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商洛市第二轮中国小校布局调整规划(2006--2010年)

2021-04-20 06:34:15 百科

商洛市第二轮中国小校布局调整规划(2006--2010年)

商洛市第二轮中国小校布局调整规划(2006--2010年)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6县1区,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辖16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803个行政村,总人口241万,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全市七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00.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6亿元,财政总支出15.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3元。
目前,全市共有公办初级中学134所,九年制学校26所,国小2447所(中心国小150所、完全国小948所、初小1037所,教学点312个)。国中在校生15万人,其中寄宿生6.93万人;国小在校生24.79万人,其中寄宿生3.6万人。国中入学率96.4%,国小入学率99.7%。中国小教职工20674名,其中:国中8543名,国小12131名;专任教师合格率国中94.42%,国小97.86%。中国小校舍建筑总面积216.08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国中3.6平方米、国小5.06平方米。目前中国小尚有危烂校舍29.48 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4 %,其中D级危房21.1万平方米,占到校舍总面积的10%。
二、“十五”进展情况
2001年以来,我市中国小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5年间共撤併中国小校1769所,其中:国小1758所(单人单校800所),国中11所。国小学校数由4237所调整到2479所,减幅42%;初级中学学校数由173所调整到162所,减幅1%。国中基本实现了一个乡镇办一所,服务半径31里,每所平均覆盖人口1.49万人,校均规模由2000年的694人提高到2005年的938人。国小平均每个行政村1.38所,服务半径8.8里,校均规模由2000年的86人提高到2005年的101人。
“十五”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使学校布点进一步最佳化,办学规模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协调发展。但目前我市农村一些学校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条件很差、办学质量效益不高、川道地区村办国小布点较多、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师配备难以实现科学专业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製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仍然要把调整最佳化学校布局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採取有力措施,扎实抓紧抓好。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校点设定科学合理为目标,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契机,以创建标準化、规範化寄宿制学校为手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设校,处理好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係,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通过努力,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规模、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依照“统筹规划,政府引导;适当撤併,扩大规模;合理布局,最佳化配置;改善条件,确保入学;提高质量,民众满意;适度超前,效益优先”的要求进行规划。同时做到六个结合,即:布局调整与当地实际和人口变化趋势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相结合,与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按照“统一要求,分类指导,先建后并,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施,扎实推进布局调整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分类标準
这次全市农村中国小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国中和国小,重点是川道地区村办完全国小和初小。要紧紧围绕合理布局、科学设定学校开展工作,改变过去单纯减少学校数量的做法,着力改善保留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最佳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标準分别为:
1、初级中学:以提高“两基”水平、实现“双高”普九为目标,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相对稳定集中,规模适度扩大,只做适当调整。原则上一个乡(镇)只办一所国中,覆盖人口在1.5万人左右,办学规模应不少于12个班,学生不少于600人。
人口不及上述标準或确有困难的偏远乡镇,可与临近乡镇联办国中或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调整的农村国中,要全部达到寄宿制学校建设标準。
2、国小:坚持以确保学生不流失、办学有条件、质量有保证为前提,根据区域内人口、经济、交通、自然和原有学校设定等因素,原则上低年级学生应就近入学,国小三年级以上学生相对集中,扩大中心国小和联办完小规模,大力创建寄宿制学校,川道国小服务半径在5华里左右。
原则上一个乡镇设定1所中心国小和2―5所完全国小,中心国小规模不低于300人,完全国小不低于200人。人口较少且区域面积较大的乡镇,只设定1所乡镇中心国小或九年制学校。交通不便的高寒偏远山区,要保留或改建一批国小或教学点,确保学生安全就近入学。
五、主要目标和实施步骤
今后几年,规划调减国中18所(含九年制学校1所),国小399所(完全国小175所、初小193所、教学点31个)。调整到位后,全市共保留公办国中142所(含九年制学校25所),国小2048所(中心国小150所、完全国小773所、初小844所、教学点281个)。
整个调整工作,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全面完成布局规划调整工作任务,基本形成国中、中心国小、完全国小为主要形式,必要的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系,构建满足需求、资源共享、规模办学、保证条件、方便就学、质量较高、体系健全、布局合理、结构最佳化的学校格局。
第一步首先撤併生源不足、校舍危房多、办学条件极差的村办完小和初小。第二步对川道地区国小通过创建寄宿条件,撤併生源较少国小,实行邻村联合规模办学。第三步对隔山、隔河,服务半径大、学生暂时比较多,一时撤不了的校点,採取一校一策的办法,或创造条件待时机成熟时合併。具体见后附2006-2010年布局调整学校基本情况表。
六、实施后的效益
我市第二轮农村中国小布局调整规划实施到位,将呈现出明显的教育办学效益:
1、从办学体系看:我市将形成国中、九年制学校、中心国小、完全国小、初小为主要形式,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学生在20人以下)为补充的比较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系。
2、从乡村布点看:国中平均每个乡镇办0.87所(含九年制),全市有19个乡镇无国中,其学生都能到邻近国中上学,学生上学最远80里,基本上符合“一个乡镇办一所国中”的要求。商州区国中平均每个乡镇办1.07所。洛南县国中平均每个乡镇办0.84所,有高耀、王岭、庙台、上寺店、驾鹿等5个乡镇无国中(含九年制),这些学生可在邻近的三要中学、灵口中学和巡检中学上学。丹凤县国中平均每个乡镇办0.81所,有桃坪、毛里岗、东岭、花园、双槽等5个乡无国中,学生都可在附近的峦庄中学、寺坪中学、竹林关中学、资峪中学上学,最远路程80余里。商南县国中平均每个乡镇基本办1所。山阳县国中平均每个乡镇办0.9所,有延坪、葛条、天桥、二峪河等4个乡镇无国中,学生都可在邻近国中上学,最远路程为60里。镇安县国中平均每个乡镇办0.8所,有月河、杨泗、余师、龙胜、西沟等5个乡镇无国中,学生都可在邻近国中就学,上学最路程为60里。柞水县国中平均每个乡镇办0.63所,有两河、石瓮、柴庄、马台、九间房、丰北河等6个乡镇无国中,学生都可在邻近国中上学,最远路程60里。国小平均每个行政村办1.13所。
3、从服务半径看:全市国中(含九年制学校)平均服务半径32里,中心国小平均服务半径18里,完全国小平均服务半径13.6里,初小平均服务半径6.6里,教学点平均服务半径2.3里。
4、从办学规模看:国中办学规模由2005年的 938人提高到2010年的1057人,国小办学规模由2005年的101人提高到2010年的141人,全市农村中国小办学规模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5、从工作重点看:一些川道地区交通方便的行政村实行了联合规模办学,高寒边远交通不便山区行政村都保留了必要的国小或教学点,基本上都能够保证这些学生方便入学,不会造成学生流失。
七、採取的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农村中国小布局调整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社会方方面面,工作具体细緻,任务重,困难多。我们将充分利用广泛宣传国家政策,扎实深入做好民众、教职工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使广大干部民众充分认识中国小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看到当前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机遇和我们已具备的诸多有利条件,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发展观,消除撤併区的民众思想顾虑和阻挠情绪,取得广大干部民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促进中国小布局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2、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各级把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中心工作来做。市、县区都成立由政府“一把手”挂帅,教育、财政、建设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农村中国小布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门,制定调整规划,搞好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协调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实行 “一把手”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任务考核奖惩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分年度、分项目层层分解任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工作调研指导,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制定有效措施,典型引路带动,推动农村中国小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
3、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中、省有关教育投入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加大城市教育费附加征管力度,确保费税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50%以上用于教育,其中40%用于弥补公用经费和校舍排危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教育投资项目和专款,鼓励社会和部门捐资助学,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多方增加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从2006年起,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小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分县区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县按5:2.5:2.5比例分担,用好中、省补助资金,切实落实应配套资金,2006年和2007年,集中两年时间,统筹安排中、省、市、县校舍维修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国小危房改造工程,集中完成全市现存的农村中国小危房改造任务,以后形成的危房纳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解决。
4、加强寄宿制建设管理,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把搞好寄宿学校建设作为推动中国小布局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按照《商洛市中国小寄宿制建设标準》(简称“八项标準”即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宿舍设施、文娱设备、环境卫生、规章制度、食宿管理、学校布局),以实施国家“农村寄宿制中国小建设工程”契机,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严格寄宿制学校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配足配强专职保育员,搞好安全和日常生活管理,及时消除各种安全卫生隐患,提高寄宿管理水平,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确保学生在校安全,解除家长后顾之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加强贫困学生救助,保证学生不流失。採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贫困学生资助,解决好贫困学生上学问题。扎实做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确保应免尽免、应享尽享。同时,开展经常性助学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通过减、缓、免、帮、扶、包等形式资助贫困学生。切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本地城区学校、发达地区学校学生与贫困山区学校贫困学生“结对子”、“手拉手”等帮扶活动,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上学困难,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困而辍学流失。
6、加强学校资产监管,确保校产不流失。凡撤併的学校校产属公有教育资源,一律归教育部门管理使用,由县区政府统筹管理,确保继续用于教育,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撤併后的学校校园校舍经检查不属危房的,优先用于举办幼稚园、农民职业技术学校、校外活动点等。 确需置换或转让的,必须在保证公有教育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按有关规定进行置换或转让,所得资金必须用于布局保留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