月他与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梁曼娟在上海结婚。
1952年夏,院系调整,唐山工学院化工系调往天津大学,余国琮随之调任天津大学任化工系教授。他除担任繁忙的教学工作外,还负责筹建“化工机器与设备”专业。
70年代起,石化、化工等工业生产设备日趋大型化,设备的模拟放大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余国琮继50年代开始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1980年5月他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年会宣读了《大型蒸馏塔板的模拟》论文,文中提出的蒸馏塔板上二维定数混合池模型,是塔板模拟方法的新发展。以后又经过多年努力,他提出了更为完善的三维非平衡混合池的蒸馏塔模型,开拓了过程与设备合一的模拟放大新途径。
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天津大学建立化学工程研究所,由余国琮负责筹办。
1983年开始建所,由他担任所长。他充分发挥了研究所这个科研基地的作用,使蒸馏学科各个方面的研究在短短几年内有了很大发展,包括蒸馏过程与设备的模拟,不稳态蒸馏过程,节能蒸馏技术以及蒸馏传质学等重要领域,成为我国蒸馏学科的研究中心。
1985年他创建了天津大学化工分离技术与新型填料开发中心,下设填料厂,从而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一条龙”的格局,大大促进了蒸馏学科与其工程技术的发展。在他指导下开发出来的高效填料及塔内件,结合他提出的三维非平衡混合池模型,成功地改造了石化、化工工业生产中的大量塔设备,累计已取得数以亿元计的巨大经济效益,为我国石化、化工生产的挖潜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推广中心——新型填料塔和高效填料推广中心。余国琮领导的这“一条龙”格局已经并将更进一步促进我国蒸馏学科及其工程技术的发展。
1991年,由国家计委投资在天津大学成立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蒸馏实验室,由余国琮担任主任并向国内外开放。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余国琮的着作很丰富,历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近200篇,先后主编《化学工程辞典》、《化工容器及设备》、《化工机械手册》等专着或教材7种。同时还有技术专利3项。
社会活动
余国琮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委和民进天津市委主委等多项社会职务。

他还是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分离工程分学科组组长。
他曾多年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目前为该会荣誉理事。
他是化工部科技图书出版委员会委员,《化工学报》编委,《燃料化学学报》编委,《化工百科全书》编委等。
他也是大庆石油管理局技术顾问,天津市化工局技术顾问和天津市高新企业协会理事长等。
他多次出国讲学、访问,并与英、美、德、瑞士着名同行专家及企业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及联合开发协定,进行着频繁的国际交往。
他还担任欧洲化学工程学会蒸馏、吸收和萃取专业委员会特邀委员。
学术成就
概述
余教授在蒸馏理论和技术方面,开拓以计算传递学为基础的蒸馏过程与设备合一的三维非平衡的模拟放大新途径,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和分批蒸馏多变参数新策略及其相应技术,在气、液两相界面现象和热力学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套用他的研究成果,成功地改造了在石化及化工工业中的大量蒸馏塔,取得显着效果与巨大经济效益。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了《化学工程辞典》、《化学工程手册》等专着和教材7种。他还是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学术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的主编。
不稳态蒸馏理论及技术
早在60年代,余国琮研究分离重水的精密精馏时,就把很长的不稳态开工及操作调节过程作为一个重点理论课题。那时在理论上尚不能求解全系统(包括塔身、塔釜及冷凝器)均有存料时的不稳态蒸馏,只能在大量简化情况下求得近似解。1963年在他的《精密精馏若干理论问题》论文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解,导出了当全系统均有存料时的精密精馏不稳态过程的理论公式,能在全浓度範围内模拟和预测诸如稳定同位素的分离过程。导出理论公式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看出分离效果与各操作及结构间的关係,对于设计和操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而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这项理论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重水生产的最终浓度过程中,需要数以百计的理论分离级,为了降低系统的存料以缩短不稳态过程,採用高效填料是有优越性的。但在60年代时尚不能解决高效填料的模拟放大技术,当时的先进办法是套用多管填料塔设备。对于这种设备,国外是严格保密的。经过反覆探索,余国琮领导下的科研组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与表扬。以后这个成果还被用于我国的核潜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虽然这种多管填料塔现已被现代的高效填料塔所代替,但这个成果在当时发展道路上曾是一个关键成就。
不稳态蒸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批蒸馏。从80年代开始,由于精细化工的发展,分批蒸馏的套用日益增多。余国琮针对生产的需要,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向这一领域伸展。传统的分批精馏操作策略是用恆回流比方式或恆产品浓度方式。为了提高分批蒸馏的效率、降低能耗和扩展它的功能,他提出了多参数变化的新操作策略。这个新策略中的许多操作方式已成功地套用于生产,使产量增加、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或者缩短蒸馏所需的时间。这些新操作方式包括:恆釜温方式(已套用于烷基酚的生产)、多参数最佳化方式(已套用于乙二醇的生产)、塔顶累积方式(已套用于β苯乙醇的生产)、塔存料外排方式(已套用于正乙基苯胺的生产)、快速循环蒸发方式(已套用于香茅油的生产)等。余国琮所发展的分批蒸馏新策略及新操作方式不但丰富了分批蒸馏的学术内容及为不稳态蒸馏的研究开闢了一个新方向,而且已在生产中开花结果,促进了我国精细化工的发展。
荣誉奖励
由于余国琮在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套用上的杰出贡献,
他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多次,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教材奖等奖励8项,以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天津市特等劳动模範等光荣称号。
1.科技奖
(1)不稳态精密精馏,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
(2)大庆引进原油稳定装置提高轻烃收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
(3)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获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1987年)。
(4)动态精馏新分离技术,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988年)。
(5) 30万吨/年乙烯装置汽油分馏塔技术改造,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
(6)新型高效旋风分离器,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1989年)。
(7)蒸馏基础理论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9年)。
(8)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1994年)。
(9)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
(10)精馏塔汽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及计算流体力学,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
2. 图书奖
(1)《化工容器及设备》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988年)。
(2)《化学工程手册(第一版)》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
(3)《化学工程手册(第二版)》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9年)。
(4)《化工百科全书》获部级化工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科技进步(科技着作)一等奖及国家图书荣誉奖(1999年)。
3.归侨奖
(1)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89年)。
(2)获中华今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央电视台“侨界十杰”提名奖(1994年)。
(3)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先进个人”(1999年)。
4.其他
1984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範。
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今国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
主要论着
1 Kuo Tsung Yu,James Coull.Development of Isothermal And Isobaric Equations-Vapor Liquid Equilibrium in,Non-Ideal Systems.Chem Eng.Prog.Symposium Series,1952,48(2):38-45
2 余国琮,王世昌,杨志才.精密精馏的不稳态过程.中国科学,1975(6):584-592
3 余国琮,黄洁.大型塔板的模拟与板效率的研究(Ⅰ):不均匀速度场的涡流扩散模型.化工学报,1981,32(2):97-110
4 余国琮,顾芳珍.大型塔板的模拟与板效率的研究(Ⅱ):二维定数混合池模型.化工学报,1991,42(6):653-659
5 余国琮,杨志才,白鹏,等.分批精馏最佳化策略与微机控制的研究.化工学报,1989,40(3):271-284
6 余国琮,宋海华,黄洁.精馏过程数学模拟的新方法:三维非平衡混合池模型.化工学报,1991,42(6):653-659
7 K T Yu.Some Progress of Distillation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China.I Chem E Symposium Series,1992(128):139-166
事迹
他是科学领域一位坚定的探索者,他是教育领域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他是学术领域一位执着的创新者。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化工蒸馏专家余国琮教授。
余国琮教授1922年11月出生于广州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也就是从那个战火硝烟瀰漫的危难时期起,他开始了与化工长达半个世纪的情缘。对于科学的这份执着的追求让他在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继续深造,1945年获密执安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随即任该校化工系讲师,1948至1950年任助理教授。在那里,他刻苦攻读、勤奋工作,除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多门课程并指导毕业论文外,还进行了化工热力学及蒸馏理论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并被吸收为Sigma Xi等三个荣誉学会的会员。
面对骄人的成就和荣誉,他没有陶醉,依然在科学的领域不懈地探索着。面对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他没有沉湎,魂牵梦萦的依然是他那饱经苦难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余国琮满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冲破重重阻力,于1950年8月,以赴香港探亲为名,避开美国政府的注意,毅然返回祖国,成为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回国后,余国琮应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邀请,任该校唐山工学院化工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天津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现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余国琮教授早在50年代就参加了制定国家十二年长远科学规划,60年代是国家重点项目蒸馏学科的负责人。他曾是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和化工分离学科组组长,中国化工学会荣誉理事,现任《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出版)主编。
余国琮教授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特别在蒸馏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50年代中期成立了天津大学早期的化工学科科研组,率先开展大型塔板分离理论的研究。7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我国科技界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余先生也迎来了自己科学研究的春天,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在蒸馏领域内迅速建立了基础研究基地。80年代后,提出大型蒸馏过程的三维模拟新途径,同时还发展出具有新型塔内件的填料塔技术,开拓了面向企业的套用研究,使其成果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套用。在一些大型石化企业及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改造了许多蒸馏装置(包括引进的大型设备),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达到国际高水平,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数亿计的经济效益,并获国家级及部委级奖多项。他同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产和研究规整填料的基地,其技术与产品已辐射遍布全国。此外,以他创建的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为基础,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了国家级的高效填料塔推广中心和联合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蒸馏实验室),1998年建立了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余国琮教授对促进、提高我国蒸馏技术水平与培养我国高级蒸馏人才,以及建立从研究、开发直到生产、推广一体化的蒸馏基地做出了贡献。
在我国重水生产领域中,余国琮教授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曾于60年代初期参加国家组织的攻关小组,瞄準国防科技前沿,承担重水科研的艰巨任务,并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亲自接见。他领导天津大学的重水蒸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与此同时,他创办了我国轻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专门化,培养了当时我国急需的重水技术人才,得到有关部门表扬。
同时,余国琮教授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60年代,他提出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80年代提出动态蒸馏多变参数新策略并发展了相应的技术,其成果用于生产并取得显着经济效益;90年代又提出新的複合分离过程--吸附蒸馏,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已与国内外合作开发。他还成功地发展了蒸馏过程中的气液两相的计算流体力学并开闢了计算传质学这一新领域;此外,他在採用近代雷射技术精密测定近气、液界面的浓度场及速度场,以及蒸馏系统最优热集成网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余国琮教授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化学工程词典》《化学工程手册》等工具书和专着、教材8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作主旨报告、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他还广泛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与英、美、德、瑞士等国以及香港地区的大学和企业,进行科研及技术合作多项。
余国琮教授以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在他所热爱的化工领域执着探索了六十余载,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与此同时,余国琮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化工专业的教学工作,尤其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至今已送出本科毕业生28届,培养出硕士生、博士生近百人。这些高层次的学术人才相继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樑之材。为此,他已多次获得了国家、天津市及天津大学的教学奖。余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教改研究项目--"面向21世纪化工类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1996-2000年)已取得突出成果,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在全国化工类人才培养及深化教学改革方面,均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十六年来,余国琮教授辉煌的执教岁月,可谓桃李满天下,教学、科研硕果纍纍。
多年来,余国琮教授的科研成果卓着,屡获大奖。1978年,不稳态精密蒸馏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大庆引进原油稳定装置提高轻烃收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获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1988年,动态精馏新分离技术,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989年,30万吨/年乙烯装置汽油分馏塔技术改造,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新型高效旋风分离器,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蒸馏基础理论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4年,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精馏塔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及计算流体力学,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蒸馏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余国琮教授出版的学术专着也多次获国家图书奖。1988年,《化工容器与设备》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997年,《化学工程手册(第一版)》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化学工程手册(第二版)》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同年出版的《化工百科全书》获部级化工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科技进步(科技着作)一等奖及国家图书荣誉奖。
作为海外归国人士,余国琮教授以报效祖国的信念献身科学六十余载,贡献卓越。1984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範。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94年,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央电视台"侨界十佳"提名奖;199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余国琮教授是全国政协六届委员(1983-1988年),七、八届常务委员(1988-1998年);天津市政协六届常务委员(1980-1982年),九届副主席(1993-1998年)。他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主委,现为名誉主委。现任天津市老教授协会会长、天津市归国人员联谊会会长、天津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半个世纪以来,余国琮教授将满腔热忱和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事业中,投入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他勤勉治学,严谨为人,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六十余载辛勤耕耘终换得半个世纪的硕果飘香。如今,八十高龄的余国琮教授精神矍铄,依然工作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第一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他还要把自己渊博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们,还要带领他的团队攻破新的科学难题,还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殊不知,夕阳那瑰丽而耀眼的光芒不正是骄阳在黄昏的又一次辉煌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余国琮教授献身科学事业的一生。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而中国化工科学史册上也将永远铭刻着这个名字--余国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