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军事训练学

2021-01-30 05:29:05 百科
军事训练学

军事训练学

《军事训练学》,是军事科学出版社于2003年1月出版的,吴铨叙创作的一本教材。主要介绍军事训练的内容与作用。

基本介绍

  • 书名:《军事训练学》
  • 又名:military training
  • 作者:吴铨叙
  • ISBN:9787801376138
  • 类别:图书>政治/军事>军事>军事理论
  • 页数:513
  • 定价:28.00元
  •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3-1
  • 装帧:简装本
  • 开本:大32开
  • 字 数:300000

内容介绍

《军事训练学》主要内容:军事训练是部队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是做好战争準备的关键环节,是军队和平时期的基本实践活动和中心工作,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居于战略地位。搞好军事训练,对部队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军心士气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对敌对势力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对赢得战争具有重大的决定作用。谁掌握先进的训练理论,灵活的训练方法,科学的训练手段,高效的训练机制,谁的训练质量就高,战斗力就强,就能夺取军事斗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军事训练学

目录

上编 军事训练学概论
第一章 军事训练学的本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军事训练学的本质与特徵
第二节 军事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军事训练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 军事训练学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军事训练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古代军事训练理论
第二节 近代军事训练理论
第三节 外国现代军事训练理论
第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l练理论
第三章 军事训练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第一节 军事训练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军事训练学学科体系
第三节 军事训练学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係
第四章 军事训练学与相关学科的关係
第一节 军事训练学与教育学及军事教育学、国防教育学的关係
第二节 军事训练学与战咯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的关係
第三节 军事训练学与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的关係
军事训练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这些联繫,不仅贯穿于军事训练实践的全过程,而且对军事训练的各个 方面产生着制约和促进作用。军事训练与社会其他事物的这种心然联繫,反 映了军事训练的基本运行规律,构成了军事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军事训练与战争
军亭训练受战争需要的制约,同时,战争的样式和结局又与军事训练水 平有着密切关係。军事训练对战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军事训练效果影响战争的结局
训练有素的军队一般地能够打胜仗,赢得好的战争结局;训练元素的军 队就难以打胜仗,也难以赢得好的战争结局。这是因为,军事训练是一种有 目的、有计画、有组织、有指导的系统连续的影响过程,院校系统规範的教 学和部队严格正规的训练,可以使军人掌握军事基础理论,提高军事技能; 军事训练又是一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薰陶共产主义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战 争观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军人的恩想觉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军 事训练还是一个按照实战要求和模拟实战实施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 分体现着现代战争大量使用坦克、飞机、核化、高技术武器和广泛实施空(机) 降的严酷、紧张、複杂、困难的战争景况,既可以培养军人个体军事素质, 陶冶心理素质,培养战斗作风,又可以促进军人集体的形成,提高军人集体 协同作战能力,还可以检验和发展武器装备,促进入与武器的有机结合,形 成巨大的战斗力,去影响战争结局。
(一)军事训练可以促进人的主体性要素提高
马克思上义认为,人是战斗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再先进的武器, 也要靠人去掌握,再複杂的战争也要靠人去驾驭。军事训练影响战争的终极 性,首先是通过提高人的主体性要素来实现的,提高人的主体性要素包括对 军人个体军、政、文、智、体素质的培养和对军人集体作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是军事训练可以促进军人个体素质的提高。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可以使干部战士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有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勇敢顽强,英勇善战的精神:有忠于 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良好品德;有较深的军事理论造诣、娴熟的军事 技能,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过硬的战斗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有较深的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文化意识,善于学习掌握现代化军事科学技术并能 适应各种恶劣作战环境:有能在艰苦条件下连续作战的强壮的身体素质;有 良好的观祭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像力;有正直,坦率、勇敢、 坚定、沉着和临危不惧的性格,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够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战斗任务和其他任务。
二是军事训练可以促进军人集体的形成。军人集体是产生战斗力的源 泉,是进行战争的主体。然而,军人集体的形成,只有通过军事训练才能达到,因为军事训练可以奠定军人集体牢固的思想基础。一个来自四面八方机 械型的群体,要变成一个坚强的军人集体,必须靠强大的“内聚力”,只有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使军人集体形成强大的“内聚力”。
三是军事训练能够提高军人集体的协同作战能力。现代条件下的作战,是诸军兵种部队的协同作战,敌对双方的对抗就是协同作战能力的较量。然 而提高军人集体协同作战能力的目的,只有靠军事训练才能达到。这是因为, 军事训练能够把单个军人分散的力量结合为集体的力量,把人和武器潜在的力量结合为现实的战力量,把诸军兵种局部的、分散的力量结合为整体的集中的力。可以说,军事训练的过程就是军人集体协同作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军事训练可以促进武器装备客体性要素的提高人和武器是构成战斗力最基本的要素。但是,武器装备只是可能的战斗力,只有人与武器装备紧密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战斗力。军事训练的功能 之一就是可以促使武器装备客体性要素的提高,使人与武器装备达到有机的 结合。一方面通过军事训练可以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性能。列宁曾经在题为《旅顺的陷阱》的评论中指出;儘管沙皇我国购买了“顶好的军舰”,但由 于官兵的“不学无木”,使他们的军事力量只是“虚有其表,“毫无用处”。 可见;先进的武器装备性能的发挥,心须通过训练有素的人来实现;另一方 面,军事训练实践可以检验武器装备的性能并使其不断完善。战场是检验武 器装备的最佳场所,在和平时期,新式装备不可能完全具备战场检验的条件, 而通过部队的军事训练活动,则可起到检验武器装备性能的作用。总之,只有依靠军事训练,才能促使军人主体性要紊和武器装备客体性要素紧密地结 合起来,形成部队的战斗力,为争取好的战争结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军事训练的水平影响作战指挥
在战争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作为战争主体的军队,有的演出了可歌可泣、 世代相传的威武雄壮的“话剧”,也有的却演出了可悲可叹、世人为鉴的“悲 剧”。追根溯源,无不与军事训练水平有关,战争指挥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知 识、经验基础上的有创造性的技能,是智与能的结晶休。这种艺术体现在指 挥员与战斗员两个方面。
指挥员的战争指导艺术,表现在活用奇工战术、变化奇正之法上。在战争史上,大凡善于出奇用兵的军事家,都是能够在异常複杂的战争舞台上, 抓住那些最关键、最本质之点,考虑行动决策。处于跳跃式或下规则的思维, 往往创造奇蹟。奇谋虽然可以偶然从军事家的脑际中冒出,但绝不是偶然之 功,而是长期接受军事训练和积累战争经验达到升华境地的结果。古人云: “奇由正生,无正难于求奇。”“正”是用兵常法,反映战争指导的一般规 律,“奇”是用乒的变化,反映战争指导的特殊规律。指挥员施计用谋、交 乓破阵,导演出拍人心弦的战争活剧的奥妙,就在于掌握“以正合”的常规 用兵方法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正法”。孙膑之所以能够为田忌献策策 马取胜、马陵设伏击败庞涓,就在于他自幼苦读兵书,熟知兵法,拿破仑所 以能在奥斯特茨会战中创造战略奇蹟,是因为他平时注意锻鍊自己主观思维 的快速反应能力,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舞台上导演了诸如“四渡赤水”、 “辽瀋、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等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重要原因就在于 他始终坚持认真看书学习,博古通今,博学多才。
战斗员的战争艺术性,表现了对战术技术达到了活学巧用的境地。战争 史证明,只有指挥员的指导艺术,而无训练有素、英勇善战的战斗员,是不 可能演出有声有色的战争活剧来。相反,训练有素的指挥员再加之训练有素的战斗员,就可以为战争艺术增辉添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之所以能够以一个五千多人组成的特遣队,迅速渗透到英军第七师左翼,突然发起攻击,打得英军昏头转向,连连退却,就是因为这个特遣队的长官与士兵不仅 都会游泳、攀登、格斗、操舟、判定方位等技能,而且还会灵活运用设伏、 搜寻、渗透、包围、迂迴等战术。
总之,战争的艺术性是指挥员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战斗员精湛的战术技术 技能相结合的产物,只有将指挥员的智慧和战斗员的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释放出战争艺术的光彩。然而,这一切都产生子军事训练。没有扎实的、 严格的军事训练,一切指挥艺术、战术技术技能便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 说,军事训练是战争艺术之本。
三、军事训练水平影响战争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的发展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作 用下,军事训练水平可以影响战争的发展进程。
第一,军事训练水平可以影响战争爆发。战争是双方力量的抗衡,当双 方处于势均力敌,谁也不易压倒对手时,或者处于防御的一方具有一定的军 事实力,能使进攻一方不易速战速胜,并有可能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时,就 会使战争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推迟或避免战争爆发。军事训练是直接的战争 準备,其成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战争的早与晚、快与慢、大与小。 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可以对敌产生一种成慑力, 逅使敌人不敢轻易地发动战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公元前 726 年,郑国 商贾弦高得知秦国企图袭击郑国,便藉机告知秦将孟明说:“吾将士砺兵秣 马、常备不懈、枕戈侍旦??”孟明听罢,便改变计画,顺手在滑国抓了一 把便撤军回去了。弦高寥寥数语之所以能够吓走秦军数万大军;是由于参军 慑于郑军“将士砺兵秣马”的威慑力而致。我国自建国以来,某些超级大国, 之所以未敢轻易向我发动大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有一支训练有素 的军队。正是有了这样一支训练有素、战争準备充分的军队,才遏制或推迟 了战争的爆发,为国家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
第二,军事训练水平可以影响战争的进程。一方面军事训练的水平高可以加速战争的进程。众所周知,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战斗中可以发挥战术、技术水平和协同作战的综合力量,达到速决速胜的目的。如美军人侵巴拿马战争,1989 年春在五角大楼制定入侵计画后,就让驻巴美军利用便利条 件,事先进行现场演练,熟悉地形环境和战术,并让第 18 空降军进行繁重的 野战训练和实弹演习,让各分队熟悉掌握标準化程式和模式战斗动作,提高 协同作战能力,战斗中仅用 15 个小时就摧毁了巴军所有的军事设施,推翻了诺列加政权。整个侵巴战争也仅仅持续了15 天。另一方面,军事训练的水平低也会延缓战争的进程,一支未经任何训练或虽经训练但素质不高的军队, 往往影响战斗按计画进行或者延长战争的进程。如两伊战争,由于双方缺乏 训练,使双方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第二节 军事训练与政治、经济
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政党和国家的工具。军队的这一政 治属性,决定了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军事训练。必须严格地接受国家政 治的制约。军事训练是一种消费性活动,因而它的发展又必须接受国家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着一定的军事训练,军事 训练的效果,又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纵观军事训练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军事训练的发展与衰退,与国家 的政治密切相关。当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整军备战或进行战争时,军事训练 就可能发展;而当国家政治腐败或动荡混乱时,军事训练则必然衰退。非但如此,国家的政治需要,往往还决定着军事训练的指导原则、内容乃至训练 的方法。比如,在推行霸权政策的国家里,军事训练往往直接为国家侵略扩张服务,内容也往往把战略进攻、战略突袭放在首位,训练的实施,也大多 是在严酷的棍棒纪律下完成的。而在爱好和平的国家用,军事训练是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抵御外来侵略服务的,训练的内容也多以国上防御作战 为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则成为训练对象的自觉行动。因此,国家的政 治色彩,将不可避免地给军事训练涂上一定的政治印记。
“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法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 济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第 186 页)国家的经济条件,对军事训练的发展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国家的经济力雄厚,军事训练的发 展就比较迅速;国家的经济力薄弱,军事训练的发展就较为缓慢。经济对军 事训练的决定作用,又往往是通过政治来表现的。统治者一般都要利用政治 上的统治地位,掌握军队以及军事训练的领导权,按照其政治和经济的需要 来确定军队规模大小,军种、兵种构成和武器装备水平。而军队的规模、构 成和武器装备,又决定着军事训练的规模,内容以及训练的现代化水平。从 当今世界各国军队的军事训练来看,凡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军队,军事训练 的现最佳化水平就高;国家经济水平较低的军队,军事训练的现代化水平也就 低,需要说明的是,军事训练的现代化水平并不完全等同于军队的战斗力水 平。军队的战斗力,是由人和武器装备以及其它若干要素构成的,其中最重 要的因素是人的精神因素,亦即人的政治因素。因此,现最佳化水平较低的军 事训练,在一定条件下即在政治进步的情况下,也可能产生较高的战斗力水平。
虽然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着军事训练的性质和水平,但军事训练也不是消极地受制于政治、经济,还对政治和经济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军事训练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的整体效果和培养出来的人才表现出来。军事训练效果,表现为军队的战斗力水平。而军队的战斗力水平,又直接关係到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同时也关係到国家 经济的繁荣和衰落。培养和训练一大批军事和其他各类人才,是军事训练的 重要目的和任务。军事训练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 量。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又是国家政治、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军事 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不论他处于军事领域还是社会其它领域,对于 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是一种能动的物质力量。这种力量的发挥,就体 现了军事训练对政治、经济胁反作用。
军事训练不仅与政治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繫性,也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和相对独立性。从军事训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儘管各种社去形态、各个 历史时期的军事训练,有着许多根本性的区别,但其前后之间又有着不可分 割的历史联繫。无论是在训练体制、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上,正是在训练理 论上,都有誊今天与昨天、现实与历史的继承关係。因为军事训练的发展过 程本身就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複杂、由落后到先进的渐进过程。
每一个时期的军事训练,都是在前一个时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扣发展的。 在整个军事训练体系中,育一些东西随着社会的改革而改变了,而那些属于 规律性的东西,则大都被继承下来,并在新的条件下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 点与军事训练的阶级性并不矛盾,因为那些反映客观规律的东酋是各个社会 所共同的,可以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所共用,可以相互继承,相互沟 通。工是由于这种共同性和继承性的存在,儘管各国的军事训练各育不同的 性质、目的、传统和方法,但各国军队之间又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那些带育 共性的东西。当今各国军队在训练上的们互交流、相互学习,也足以说明这 个问题。这就是军事训练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 军事训练与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是军队进行作战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 素。在军事训练领域,武器装备是军队进行训练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决定和 影响军事训练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就是说,军队的军事训练与军队的武器装 备密切相关,有什幺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幺样的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的发展, 是军事训练发展的有力槓桿,是军事训练内容不断拓宽、军事训练方法不断 创新的动力。掌握这一规律,对于及时追蹤武器装备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认 识并把握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对军事训练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地改革军事训 练的内容与方法,使其在新的物质条件下有新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器装备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冷兵器时代、近代火器时代、热核时代和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代表的高技术时代。在各个不同的兵器时代,作战的方式各不相同,军事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也不尽相同。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各种石、铜、铁勛刀、矛、戈、 斧、箭、弩等兵器和战车、眉。盔甲等装备。主要的作战方式,是以密集的 方队进行冲击和格斗。军事训练主要是进行以掌握使用各种兵器为目的的技 术训练,车战、骑战、步战等战术训练,以及车、骑、步各兵种的协同训练 和各种阵法的训练等。训练的规模一般较小,训练的组织也比较简单。随着 火器的出现,军队的武器装备先以冷兵器为主,火器为辅,后来逐渐变成以 火器为主,冷兵器辅之。军队的作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每一次战役战 斗中,火力战斗阶段成了决定胜负的重要阶段和决定性阶段,作战队形也由 密集趋向疏散,由大阵趋向小阵。表现在军事训练上,除增加了各种火器的 射击训练外,以冷兵器与火器有机结合为目的的战术训练,日益成为军事训 练的主要内容。兵种的增加,也增大了训练组织的複杂性。特别是近代火器 出现后,随着各种新式武器的出现,特别是各种火炮、坦克、飞机、舰艇、 飞弹、核武器、化学武器、雷射武器出现和发展,使军队的作战方式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革,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成了作战的主要形式。军事训练的内 容大大扩展,既有严格的技术基础训练和战术基础训练,还有由低到高、由 少到多的协同战术、战役训练,既有军事技能和体能的训练,也有军事理论 和文化训练等等。军事训练的规模空前增大,军事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日趋现 代化,军事训练的保障与管理也不断系统化、科学化。
现代条件下,武器装备不断向电子化、自动化、制导化、智慧型化方向发 展,使得军事训练的内容不断扩展,重点不断变化。比如,电子武器的出现, 使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的训练突出了出来,制导武器的出现,又使小集群、小编队、小兵力的战术训练,上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这些新式武器的 出现,要求各级指挥员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指挥员和司令机关的 组织指挥能力。
兵器发展史证明,武器装备愈发展,军事训练的内容就愈丰富,武器装 备的现代化程度愈高,军事训练的水平就愈高。但是,就世界範围而言,各 国武器装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在这一时代发展较快,而在另一时 代则发展较慢。以我国为例,在冷兵器时优和火器初期时代,我国军队的武 装器备发展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但在近代火器时代,则落后于西方国家。 因此,处于一个兵器时代的各国军队的军事训练水平,也因各自武器装备的 情况而参差不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武器装备对军事训练 的影响也是如此。当一种新的武器装备还比较少的时候,对军事训练的影响 也不很明显。只有当新的武器装备大量装备部队时,军事训练才会发生大变 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十四世纪,人药与火器传到了西欧和中欧, 现在,任何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这种纯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革 命。
————但这个革命前进得非常缓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第 689 页)在我国,从公元 960 年—1861 年,为冷兵器与人器结合时期。 在这长达 900 年的时间里,冷兵器与火器的相对消长对军事训练所产生的影 响,就充分他说明了这一渐变的规律。除此之外,由于传统的训练观念和其 它因素的制约,有时即使武器装备更新了,而在训练上也还不能马上改变传 统的做法。比如,中国军队自 1895 年开始编练新军,全部採用近代枪炮装备, 仿效德国军制。但军队的训练内容,还大量保留着中国古代的方阵战术训练 和外国过去的横队、纵队战术训练内容。在袁世凯 1899 年向清政府呈报的《训 练操法详晰图说》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问题。直到 1910 年颁布的《宣
统二年步兵操典》,才将那些过时的训练内容删除。
现代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军队武器装备的更新速度 大大加快,有的武器每隔 10—15 年就要更新一代。这就要求军事训练必须在 立足现有装备的基础上,针对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不断改革和创新。需要 特彆强调的是,就一个国家的军事训练来说,既要着眼本国武器装备的发展, 也要跟蹤外国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要密切注视敌对国家的最新武器装备 的情况,重视研究和训练用比较落后的武器装备,战胜拥有先进武器装备之 敌的战略战术。因为战争是双方的敌对行动,敌方武器装备的变化情况,对 己方的战略战术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平时注意了解和掌握敌方武器装备 的发展变化,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在未来战争中战胜敌人。比 如,我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在建国后的 40 多年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与一 些已开发国家军队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在这种现实面前,我军的训 练就必须在立足自己现有装备的同时着,眼于外军特别是敌军的武器装备水 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军事训练在更大範围内适应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 军事训练与战略方针
不同的战略方针,是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情况的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的战略方针,是用以指导战争全局以及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 军事训练是军队乃至整个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 战略方针的制约和指导。换句话说,军事训练必须以战略方针为基本依据, 在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画地进行。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筹划方略。它是对一定时期的作战对象、 主要战略方向、各战区的任务、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形式等的明确规定。它 是军队战备与作战的依据,也是军队训练的依据。军队训练的目的、内容和 计画,都是为一定时期的战略任务服务的。
战略方针,是依据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技、自然条件和社会 力量等诸因素制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大国,又是一个科技、经济落后的 国家。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不去侵略任何国家,当 然也不允许任河外来侵略。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我国的战 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对积极防御,毛泽东同志曾说:“积极防御就是攻势防 御。”我军的训练就是依抿这个方针展开的。我军在训练中既重视局部地区 的坚守防御、阵地防御,以服从巩固国防、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安全,又按照 攻势防御思想,把进攻当成主要的作战类型,使军队既善于防御,又善于进 攻。党的十了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求军队建设 得很精,以能应付各种複杂情况。抓紧军事训练,做到能攻能守,善于机动, 快速反应,使部队的训练内容适应多种地形、气候、複杂情况下的作战,保 证一声令下,迅速利用各种机动工具抵达出事地点送行任务。要把积极防御 这一战略方针的精神,贯穿于训练的各个方面。儿如研究战役、战术理论, 统一作战思想,把训练任务与作战方向、作战对象、作战任务联繫起来,把 训练与未来战场结合起来,缩小训练与未来实战的羞距,如果离开了战略方 针作指导,军事训练就成了盲人瞎马,无的放矢。
第五节 军事训练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从军队产生的那天起,军事训练就成了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占据 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断发展着的战争,使军事训练也随之不断发展。人们 对军事训练重要性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使本事训练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愈加 突出。中外军事训练发展史已经充分说明,能否确立军事训练应有的地位, 对军事训练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军队建设关係极大。
军事训练在军队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移转的,而是由军队的本质属性和基本任务所决定了的。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 集团,是为战争而存在的。保卫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是军队的根本任 务。只要阶级不消亡,战争还存在,军队的这一根本职能就不会发生质的变 化。军队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心须把军事训练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 置上,通过严格、正规的训练,不断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才能在战争的角逐 中争取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决定于军 队的本质和任务。军队的本质和任务不变,军事训练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也 不会改变。
把军事训练摆到战略位置上,是促进和平、制止战争的需要。辩让唯物 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战争与和平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当和平力量超 过战争力量的时候,世界就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当战争力量超过和平力量的时候,就有可能爆发战争。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是靠强大的和平力量赢得 的。而和平力量本身,就包括军队所具有的战争能力。因此,在和平时期, 只有把军事训练摆到战略位置上,大力加强军事训练,才能为争取和平创造 更多的有利条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 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邓小平文选》1975—1982 第 57 页) 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是客观的,但要真正使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确立起 来,则有赖于人们正确的主观认识。我军从建军的那天起,就把军事训练摆 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早在红军初创时期,就十分重视科用战斗间隙训练部队, 而且还在井冈山力起了一个 150 人的教导队,用以训练红军的基层指挥员。 随着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训练问题被当作建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 “巩固红军使我军成为铁军的工作,与政治工作同等重要而为现时红军所迫 切需要的,就是军事技术的提高。”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 第一次把军事训练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指出“两军敌对的一切问题 依靠战争去解决、中国的存亡繫于战争的胜负。因此,研究军事的理论,研 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第 519 页)建国以后,军事训练仍被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十年动乱期间,军事训练的地位受到了林彪所谓“突 出政治”的冲击而动摇,使我军的训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当邓小平 197s 年主持军委工作以后,就多次提出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重要位置上,指 出战略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作战,还包括训练,深刻地阐明了军事训练在 军队建设中的地位。1980 年,邓小平再次提出军事训练的战略位置问题,并 强调把它作为一个制度加以解决。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之后, 对军事训练的要求更迫切了,标準更高了,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也从理论与 实践上进一步确立起来了。
当今世界各国的军队,也无下把训练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军认为,军事训练是提高战斗水平的重要条件,军事训练对战斗力具有生死 攸关的意义,是胜利的奠基石,是新武器发挥最大威力的先决条件。英阿马 岛战争结束不久,英国国防部长就说,马岛战争的胜利,“完全证明了我们 赋予各级训练以优先地位是正确的。”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五角大楼的官 员说,“战争胜负并不取决于新式武器,而是取决于训练有素能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化军事技术,指挥得当,协调一致的部队”。
需要指出的是,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军队相比,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军队,更应把军事训练摆到战略位置上。因为,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军队,由于受国 家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更新装备,赶上已开发国家军队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力加强军事训练,探讨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法,客观上需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军队建设 的重要任务。
军事训练战略位置的确立,需要有完善的领导诛製作保证。没有完善的 领导体制,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即便在理论上确立了,在实践上也不可能立 得住,并且极易因其他因素的干扰而降低。当代各国军队为了确保军事训练 的地位,都十分重视加强对军事训练的领导。如美国的陆海空三军,均设有 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和部队作战司令部,分别负责单个人员的训练和部队整体 训练。我军从上到下,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训练领导体制,由各级训练部门负 责各个层次的军事训练工作,这是保证我军把军事训练落实到战略位置的重要组织条件。 要使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实,除了上述条件外,还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否则,把训练摆在战略位置就是一句空话。各国的经济水平 不一,军费总额相差悬殊。但无论是已开发国家还是开发中国家的军队,都必 须捨得把钱用在军事训练上,尽最大可能保障正常训练的所需费用,才能确实保持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
正确处理军事训练同军队其他各项工作的关係,也是保证军事训练战略地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就我 军目前的情况来说,既有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训练,还有施工、营建、生 产、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等其他各项任务。在这诸多任务中,最经常最大量的 是军、政、文、民一体的教育训练,而教育训练的中心又是军事训练。军事 训练是军队建设的主要内容,而其他各项则属于一定範围和有限时间内的任 务。如果能正确地处理仔军事训练与其他各项任务之间的关係,自觉地突出 军事训练这箇中心,那幺它的战略地位也自然会得到保证。相反,如果处理 不好它们相互间的关係,各部门相互制约,不能在时间、人员、经费等方面 保证军事训练的正常需要,那幺军事训练的“中心”地位就必然会发生动摇。 正确处理它们相互之间的夫系,关键是个认识问题,认识问题搞清了,关係 就可以理顺,就能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统筹计画一合理安排,为军事训练 战略地位的落实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五章 军事训练的基本规律
军事训练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形成 了能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在整个军队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深入探讨军事训练运作中的基本规律,对于促进军事训练的健康发展,提高军事 训练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军事训练把练技术练战术练作风相统一的规律
军事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而战斗力最基本 的要素是人和武器,军事训练就是着眼于人和武器的结合,发挥出人和武器 的录大威力。军事训练要发挥武器的最大威力就必须练技术,要发挥人的最 大能动性就需要练战术,同时发挥人的精神能动性就需要练作风,军事训练 无形中把练技术、练战术和练作风统一起来。我军在长期的武装革命斗争实 践中也汪明了这一点。打仗不仅要有熟练的战术技术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而 且还必须有不怕艰难困苦、不伯流血牺牲,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思想、作 风和能在各种艰苦条件下作战的体魄,没有好的思想作风和体魄,武器装备 再好,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战术技术再精也无济干事。我军在抗美援朝 战争中,就是靠战术、技术和作风统一起来的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部队的 战斗力,使在技术和战术上都很强的美军节节败退。
军事训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伫列、体育
训练体现了军事训练的重点。伫列训练使部队官兵养成整齐一致、雷厉风行 和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技术训练提高部队官兵的技术,发挥武器的最大威 力;战术训练把军事训练推向更高的层次。把练技术、练战术和练作风统一 起来,走向军事训练的高级阶段,反映了军事训练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规律
军事训练是部队和平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占用时间最多、花费精力最大 的工作。军事训练从来不是单纯孤立的军事活动,在传授军事知识中包含着 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在组织训练实施过程中有不可缺少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技木战术训练中历来强调与练思想作风相结合,要求做到思想红、作风硬、 技术精、战术活、身体健,成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战斗集体。在军事训 练中,针对现代战争的残酷性不断增大的现实,训练强度、难度不断增大, 不可避免地带来士兵的某些畏难情绪,同时由于训练环境的影响,士兵中会 出现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同军事训练一道去做。思 想政治工作是直接做人的工作,做部队作风、纪律养成的工作,是用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工作相 结合,不仅可以保证军事训练任务的完成,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而且会结 出丰硕的精神成果,培养部队官兵英勇顽强的精神,磨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养成良好的作风扣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全面提高部队建设的水平。
第三节 军事训练与物质条件相统一的规律
当前,我军武器装备与已开发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队军事训练的内 容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武器装备,而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的物质条件。整个军队 军事训练的历史表明,军事训练总是与武器装备的发展相联繫的,在不同的 武器装备发展阶段,军事训练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武器装备的发展至今 已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时代,并进入热核兵器时代和高技术兵器时代,在 不同的武器发展阶段,军队的作战方式各不相同。随之而夹的是军队军事训 练的内容和要求的转变。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基本作战方式採用密集的方 队进行白刃格斗,军队的训练主要是学会刀;矛、箭、戟等冷兵器的使用和 车骑战术。随着火枪、火炮的出现和发展,密集的方阵由散兵群代替,军事 训练主要是学会火枪、火炮的使用及与之相适应的战术、现代坦克、飞机、 舰艇、飞弹、核武器及化学和雷射武器的出现,军事训练主要是掌握适应这 些武器装备的技术、战术。这就反映了军事训练与物质条件相统一的规律。 军事训练与物质条件相统一,还可以从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历史上得到 证实。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是小米加步枪。这时的部队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射击、刺子、投 弹,并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提高战术水平为辅,部队主要学会近代和单一 兵种作战本领。第二阶段,抗美援朝时期,是小米加步枪加少量飞机、大炮。 这一阶段的军事训练内容,除练射击、刺杀和投弹等项技术初与之相适应的 打步兵战术外,诸兵种协同作战已成为重要的训练内容。第三阶段,常规武 器加特种武器。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掌握最新装备和由此引起的 新战术,不仅要学会常规条件下的作战本领,而且要学会在高抹木条件下作
战的本领。
军事训练与物质条件相统一的规律,要求我们立足现有装备练战术、练 技术,在军队经费尚不充足的条件下,大力提倡勤俭练兵,不等不靠,立足 现实,着眼未来,练就过硬本领,以使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