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土地、国家与农民:基于湖北田赋问题的实证研究

2021-05-01 00:00:43 百科
土地、国家与农民:基于湖北田赋问题的实证研究

土地、国家与农民:基于湖北田赋问题的实证研究

《土地、国家与农民:基于湖北田赋问题的实证研究》是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铁强。

基本介绍

  • 书名:土地、国家与农民:基于湖北田赋问题的实证研究
  • 页数: 540页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第1版 (2009年4月1日)

图书信息

平装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010076510
条形码: 9787010076515
尺寸: 20.4 x 14.6 x 2.2 cm
重量: 522 g

作者简介

李铁强,男,1968年出生,湖北人,历史学博士,现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流派有中外经济比较

内容简介

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土地、国家与农民:基于湖北田赋问题的实证研究(1912-1949年)》选题的意义、基本範式、以往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基本概念、度量单位问题等等。第一章论述土地利用问题。首先,对湖北耕地面积进行了辨析。其次,对耕地的种植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部分,考察了本期湖北亩产量。政府所掌握耕地面积是不确实的,大量田地被隐匿;小农经济的作物模式以粮食作物为主体,同时也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在传统耕作方式下,亩产量较晚清竞有增长,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耕作密集度的提高。
第二章论述田赋赋率。在1927—1941年问,田赋经过整理后,主要包括田赋正附税。1941年下半年,以当年田赋正附税额为基础,折徵实物,同时实施徵购、征借、带徵公粮积穀。在抗战前,经过调整,田赋正附税呈下降趋势,抗战爆发后,田赋正附税上升。特别是1941年田赋徵实实施后,田赋正附税急剧增加,1948年田赋正附税税率已达1936年的6倍。除了田赋正附税外,政府从农民那里获得的田赋收人还包括各种摊派。这些摊派很少见诸记载,所以很难确知其详。但据一般观察,摊派远重于田赋正附税。
第三章论述田赋徵收。首先,论述了徵收体系的构建。田赋徵收体系由县长、基层政权官吏、粮政人员组成。其中县长居指挥监督地位,基层政权官吏负有协助催征之责,粮政人员具体办理征粮事宜。其次,通过田赋额徵与实征的比较,说明田赋徵收的效果并不理想。第三,考察了影响田赋徵收效果的各种因素,重点分析了田赋徵收体制中的弊端及其生成原因。
第四章论述田赋整理。田赋整理的目的在于根本解决田赋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地籍整理与田赋归属的调整。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田赋问题也无由解决。
第五章论述田赋与财政的关係。首先,考察了国民党中央的财政政策及政府财政体制的变化,阐述了国民党政权的内部不一致性;其次,考察了各级财政与田赋的关係,揭示国民党政权内部不一致性在政府的财政工作中所引起的混乱。
第六章论述田赋与农民负担。首先考察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关係,根据在乡村社会的政治影响,乡村中的地主与农民被分为乡间大户与乡间小户两类;其次,论述各类农户的田赋负担,阐明佃农与自耕农成为政府田赋的主要承担者;最后,考察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其反抗斗争,揭示出农民革命的必然性。
结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田赋问题所反映出的中国社会的複杂的政治图景;接着就作者的最后观点与其他各家学说进行比较;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重塑国家与农民关係失败的原因。

目录

导言
一、中心议题与基本範式
二、研究对象选择的类型意义
三、以往研究状况
四、本书核心材料说明
五、各种度量单位
六、主要研究方法
七、结构安排
第一章 土地利用
第一节 耕地规模及其制约因素
一、耕地面积
二、影响耕地规模的各种因素
第二节 作物模式及其制约因
一、作物模式
二、制约因素
第三节 亩产量考察
一、亩产量估计
二、影响亩产量的主要因素
小结
第二章 田赋赋率
第一节 1927年前之田赋制度
第二节 1927—1941年田赋
一、正税
二、田赋附加
三、亩捐
四、摊派及杂役
第三节 1941—1949年田赋
一、田赋正附税
二、摊派
小结
第三章 田赋徵收
第一节 徵收体制的基本状况
一、县长与田赋徵收
二、农村基层政权与田赋徵收
三、田粮组织与田赋徵收
第二节 田赋实征概况
一、田赋徵收的一般程式
二、田赋实征概况
第三节影响田赋实征的因素
一、自然灾害与时局的影响
二、大户抗赋
三、田赋徵收人员的消极作用
小结
第四章 田赋整理
第一节 地籍整理的原因
一、亩法混乱
二、田户分离
第二节 地籍整理的措施
一、关于地籍整理的各种议论
二、地籍整理的措施
第三节 地籍整理效果
一、地籍整理的成绩
二、地籍整理的不足
小结
第五章 田赋与财政
第一节 财政体制的变化
一、国民党关于财政问题的基本方针
二、财政制度的变迁
第二节 田赋与财政
一、田赋与中央财政
二、田赋与省财政
三、田赋与县财政
小结
第六章 田赋与农民负担
第一节 财富、权力与农村社会分层
一、以财富为基础的农村社会分层
二、以权力为基础的农村社会分层
第二节 田赋与农民负担
一、一般情形下地主与自耕农的田赋
二、田赋的转嫁
第三节 农民的抗税斗争
一、农村的衰落
二、农民的反抗斗争
小结
结束语
附录1
附录2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